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薪尽火传 力肩斯道──访王煦华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颉刚先生(1893-1980),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顾先生一生好学不倦,笔耕不辍,其学识之渊博,著述之闲富,在现当代史家中并不多见。到了晚年,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顾先生的大量积稿自己无力整理。于是邀约他的学生刘起、王煦华等先生为他的助手,协助工作,整理积稿。顾先生逝世后,又由刘、王二位先生和顾潮、顾洪二位女公子组成工作小组,负责整理顾先生的遗稿。其中,王煦华先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二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整理顾先生的遗作,兀兀穷年,兢兢业业,顾先生的很多学术论著在其整理以后,陆续…  相似文献   

2.
2010年12月25日,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民俗学家、红学家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日。是日,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中华书局出版的《顾颉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出版发布会暨纪念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参与钞录校订《全集》20余年的顾潮女士回顾艰辛的整理、出版过程,感慨万端,几度哽咽,并为《全集》终得  相似文献   

3.
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的二十四史新的点校本,中华书局已经在去年全部出齐了。现在,顾颉刚先生在作什么? 九月十五日上午,我们去三里河拜访了顾颉刚先生。他听说中华书局的同志来看望他了,十分高兴,非让我们先坐在沙发上不可,然后让人端来藤椅,自己坐在我们对面。他笑着说:“年纪大了,怕听不清你们的话,这样近一点。”  相似文献   

4.
正顾颉刚(1893-1980),既是学界中人,又曾涉足政界、商界。他孜孜于学术,又常常为生计所困;为求得一个优良的治学环境,不惜辗转于各大学,其间甚感难觅"静土"。有幸的是,1948年6月,他在兰州大学讲学期间获得一方"静土"。顾颉刚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折射出民国知识分子的诸多面相:自由流动中的无奈、纠结、隐忍与挣扎;在政潮、学派、学风、经费、人事等诸多纷扰中祈求治学的安宁。同时,也可窥见其在1949年后欲专心学术而不能的苦闷。  相似文献   

5.
1950年2月,我在上海诚明文学院中国语文学系毕业后,系主任顾颉刚先生介绍我到顾廷龙先生主持的合众图书馆工作。我在图书馆工作28年,计在合众3年,1953年合众捐献,改名历史文献后5年,1958年与科技、报刊、上图四馆统一后又20年,28年来一直在顾先生领导下工作。1978年我应颉刚师之召,奉调去北京后,与先生还常有书函往还;  相似文献   

6.
顾颉刚先生(原名诵坤,字铭坚)于1980年12月逝世,根据其"藏书不要分散,以便后人利用"的遗愿,家属将其藏书捐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年先由历史研究所代管,1988年由文献信息中心(当时称文献情报中心)正式接收,成立"顾颉刚文库"。内存线装书约6000部,3.6万余册;平装书约2600种,1万余册,共计4.6万余册。现已将线装书的编目工作完成,整理编辑为《顾颉刚文库古籍书目》,其中属于珍善本古籍、抄本、稿本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顾老毕生从事中国古史研究,尤其是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与文献史料的辨伪工作。顾颉刚先生从中国固有的汉学里秉承了疑古的精神,又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学习了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一生治学研究小心谨慎,更是在档案文献史料的收集与鉴辨过程中呕心沥血,极大地助推了中国史学与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指的理智与情感的双重认同,主要从两方面而言。一方面,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作为"语丝同人"的顾颉刚参与《京报副刊》救国特刊的编辑、写作,表达一个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关怀。从顾颉刚刊载在《京报副刊》的相关文字中,能看出两点趋势:顾颉刚探索采用通俗文艺形式的作品将观念传达给民众;在与其他知识分子的救国救民态度对比中,体现顾颉刚务实理智的救国思路。另一方面,1931年顾颉刚的内陆考察旅行,让他在情感上体会到了民众无以复加的精神苦痛,此次的旅行触发了顾颉刚兴起第二次新文化运动的愿景。  相似文献   

9.
一九六二年暑期,在青岛疗养院里老作家臧克家同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晤面。两人楼前散步,随意聊天。三句话不离本行,  相似文献   

10.
王超 《出版史料》2006,(2):93-95
郑振铎与三家出版社有几个小故事,鲜为人知。朴社被人提及,大多是与顾颉刚先生联系在一起的。顾先生曾经在《古史辨·自序》说过,“商务印书馆中固然待我并不苛刻,但我总觉得一天的主要时间为馆务牺牲掉了未免可惜。我不是教育家,并不应编教科书;馆中未尝许我作专门的研究,又如何教我作无本的著述”。“只希望著述上可以立足的人得终身于著述,不受资本家的压制,社会上的摧残”,“我们所近情的唯有纸笔,所以要在书籍一方面做事业”。也就有了顾先生竭尽心血创办与维持的朴社。但是,朴社最早的创办者却是郑振铎先生。在商务工作的时候,郑先生…  相似文献   

11.
顾颉刚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已成为历史研究的学术对象;而作为编辑出版家的顾颉刚,却没有多少人谈论了。在顾颉刚前半生中,有相当多的时间,用了相当的精力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说他是编辑出版家并不为过。少年顾颉刚就好蓄书。1908年16岁时与王伯祥、叶圣陶在苏州草桥学堂一道读书时就结了一个诗社,并合办了一个叫《学艺日刊》的油印刊物,这可以看作后来的三位杰出的编辑家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尝试和开始。19岁时颐颉刚以妻名投书《妇女时报》,正式发表第一篇作品。1916年24岁时考入北大文科中国哲学门。1918年冬,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杂志,顾颉刚也参与其事,不过主要是写文  相似文献   

12.
着重介绍了顾颉刚先生的生平,并通过其学术作品,阐述他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湖南图书馆藏有顾颉刚致罗根泽亲笔信函十通,写作年代大致为1932年至1935年间。信札中顾颉刚就《古史辨》的选题内容、编纂体例、校稿审核、出版发行、经费来源等诸多细节与罗根泽往复讨论,如是否选入章太炎、胡适治经治子之方法异同,是否摘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等书中有关诸子研究的代表性观点等等,既表明顾颉刚先生《古史辨》编纂中重视鉴别和吸收晚近兴起的哲学、史学、社会学新知识理论的现代性史学思想,也反映出国难当头、时局纷扰下学者苦心孤诣,延续学术文脉的勇气和艰难情形。  相似文献   

14.
论文着重介绍了顾颉刚先生的生平,并通过其学术作品,阐述了他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朱洪涛 《文化遗产》2016,(6):103-110
顾颉刚的妙峰山考察有其特有思路,这体现在顾颉刚用同情正面的眼光观察民众,使得《妙峰山的香会》这一文本材料尽管丰富多样,然而作者的民众观则显得颇为浪漫。本文将顾颉刚的这一文本与奉宽、金禅雨、金勋、孙伏园等同类文本进行对读,揭示顾颉刚之所以不对民众痛下批评,反而大力赞扬民众的新鲜活力,并不是他没有看到民间藏垢纳污的一面,主要是囿于民众的知识水平还不便对之进行否定,免得民众对知识心生恶感,后续的启蒙无法进展。也反映顾颉刚眼光向下的心态、建立民众文化的目标。顾颉刚这种思路同时也是当时"到民间去"的社会思潮在学术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一生读书治学,主张有计划地读书.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所选读的书籍类型也有所不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顾颉刚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期间所选读的书籍,除重视经史典籍的研习外,多关注记载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民间文化、边疆历史等内容的史书.在注重读书与时代互动,注重读书治学的同时,以民众教育和边疆工作践行读书不忘救国的至理名言,唤醒中国民众抗日救亡的民族意识.抗战时期顾颉刚史学阅读类型的选择与抗战大环境下顾颉刚的史学研究主题密切相关,此又与抗日救亡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顾颉刚难题     
顾颉刚读书笔记顾颉刚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顾颉刚"不能以一部分之真证全部皆真"的重要命题,推论其寓意当是针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而起。此一命题以全部复原上古文字与文献为前提,近80年来学者对于中国古史的重  相似文献   

18.
安春根先生离开我们18年了。他是韩同出版研究的先驱者,也是我最早结识的韩国同行中的西要人物之一。1927年7月,安春根先生出生于韩国东部江源道高城郡外金刚面南涯里。按习惯,人们称呼他为南涯安春根先生。他是韩国出版研究的先驱,因为他1958年3月第一个走上汉城新闻学院讲台讲授出版课程,1966年9月起,他又在梨花女子大学讲出版概论。后又应中央大学、明知大学、汉城大学、庆熙大学、高丽大学,中央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等的邀请,教授出版学  相似文献   

19.
大约近10年前,顾颉刚先生口述的《中国史学入门》一书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这部薄薄的小册子简约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文物古籍、科技文艺和朝代沿革,它对于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语:我国民俗学的兴起与顾颉刚先生相关,槟榔的研究兴起也源于顾颉刚先生主编的《民俗周刊》。顾先生在1924年来中大以后,不仅沿袭了他北京大学的歌谣研究,还发起了民俗研究,创建民俗研究学会,并创办了《民俗周刊》。1929年《民俗周刊》43期,就出版了《槟榔专号》,对槟榔系统性的研究由此发端。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辩自序》中提出把个人的经历、兴趣与研究相结合的经验,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槟榔研究可以说是我兴趣与学术相结合的产物。研究槟榔、组织槟榔文化专栏,首先源自于个人的兴趣。笔者生长于湖南湘潭,自小吃槟榔,对于槟榔的制作、习俗也非常熟悉。来广州上大学以后开始关注槟榔的研究,收集与槟榔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诗词、歌谣、民间故事等等。到各地出差也关注与槟榔相关事情,如槟榔的销售、槟榔的广告、以及食槟榔的人群。日积月累,笔者从吃槟榔的食客成为研究槟榔的专家。不仅自己写点槟榔的文章,也让有兴趣的学生做槟榔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