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她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相似文献   

2.
阿正 《编辑之友》1995,(4):60-61
从心理年龄谈起──我看“青年编辑”阿正【福州】某次聚会,不少老同学对“现在的大学生”表示了许多不满。那挑剔的语气仿佛一些老年人凑在一起谈论“现在的年轻人”似的。我虽未跟着说什么,但却颇爱听,像是有种共同的心境。事后一想,十分吃惊:我们毕业不过十年八年...  相似文献   

3.
范长江新闻奖是我们每个新闻记者所向往的。我有幸获得此项殊荣,心情格外激动。这么高的荣誉奖不单单是我个人的,而是对所有奋战在世界屋脊上的民族新闻工作者和广大广播工作者的表彰与巨大鼓舞。今年我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取得一点成就,除了我个人的努力之外,与家人、同行的支持和领导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荣誉应该属于大家。在我2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的确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地方。1978年,我从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从事新闻翻译。1980年底,台里根据我的年龄、身体等条件,决定让我到后…  相似文献   

4.
学会坚韧     
洪武 《新闻界》2003,(1):64-64
我在学校读书时就爱好写作,参加工作后便一直业余为报社写稿。这中间,有辛苦,有烦恼,几度欲“洗笔不干”。每每于此,我便想起一位老编辑的“看准了就坚韧不拔地干下去”这一句良言,又振作精神,苦其心志,磨炼坚韧,奋笔如初。44年过去了,一万六千多天哪。我手中的笔,从青年握到老年,可算从未中断,越写越有劲。坚韧,虽然使我熬了许多夜,抽了许多烟,耗了我许多纸,受了许多冤,但它更给我几多欢乐,几多欣慰。如今,我这个当年仅有中专文化又从未经过新闻专业培训的“门外汉”,不仅能写新闻,还会写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每…  相似文献   

5.
王喜民 《河北广播》2006,(C00):56-64
2006年8月15日晚,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第七届长江韬奋奖揭晓的消息后,我的手机短讯一个挨一个,顿时爆满;呼叫声一个挨一个,接连不断;祝贺絮语象雪片一样频频飞落。我被评上了长江奖!此间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欣喜的时刻,最激动的时刻,最振奋的时刻!能够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能够摘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桂冠——范长江新闻奖,心里有许多许多感慨,有许多许多感受,其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当记者要勇于——  相似文献   

6.
个人计算机通信的不断革新贺丹毅先生(Mr.DennisC.Hayes)-贺氏计算机通讯产品公司主席我到中国访问非常感兴趣,因为每次来访我都会了解许多PC通信的市场情况以及用户要求的变化。我妻子,Mina,生于香港,她帮助我安排了许多到香港和中国的旅行...  相似文献   

7.
我是电力战线最基层的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实践过程中,我和许多通讯员遇到过同样一个问题,表面采访不难,深入采访实在难。问题出在哪里呢?要么是“金口”难撬,要么是撬开了“金口”难榨出好的“香油”。这些年来,在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其一,抓第一印象的草图。当你接受采访任务而对采访对象并不熟悉时,最好根据别人介绍的基本情况,先给采访对象画一个相。再列个表,从人物的相貌、年龄、性格、习惯动作、习惯用语、爱好等方面进行一个粗略的了解,这样你就可以抓住别人给你介绍的第一印象去寻找让被采访者开口的突破口。其二,…  相似文献   

8.
我热爱冬天,在我的许多文字和作品集的后记里,我都表达过对冬天那种执著的爱。其实我热爱的是北  相似文献   

9.
通讯报道逼我刻苦学习.使我学会调查研究,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  相似文献   

10.
书里的世界     
感谢父亲,在我呀呀学语的年龄,就把文字这把钥匙塞在我的手里,在我五岁时,它就帮着我打开了书库的大门。从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书中,我认识了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灌水取球的文彦博……书里那么多聪明的人,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一直看下去,许多字形劳因为重复呈现的缘故,居然被我猜着了它的意思。我越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年龄的增长,快乐也像儿童节一样已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面对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恐怕很少有人能发自内心地说:我真的很快乐!甚至当今的青少年,也并不理所当然地与天真、快乐联系在一起,面对升学、就业、学校、家庭的许多压力,许多青少年也变得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新闻爱好者》编辑部: 首先感谢贵刊。经过一年的接触,我深感受益匪浅。因为工作需要,经常看到一些报刊,但给我印象深刻,让我置于枕边案头的就只有贵刊和《新闻三昧》了。 我经常仔细研读《业务研究》专栏,这不仅是工作所需,更是因为这个栏目确实像个大课堂。这一年来,近 50篇文章,让我有找到了名师的感觉。我还浏览《通讯员园地》栏目,在这个栏目中,可以看到许多孜孜以求的基层通讯员的酸甜苦辣,许多文章如感同身受。不知贵刊是否聘请山东的通讯员,我愿参与交流。鉴于对贵刊的一些零碎认识,我还想给贵刊提点小建议。我报 20…  相似文献   

13.
马季同志是我事业上的挚友,我与他相识合作长达40多年,这期间,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在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十大元帅中,朱德年龄最大,度量宽宏,忠厚持重,林彪年龄最小,但心胸狭小,工于心计。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林彪与朱德之间既曾密切合作,又纠纷不断,结下了许多不解的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15.
王友 《新闻世界》2005,(6):62-63
年轻时从来没有人说过我漂亮,20岁我想做一个深刻的女人,现在我只做一个快乐的女人。也许,不自视美丽的女人更容易心平气和地接受年龄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祝贺与建议     
今天来参加这个会,非常高兴。中国编辑学会,是全国编辑行业的最高学术团体,是“编辑之家”。我作为一名从大学毕业即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出版工作者,现在虽然离开了具体的编辑岗位,但我一直很怀念那段生动、难忘的编辑岁月。感谢学会邀请我参加这次大会,有机会向许多老朋友、编辑界的老前辈学习.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相似文献   

17.
物换星移,时光如梭。屈指算来,我从戎戍边已30年。30年来,我看过许多刊物,大都是断断续续,未能持之以恒,唯独对《新闻与成才》(包括前身《解放军报通讯》及增刊)杂志情有独钟,一直坚持拜读了30年。30年来,许多刊物阅后被我抛弃了,在先后6次搬家过程中清理出去了,唯有对《新闻与成才》,却把她奉若宝贝,装订成册,保留至今。我阅读她,珍惜她,保存她,是因为她给了我新闻知识和写作技巧,给了我搞好新闻工作的信心和力量,给了我组织指导新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启蒙的好“老师”1968年3月,我入伍来到叶尔羌河畔军营。1个月后…  相似文献   

18.
评奖归来话广播北京广播学院郭镇之首次参加全国广播新闻评奖,感触颇多。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这次难得机会使我学到许多东西,了解了广播事业和节目的现状及新近的发展,很有收获。我深深感到,实际工作向我们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提出了许多问题,提供了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因为无论从年龄、学识还是种种其它原因,由我写这篇东西都是极不合适的。不仅仅因为李仁臣同志是我们的老总(我们大家都习惯称他老李而不叫官衔李总,这应该算是人民日报的一个优良传统吧),也不仅仅因为老李是我复旦的学长(比我高了许多届),更因为他的文字功底与人生经历都比  相似文献   

20.
去年8月,我做为惟一一名军工,有幸参加了由北京军区联勤部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听着政治部孙主任和北京军区军报记者站原站长赵苏的讲话,我心情格外激动,真有种做梦般的感觉。可一想到几年来我发表的稿件贴了满满4本时,心里也便踏实了许多。 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而我却正是在这个年龄走上新闻写作这条路的。9年前,我像许多女青年一样,为弥补未穿上军装的遗憾,选择了一位军人做伴侣。尽管部队与家相距不远,但爱人按部队规定每周只回家一次。他是政治处干事,经常有文章见报,而我每天除了上班便是去幼儿园接送女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