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评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自媒体评论相对于传统媒体评论,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方法】首先,文章对传统自媒体评论的概念和表现形式进行阐述、分析其传播特点和受众群体。其次,自媒体评论对传统媒体评论带来了诸多挑战,促使传统媒体评论进行变革和创新。【结论】基于解决问题的视角提出自媒体评论对传统媒体评论引导、观点和内容的变化,【结果】自媒体评论给传统媒体评论带来了诸多挑战,需要加快传播速度、扩大覆盖范围、增强互动性,才能在自媒体评论的冲击下保持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大力搞好评论改革,开创军队媒体评论的新局面,让军事评论的受众耳目一新,是当下军事新闻改革全局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军队媒体的新闻评论如何改革?请看《创造军事媒体新的"评论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牵涉面涉及亿万大众。在复杂多样的舆论生态环境之下,传统财经媒体的新闻评论要素也在因时而变,最为突出的特征是评论主体与评论选题的多样化,这是传统财经媒体新闻评论在新媒体时代的积极变化。然而,由于传统财经新闻评论的特殊性,其在不断优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评论人员专业素养不足、专业论述与受众代入失衡、评论整体缺乏舆论效力等,未来传统财经媒体在评论领域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相似文献   

4.
朱芳 《新闻世界》2021,(4):23-26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与消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等不同,它源于新闻报道或新闻事实,是可以展现发布者表达个性的载体。新媒体时代,如何写出生动、易读,被受众喜欢的评论?本文以近年来一些优秀的新闻评论为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威 《网络传播》2006,(8):50-51
评论在新闻媒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阐明编辑部或作者的的立场和态度,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是一个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评论更成为使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网络评论所涉及的范围和意义也远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体评论,它打破了授者与受众的界限,也打破了正统文章与市井俚语的区分。  相似文献   

6.
赵国梁 《新闻窗》2009,(5):27-28
当下,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开辟了评论专版或专栏。同时,几乎所有的媒体负责人都在为缺乏优秀评论人才发愁:没有领军人啊!所有的评论编辑都在为稿源发愁:没有好文章啊!  相似文献   

7.
社会责任是媒体从业者立足的根本,它决定着媒体在履行自身职责时,能够引导社会和谐,传播人文关怀,彰显主流价值。作为舆论引导和价值传播者,评论员的价值观、社会意识的正确与否和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息息相关。本文以梁宏达及其主持的节目为例,从自身素质、节目特点和评论风格等三个方面谈谈评论员怎样提升社会责任感,如何对受众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等,它是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的总称。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则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达媒体意见的一种方式,它代表了媒介的态度、水平和风格。那么,如何写出好的的评论作品,发挥其深化认识、匡正时弊、引导舆论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感与新闻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给大家说说新闻评论的语感问题。 新闻评论是媒体对新闻事实或某种观念发表意见、与受众交流思想的一种新闻体裁,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当我们阅读不同时期发表的不同新闻评论作品时,第一感觉往往不是内容,而是传达内容的符号——语言的时代感。我曾经与一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论作者交谈,他不停地感叹“现在不知道怎么写评论了”。他所感叹的不是怎么理解所要论的问题,而是不知道用怎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受众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8):23-28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受众地位的增强,我国新闻评论经历了由"论"及"评"的转变,如今在自媒体环境下,意见表达呈现出多元性和无序性,述评这种能够整合新闻、观点甚至是情绪的评论形式,则引领着新闻评论由"评"向"论"的再次转换。在话语方式和主体意识上,新闻评论则从"教育者"向"批判者"和"揭秘者"转换。写作风格上的地摊文学化、表达方式上的述评化以及表达功能上的情报化和智库化是自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富永 《新闻战线》2021,(1):114-115
专栏评论的新闻题材极其广泛,在数量上构成了媒体评论数据库的基础,在覆盖面和深度上是媒体的触须和根脉,在专业性上体现了媒体的素养和权威。融媒体时代,深入耕耘专栏评论,是获取更大范围受众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王宇菁 《新闻世界》2013,(5):99-100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因此媒体间的竞争正逐步从量的竞争转化为新闻品质的竞争。广播媒体要继续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就必须重视节目质量的提高,尤其要重视发展广播评论,以凸显节目的差异性,培养忠实的受众群体。本文旨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评论的应对之道,探讨如何改善广播评论的质量,扩大广播评论的舆论影响力,并对广播评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资讯传播的多元化及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受众不仅希望第一时间获知新闻,更需要得到对新闻事件更深层次的解读。主持人圆润明朗的声音和清晰准确的播报已成为受众基本的要求,能够带来更多的观点和评论已成为受众的迫切需要。从《新闻联播》不断加强评论的要素,到新闻评论类节目在省、市广电媒体遍地开花,新闻评论在新闻节目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以至于有媒体竟然要求主持人要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具备评论能力。重视评论的功能固然是好事,但这种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蹴  相似文献   

14.
专栏评论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特质。但浏览媒体新闻评论,我们感到,确实有一些专栏评论在选题上存在问题:或平淡不中要害,或茫然不知所云等等.尽管专栏评论的选题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客观来讲专栏评论的选题还是有规律可循、有技巧可言的。本结合一些优秀的专栏评论选题个案,试图揭示其一般的规律与技巧,以期进行业务交流。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时代前列的嘹望哨和新思想发源地的角色。“求新”,即跟踪、探析新事物、新现象,构建新的意境和哲思,是评论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它吸引受众、永葆魅力、有效引导舆论的关键所在。获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评论《治理好污水也是政绩》(以下简称《政绩》)就在这方面带来启  相似文献   

16.
赵卓伦 《新闻窗》2009,(5):56-57
长期以来,对于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我国新闻学界根深蒂固地认为,新闻评论是媒体权威意见的发布,不存在太多的伦理问题;同时,评论作为意见的表达,本质就是传递媒介或个体意见,具有思想上的个性,即使出现某些问题,受众也能够对这些主观意见引起警觉并具有天然的判断标准,因而不需要伦理对新闻评论进行约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评论得到了迅速发展,无论是评论内容的宽泛程度、与受众的随机互动,还是评论样式及种类的多样化等诸方面,都给媒体传播的发展和创新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属于政论文。这种文体主要是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和解释。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分析和论述。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往往是在谨严的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基础上,辅之以生动的形象手法,使受众不仅信服作者所讲之理,而且能激起受众热情,使受众受到感染和启发。比喻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作者艺术手法的展现。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认知性辞格和重要的表现手法,比喻较为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文体。但不同文体的功能、特点不同,写作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用喻方面也带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新闻评论以阐释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为己任,其用喻特点表现在以喻释理.时代感强,重在神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一直以来都是包含态度和立场的文本内容,从短评到社论无外乎都在达到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而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所有的新闻评论都是为了说服受众,它具有劝说的特点。但是由于在一个事件中,不同媒体所代表的利益不同、立场不同,在进行评论的时候往往会进行角度和语料的筛选。评论是一个能够引导舆论走向的语言武器,通过研究评论能够把握一个媒体、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想法。而更好地了解逻辑修辞,不仅有助于认识到语言和社会文化和新闻评论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更有助于跨文化传播和交流,学习不同的语言劝说的策略和规律。而国内学者对新闻评论的修辞劝说策略的研究普遍不太重视,而国外在这方面有研究的更多是修辞学的学者,并没有与新闻评论相结合起来一起研究的,因此,笔者希望在基于图尔敏模式之上对不同媒体的新闻评论修辞进行比较,从而研究不同媒体的逻辑策略是如何表达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祖国大陆出台了一系列涉台政策,一度紧张的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以此为背景,媒体涉台传播的空间得以拓展,各类评论、分析文章层出不穷,为受众全面、准确地了解台海关系的变化提供了多维度的解读视角。本文通过对涉台传播特殊性和规律性的分析,探讨新形势下涉台广播评论如何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