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与虚假新闻报道相关的讨论中,一种常见的论调是:虽然这则新闻是假的,但它反映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真问题.“上海女孩因年夜饭太差与江西男友分手”被证实是假新闻后,还是有人坚称它反映了城乡差距悬殊、“凤凰男”结婚难的“真问题”;媒体调查发现“北京某学区房单价46万元”纯属子虚乌有,但依旧有人坚持认为这则假新闻广为流传背后的天价学区房问题、教育资源不均等“真问题”仍值得关注. 这种论调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却站不住脚.真正有价值的观点应该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真正严谨的逻辑推理也应以分析新闻事实为起点.如果新闻事实被证伪、被辟谣了,与之相关的评论就成了“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闻的立身之本,真实性是对新闻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近年来,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屡禁不止,严重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已成为新闻界的一大公害,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还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因此怎样打击杜绝假新闻,一直是新闻界在思索和探索的新问题。理解新闻的真实性,有效杜绝假新闻问题。理解新闻的真实性,有效杜绝假新闻判断新闻真与假的标准具有唯一性,即是否符合客观真实。长期领导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陆定一曾意味深长地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  相似文献   

3.
虽然制作者声称洋葱新闻是假新闻,但本文通过实际分析可知洋葱新闻具有寄生性、模仿性、独创性的特点,是以讽刺现实、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戏仿作品。但由于其在形式、风格上与专业的新闻作品高度相似,在传播过程中离开了原始的传播语境,民众对洋葱新闻中借用的新闻背景或原新闻不了解等原因,常常使洋葱新闻被误以为真。为了规避洋葱新闻被误认为是"新闻"的风险,制作者应当采取以下策略:对专业新闻写作风格的模仿要适度,内容应当突显出夸张、戏谑的特性,每篇洋葱新闻中要提示其内容"不真实"。  相似文献   

4.
新 闻造假 ,媒体传假 ,近几年渐成蔓延之势。《新闻记者》杂志今年第1期披露了2001年全国十大假新闻 ,令人瞠目结舌、拍案惊奇。假新闻频频亮相媒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 ,这和对媒体假新闻现象舆论监督的滞后不无关系。即使一则有影响的新闻被完全证明是假的 ,新闻舆论的曝光批评也往往是拖泥带水、羞羞答答 ,有的甚至置若罔闻 ,“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新闻单位也知编假之错和传假之过 ,但当新闻曝光到自己身上 ,就玩起金蝉脱壳、瞒天过海之计。当《新闻记者》杂志揭露出全国十大假新闻以后 ,许多报刊竞相转载 ,北京一家较有…  相似文献   

5.
陈力丹  王冠 《今传媒》2009,(6):46-47
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的众多传媒曾经持续十几年报道过各种人体特异功能的新闻,现在证实,所有这方面的报道全是假新闻.也是在这个时期,我国众多(不是个别)传媒竭力吹捧过数位轰动全国、包治百病的"神医",后来这些"神医"全部被揭露是假的.本世纪初,"换头术"的新闻一度被全国很多传媒加以报道、转载,现在证实是"愚人节新闻".这些假新闻,都不需要经过调查就可以判定为假,因为它们违背基本的生活常识.  相似文献   

6.
一、人造羹女与新闻摄影 前不久北京台曝出的"纸馅包子"事件和时下正在热炒的"华南虎"事件都再一次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一个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即如何看待新闻影像的造假问题."华南虎照片"事件截止笔者完成本文时仍无定论.但"纸馅包子"这样的典型假新闻,一味地为制造轰动效应,而采用无中生有、导演摆布的手法,无疑是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再次敲响了对虚假新闻影像的警钟.一时间,以假照片、假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假新闻成了过街老鼠.不但公众对此深恶痛绝,不少媒体也大张旗鼓地对假影像宣战.一些新闻摄影大赛,如"华赛"比赛规则中也明确指出,为保证照片的真实性,比赛严禁经不允许的电脑技术手段修改过的照片参赛,同时也禁止经多次后期曝光和在人为操纵下拍摄的照片参赛".  相似文献   

7.
李玮 《新闻界》2014,(1):23-27
副文本,是由热奈特提出、经赵毅衡发展的一个概念,指那些显露在文本表层,散落在文本边缘,"积极参与文本意义构成"、"严重影响文本意义解释"的文本框架因素。本文分析了影响新闻文本意义收受与解释的副文本,并阐述了它们对新闻文本生产与解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认为,许多软新闻的失实,是由编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因为读者只对“符合自己的某种精神需要或价值判断”感兴趣,对新闻的真实性便“忽略”了。而编辑呢,在“报纸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挡不住“精彩”软新闻的诱惑,也就对“新闻的真实性看得轻于内容了”。于是,假新闻就这样被“共同创造一出来了。 现实生活中确有只是好奇而忽略真实性的读者,但他们毕竟是假新闻的受害者。至于编辑,他所发的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对社会、对读者负责。有的读者不关心真实性.那是他个人的事。况且还有关心真实性的读者在。编辑是绝不能因为有读者不关心真实性,自己就可以不重视真实性,这既违背新闻规律,也为新闻职业道德所不容。因此,“共同创造”的说法,值得研究。我们刊发此文,是想请同行们来讨论假新闻问题,它的根源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9.
赵金 《青年记者》2016,(21):25-26
今年上半年,关于反转新闻和由“上海女孩因年夜饭太差与江西男友分手”再次引发的“假新闻真问题”的讨论引人关注.关注点,一是把反转新闻简单地认定为假新闻,并对媒体进行激烈的批评;二是对“假新闻真问题”依然有“宽容体谅”的声音.这提醒我们:新媒体环境下,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许多既有的原则理念已被淡忘,需要我们去厘清和强调;一些新情况要以新的理念去应对,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数据新闻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行业转型发展的探索,见证着技术渗透过程中新闻生产的变革.从可视化到交互化,技术赋能不断推动数据新闻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开放化数据不仅重构了新闻生产,也让媒体与用户的关系发生由分向合的重大变革.技术滥觞蕴含的巨大力量给转型阶段的媒体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过渡的数据挖掘和"唯数据论"也让数据新闻面临新闻伦理的漩涡,新闻何以为真、隐私何以保障、价值何以坚守、数据何以可能一时间让数据新闻陷入泥潭.数据新闻本质上依旧是新闻,要想突破数据泛化下新闻伦理的边界游离,就必须在明确新闻责任和新闻价值的基础上构建起数据新闻的内核.  相似文献   

11.
2002年伊始,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就连续推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等重头文章,振聋发聩,令人敬佩! 从《2001年十大假新闻》一文可以发现,国际假新闻和涉外假新闻就高达50%,除“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外,其它4篇都是新闻翻译作品。对四篇新闻翻译再进行分析,“上海将建300层的摩天大楼”和“汤加出现反华风潮”分别译自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新西兰先驱报》,其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12.
王媛 《东南传播》2010,(2):65-68
新闻的真实性被认为是新闻的生命,与此相对的假新闻是在缩短新闻的生命,且假新闻这一现象一直存在。本文跳出以往分析假新闻的框架,分析假新闻的原因与对策,希望通过选取《新闻记者》2009年十大假新闻为样本,试图得出现在假新闻的特征,以新闻客观性的视角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假新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闻接受主体在否定前理解的过程中收受新闻,对新闻信息进行重构、认定与评价,并影响接受主体,使之产生排斥式旁观或者游戏式认同行为.所以说前理解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促使接受主体更好的理解新闻,也可能导致新闻收受过程中的固定成见、刻板印象,成为大量炒作、复制、传播假新闻的根源.接受主体只有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前理解,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运用前理解,适应变化莫测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四种叙述视角新闻的叙述视角,是新闻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叙述视角一经确定,就决定了哪些素材被选择采用、被思考如何采用,哪些被放弃掉;也就决定了新闻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视角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新闻作品传递的信息数量与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读者据此得出的关于新闻  相似文献   

15.
姜泽林 《青年记者》2002,(12):39-39
在新闻眼看来,新闻与背景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哪条新闻可以离开背景而孤立存在.离开背景的新闻,容易假.如曾轰动一时的"水变油"假新闻,现在看这则所谓的新闻,基本上都是在大量描绘那魔术般的"水变油"现象,对于那魔术背后的东西,则很少有人去掀开看看.倘若记者能就"水变油"的发明人是个几乎没读过书的科学盲这一背景探寻下去,即使不具备高深科学理论功底的人也不难戳穿骗局而不会轻易上当.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新闻学界和业界一直将真实视为新闻的生命。众多的研究者从理论、实践以及哲学等视角对新闻真实性作出了许多探讨,也为我们提出了众多的关于新闻文本的真实建构的原则。本文运用经济学中"弹性"的概念,阐述新闻文本和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的弹性,以及我们如何将这种弹性张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进而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虚拟现实的应用使新闻真实性从记者应在场转向受众应在场.在VR新闻中,受众能以具身性的第一视角观看新闻,通过实时操纵的感觉综合体"人替"体验不同的角色,在与新闻情境的交互中获得切实的个体经验.真实性边界的突破使新闻真实在认识论、求真的方法以及伦理上重新被考量,VR新闻否定早已置入新闻叙事结构中的真相,肯定真相应在受众与新闻的交互关系中产生.这一认识上的转变,使新闻内容与虚拟现实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成为激活真实的重要前提,也令融汇事实之真、体验之真、伦理之善成为VR新闻开发的核心指向.  相似文献   

18.
坏新闻     
不真实、不清晰、不科学、不适当的新闻,可称之为坏新闻。如今虽已不是假大空的时代,但坏新闻仍然不断滋生且多种多样,比如来源不明新闻、自策划假新闻、被策划假新闻、软稿新闻、断章取义新闻……  相似文献   

19.
在梳理2013年假新闻之际,"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脑子里不断拥挤着问号和惊叹号。这年头,生活中经常面临真与假的纠结。作为与新闻打交道的专业研究者,"假新闻"成了我生活中赶不走的"苍蝇"。有很多假新闻一遍又一遍地循环出没,也有一些假新闻换一个"马甲"又粉墨登场,另外还有新的假新闻剧目不断刷新我的假新闻档案。2013年年终时,在脑际盘点我的假新闻记忆,产生了一个突出的印象:2013年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最近,我参与了《新闻记者》年度假新闻评选活动,有机会将2013年发  相似文献   

20.
假新闻防不胜防,今年春节尤其密集.“上海女孩因年夜饭太差与江西男友分手”事件,是一名不愿去农村婆家过年的江苏网友与丈夫吵架后写的泄愤帖;“除夕只让做饭不让上桌,城里媳妇怒掀桌”的话题,是某微信公众号为博眼球而编的故事;令人大跌眼镜的“东北农妇组团约炮”的见闻,也被证明是假新闻…… 以往出现反转新闻后,总有人抛出“假新闻中有真问题”的观点,这次也不例外.尽管那几则热闻已被证伪,依然有人说它们反映的城乡差距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是真实的.此种论调极具迷惑性,不仅在网络舆论场很有市场,而且得到了一些媒体的支持.但事实上,“假新闻中有真问题”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谬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