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根据学科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和认知传播学的基本特点,在分析认知传播学形成的学理背景、经济社会背景和传媒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创建认知传播学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认知传播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服务对象以及认知传播学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动力.同时,从理论的角度解读了认知文化的科学内涵、影响力以及认知传播学研究对象确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认知传播学以“认知”作为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工具,是近年来传播学科进行内部自我反思所诞生的重要议题.由于认知科学多样化理论脉络之影响,不同传播研究者在引介过程中依据其各自偏向,呈现出结构交叠的知识背景.从认知传播学目前的对话进展来看,主要已形成本土化、交叉化、细分化、实验室以及科学化五大进入路径.考量认知传播学未来建设,需要厘清如何继承与拓展传播学在认知研究方面的前期优势,并通过为其他学科提供呼应支持,提升在不同社会科学领域的被容纳程度;同时,也应当重新检视认知科学为学科理论框架建构带来的挑战.除此之外,认知传播的平台建设与科技层面实践亦是后续不容忽视的基础面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信息传播方式持续了数千年的故事,在今天依然是媒体叙事最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在海量信息不断涌现的当下,只有真正的好故事才能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因此,如何把故事讲好成为信息传播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为探究讲好故事的方法,本文阐述可能影响叙事信息有效性传播的关键变量,并对影响这些变量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文章从认知神经传播学角度构建了叙事信息有效性的研究和评价体系,期望对未来故事传播有效性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姜飞 《编辑之友》2021,(11):前插2,6-15
在深入认识传播技术革新和传播理论阈限呈现的巨大思想张力基础上,经历了跨文化传播思想史语境前置、实践问题语境错置和全球传播实践主体空置的尴尬之后,全面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是否需要以及如何探索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一个目前隐而未发但迟早要发的问题.笔者不揣鄙陋,对既往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文化批判,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无奈和实践沼泽进行了深描,对跨文化传播领域理论性变迁和学科自觉做了探索性建构,进而从叙事重建的视角呼吁是时候开启跨文化传播学建设,商榷于领域方家.  相似文献   

5.
《编辑之友》2016,(6):5-9
认知传播学,作为以系统论为支撑,以“认识”与“传播”两大学科为研究基础本体,并将两大学科进行融合,形成的分析人类在传播过程中人脑、心智、接受等工作机制规律的系统理论与学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建构.文章在阐明认知传播学内在宏观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提出认知传播学必须成为具有中国学理内涵、融合西方理论、立足中国国情的新兴学科.而作为一门高程度融合、又极具前沿特征的全新学科,认知传播学必须尽快谋求建构一种总体性制度,完善学科建构,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刘海龙  吴欣慰 《编辑之友》2018,(2):12-16,27
文章以2017年中文新闻传播期刊中传播学方向的论文为基础,总结出2017年传播学的11个新鲜观点.这11个观点涉及后真相时代的传播政治、计算传播学的两面性、技术决定论、网络“情感”研究、数字劳动、数字记忆、新党媒、网络民族志和视觉修辞等.这些前沿研究,体现出2017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荣荣 《东南传播》2011,(12):33-34
对于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及叙事艺术,已有少数学者进行过相关的研究,但更多的学者和界内人士关注的是其营销价值,而从传播学的视野对微电影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者更是少之甚少。运用传播学的原理解读微电影的叙事艺术,不仅能够指出微电影在叙事及功用层面上流行的原因,还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功能理论受启于生物有机理论,产生于客观事物整体自身生存与发展对其肢体的需求规律,它是一切整体事物的发展规律.认知传播学是传播学体系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6+1"功能力说是功能理论在认知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展现,集中表现为超传播理论功能力、感悟功能力、智慧功能力、知识功能力、创意功能力、科学功能力及人类传播的基础功能力.根据信息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实施认知传播战略是21世纪各行业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行业的不同,实施认知传播战略所体现的功能力也会出现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认知传播概念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传播学,是应时代发展而提出.就“认知传播”这一全新研究范式而言,首要任务是明确其理论溯源;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关于“认知”思想的梳理,到德国哲学中关于传媒与认知关系的探讨,再到认知传播的神经基础,这既是认知传播的理论溯源,也是一种身份自觉;继而探讨认知传播的模式建构,回归到认知传播的核心——意义共享与互动关系;提出认知传播是具有现实属性的创新之举,其具有感知特性、注意特性以及记忆特性,在“互联网+”战略发展的今天,虚拟交互更是凸显关于“意识认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也是提升华人传播学研究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郑春欣 《新闻世界》2014,(8):242-244
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对媒介角色的认知影响着我国未来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本文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对媒介角色的认知情况,并与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认知情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胡凯 《新闻界》2008,(5):123-124
本文从叙事内容和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对《今日说法》栏目的叙事特点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即从叙事角度来为婚恋型真人秀节目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丰富其表演形式,拓宽目前狭小的表现手法,以期使其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技巧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讲故事是表达展览主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包括了“故事”和“讲”两个含义:“故事”是叙事内容;“讲”是叙事方法,是对故事再创造的过程。讲好故事除了选择一个好的内容外,还需要设计好故事的结构,选择好讲故事的载体。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围绕实际案例从博物馆、科技馆展览的叙事结构、叙事载体两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利用展览的空间特性植入故事、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14.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12,79(2):271-290
Human genetics and racial identity converge pointedly in the family narrative. Until recently, genetics, racial identity, and family narrative were all rather malleable concepts in the public arena. All were presented in anecdotal form for the most part, and were often based on certain social conventions. The interjection of popularly available ancestry DNA data adds an additional piece of information to the discussion of genetics, race, and narrative. Using the framework of both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is work u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to explore how individuals react to ancestry DNA findings and to consider if and how this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narratives, behaviors, and perspectives. We also explore whether one's racial identification makes a difference in initial accuracy and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among racial groupings in terms of change in census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of their DNA profile.  相似文献   

15.
调查性报道一般文本较长,涉及的新闻线索繁杂,这就需要在调查性报道的写作中讲究叙事技巧.本文从叙事切入口、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其技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叶志良 《新闻界》2008,(3):138-139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到2008年,走过了50年的历程。这50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密切相关。50年历史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件实录到叙述,从意识形态化到人文化,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相似文献   

17.
叙事学发端于20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学研究,至90年代延展至博物馆学领域,应用于分析和指导博物馆的叙事,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2000年后,我国开始对博物馆叙事展开讨论,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研究以展览叙事为重点,从文本内容和话语表现两个层面,在内涵特征、作用意义、构建方法和语境关系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而言,我国博物馆叙事研究还存在着对理论的认识和应用不足,缺乏宏观思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庆的长篇小说《长势喜人》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明显地借鉴了新闻写作特点,体现着独特的叙事意义。他的创作欲望源于新闻敏感,小说素材源于新闻事件,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源于新闻职业;同时小说中简洁的语言、冷静的叙述、平民化视角也都与新闻写作有关。  相似文献   

19.
影视与文学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如何在影视叙事中转换文学形象,即从想象性、虚幻性的内心视象变为银屏上直观的视听形象,这样的形象转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必须把握文学与影视两者之间质的差异,把握文学作品向影视剧转换过程中必然进行的移植、取舍、解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讲解作为博物馆中最基本、传统的教育服务内容,具有多学科综合、灌输和探究并举以及重塑学习空间等特点。讲解的内容、方法和对象等组成了博物馆中以人为核心的叙事,与公众的叙事思维相连接,体现了个体心理活动中具体性、形象性、情境性和直接经验的思维方式,在了解叙事内容并形成认知、唤醒和调整已有认知同化新认知、触发主动思考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