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科普衍生品的概念、形式、功能和特点入手,阐述国外博物馆衍生品的开发、推广和传播模式,以此借鉴、对比、分析国内科普衍生品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通过科技馆展品所衍生的科学信息、技术知识、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及科技馆的功能定位、运营特点,提出立足本馆特色,树立品牌意识;精准市场定位,形成体系开发;完善研发模式,提升产出效率;搭建共享平台,实现群体合作等一系列建议与思考。从而创造出带有品牌特色、地域标志的科普衍生品,为促进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做出积极且有建设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科技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各地都在新建及改扩建科技馆,科技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集科普教育、高科技娱乐、休闲旅游于一身的综合科技场所,科技馆衍生品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技馆衍生品不仅仅是参观观众的旅游纪念需求,更是科技场馆科普教育的重要延伸和拓展,其本身也可独立作为小型科普展品发挥启迪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的作用。本文从科技馆衍生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发展现状出发,结合沈阳科学宫升级改造与发展实际,重点谈谈科技馆衍生品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其他综合类博物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侧重的是对科学知识进行普及以及进行科学教育,作为教育功能的延伸,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衍生品的开发也肩负了科普与科教的使命。本文首先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衍生品的相关概念入手,探讨有关衍生品的认知、研究与价值,继而分析在衍生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科技馆开馆30余载以来,科学与艺术在科普展览中从相互碰撞、两两融合到彼此借力、强强联合,最终珠联璧合、彼此成就的渐进过程,从教育学、传播学视角出发,提出了在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上加强科学与艺术结合广度和深度之思考,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更多合作途径、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理念融入展览全流程等对策,以期为促进科学与艺术在科技馆中的融合,达到科技馆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艺术修养的创新型人才之教育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能源科普能力建设,继续深化科普效果,助力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科技馆策展团队结合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新型展示技术,研发“同构能源格局”常设展览。本文从展览目标确定、技术路线设计、展览框架搭建、展品内容规划、展示形式设计和布展环境设计等方面探讨在科普展览中构建叙事知识链的方法,阐述能源展览在开发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期对同类展览研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神经教育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和成果,着重介绍其对儿童发展阶段、科学概念形成、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并借鉴神经教育学的视角,对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展厅策划设计进行总结,结合教育学理论、科学教育实践、场馆运营经验等方面对比思考,从教育目标、受众分析、设计原则、内容规划、展品设计等环节梳理儿童科普展览设计的工作方法,提出设置合理教育目标、围绕科学大概念规划展示内容、鼓励尝试探索和及时反馈的互动形式、将家长作为重要受众群体等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科普工作中,公共图书馆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文化传播职能,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将公共事件科普、应急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等纳入科普重点内容,集中优势资源,结合自身业务,做好对重点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8.
为承担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使命,中国科技馆推出系列节目《党史里的科学家》,结合科技馆资源优势及现实需求,从节目形式、内容叙事与传播路径等全维度实现创新突破。这次探索为当代科学家题材电视节目创作、科普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更为媒介融合时代建构实体场馆与媒介的全新关系,通过科普影视作品将科普场馆、媒介、科技工作者与大众有机联系起来,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介绍了博物馆文化创意衍生品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博物馆文化创意衍生品研发的意义,结合国内外案例和调查数据剖析了国内外著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以及国内博物馆衍生品研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提出创新研发模式的具体建议和对策,认为在创新研发模式中坚持明确需求、挖掘内涵、打造品牌,秉承整体规划、创意优先、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通过转变博物馆衍生品创新研发模式,从而使其真正融入公众生活,拓展、延伸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馆校结合教育模式是开展中小学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天文学虽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但至今仍未能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独立成课。学校天文教育软硬件资源匮乏、天文课程研究欠缺是这一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科学场馆因其综合性科普教育职能的要求,大都对天文学的普及教育投入了相当的资源,因而具备比学校更强的天文教育能力。科学场馆和学校有共同的核心服务对象,因此二者有着先天的合作需求。由于学校天文科学教育的欠缺,科学场馆更应该积极承担义务,力争构建出以馆、校为节点的天文科普教育网络。近年来,北京天文馆在馆校结合开展天文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对馆校结合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11.
7月1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出版集团、新浪网等联合举办的2011“科学小英才”全国选拔活动在北京落下帷幕。从进入复赛的100名选手中评选产生的15名“科学小英才”在中国科技馆参加了活动总决赛,通过科普知识竞赛、动手做实验等现场PK的方式,最终决出一、二、三等奖共六名获胜者。他们将有机会赴英国与荣获国际科普图书最高奖一一安万特奖、欧盟笛卡尔奖的《可怕的科学》作者尼克·阿诺德、托尼·德·索雷斯见面交流,共同创作关于低碳主题的科普图书《可怕的科学·中国特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普名家名作》(以下简称《名家名作》) ,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部装帧精美大方、编排颇具匠心的两卷本科普扛鼎之作 ,既有人物介绍 ,又有科学知识介绍 ;既有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科普作品 ,又有对科普理念的精辟论述和对科普创作的切身感受 ;既有对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阐述 ,又有科学方法的传播和介绍。它基本上反映了 2 0世纪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科普创作界领导和骨干队伍的面貌、业绩和对科普与科普创作的理念和见解 ,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和学习借鉴价值 ,对指导和做好当前的科普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医精诚 无问西东: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作为中国科技馆2020年策划并推出的应急科普展览,是快速开发应急科普展览的一次成功尝试。本文总结和梳理了该展览在主题提炼、设计思路、形式设计、展品征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对于应急科普展览在策展机制、选题策划、展览内容和形式以及延伸传播方式等问题的思考和对策,以期为科技馆界进一步做好应急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郑州科学技术馆在科普信息化工作中的实践,初步探索了如何将线上信息技术与科技馆的线下场馆教育活动有效结合,形成一个由科技馆独立运营的新媒体场馆教育平台。本文主要介绍郑州科学技术馆在科普信息化工作的实践情况,分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新媒体场馆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的科普意识日渐增长,博物馆的大众科普教育成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能。各个博物馆在大众科普教育活动的设计方面纷纷投入了较大的精力,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进行大众科普的思路,即大众科普的活动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科普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明确区分有馆校结合科普体验需求的儿童或亲子团体、有深度科普诉求的爱好者、或希望简单了解科普知识的普通游客等群体,科学的将博物馆科普内容传播给每一个主动到馆接受科普的游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STEM教育成为引导全球教育改革的新风向标,为科技馆科普创新提供了新的探究视角。在对STEM教育与科技馆展品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小球旅程知多少”展品教育活动为例,探讨了在STEM教育理念下科技馆依托展品开展教育活动的意义、特点及其一般规律;提出要基于科学情境,结合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将传统的展品教育活动转化为体现STEM理念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博物馆借助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步发展升级。手机端的博物馆类APP研发与应用正在迅速发展,但国内博物馆对APP的应用较之国外仍差距很大,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博物馆以及APP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博物馆内APP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对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Augmenting Masterpieces APP的研发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合上述案例对我国APP设计流程、设计理念和以及游客需求信息的收集方式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并结合自己的实习经验对用户的需求以及中国科技馆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中国科技馆正在设计的一款APP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6,(6):113-117
针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的缺失,基于创新驱动理念,提出构建大学图书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倡导体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科学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了解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践行体验式教育、阅读指导与推广、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建立地域性科普联盟;参与公益活动,科普活动惠及全社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场馆普及科学教育的理念、内涵、方式和渠道在逐渐发生改变。2014年底,由上海市科协组织牵头的第一届上海科普博览会从“科技产品的科普化演绎”这一创新理念框架入手,尝试推进了科普生活与科技产品的民生性融合,初步实现了科技产品与科普服务的互补互融和良性互动。基于上海科博会的启发性思考,本文从科普化演绎视角出发开展博物馆科普教育理念和应用创新研究,指出科普化演绎是借助前沿科技力量融入博物馆科学教育而提供的开放、共享、互惠和创新的科普服务模式。文章试图从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新趋势、科普化演绎的概念、科普化演绎的内容、科普化演绎的路径及实施科普化演绎的作用效果等几个方面阐释这一新的科普教育方式,期望能够对今后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和《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主要背景,结合各类科普场馆所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各自特点分析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使命。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科学文化建设对科普场馆的要求,从实现科学文化价值引领的角度对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提出了提升战略意识、加强学术研究、打破专业壁垒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