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2.
李鹏飞 《传媒》2018,(4):89-90
当前绝大多数社区传播更多依赖新兴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的效用发挥.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传播应该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长时间并存的场景下,强调两者的配合.本文以营销界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作支撑,结合社区传播理论和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状况,提出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社区"整合传播"的观点,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社区"整合传播"模型,以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联动.根据受众群体不同特征采用不同传播模式或偏向于传统媒体的"重"传播模式,或偏向于新兴媒体的"轻"传播模式,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3.
英国学者詹姆斯·卡伦提出的民主化媒介系统蕴含着社会和谐的元素.他认为,为民主和公平起见,理想的媒介模式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等各种受众的需求.以该媒介模式为参照,在我国扶持发展弱势群体的媒介、社会组织的媒介、专业型媒介的设想与我国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公众面对媒介的机会日益频繁,而公众媒介素养对于传媒又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随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在扩张的同时又显现出新的传播特性.因此,界定新时期公众媒介素养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里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6.
马炜 《编辑之友》2015,(12):60-65
数字化时代电影和电视的媒介形态仍契合麦克卢汉的"热媒介和冷媒介"理论,但是电影和电视各自的形态演化轨迹和发展过程却不能得到很好的阐释.麦克卢汉晚年提出"媒介四定律"发展了"热媒介和冷媒介"的理论,从媒介静态属性的把握扩展到对媒介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研究,给数字时代各类新兴媒介形态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制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媒介审判现象,即媒介在司法审判前对涉案人员做了超前的审判预测.媒介通过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向受众展示"真相",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用"媒介真实"向"客观真实"发出挑战.要使媒介审判回归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要规范新闻报道、严肃新闻评论,对法制新闻报道、评论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普及法律知识、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关系,用真实可靠的事实和公正客观的评论为受众展现真实客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时代,时空距离的缩短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为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许多城市均透过多样的创意手法,开展城市形象传播,塑造城市的独特个性魅力.本文从"90后"受传者的认知影响程度和效果出发,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文献资料搜集法和归纳法为辅的形式,主要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对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社会化媒体"和"大数据"的交相辉映带来了社会信息生活的变革.国内数据新闻的制作也逐渐成熟,2015年两会期间,除央视外,新华网等多家媒体也制作了数据新闻进行两会报道,数据新闻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数据新闻的应用将会给媒介议程设置的规律和影响模式带来一些改进:媒介议程设置中话题可以不再依靠编辑、记者的主观经验判断,而是基于客观的数据产生;筛选出受众最关心和社会需要的话题,增加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重合度;议题选择范围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补充媒介议程设置"和"媒介间的议程设置",从而增强媒体独立性和减少媒介内容的同质化,提高媒介议程的影响力,为公众更好地了解社会进行参政议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媒介教育论>已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读书作为中国媒介教育首部系统的理论著作,在考察和解读国外主要国家媒介教育实践和理论基础上,从中国媒介产业、教育事业和社会层面发展的现实出发,首次提出了中国媒介教育从"范式"到"模式"的理论框架,并高度归纳了现阶段中国媒介教育应遵循的媒介教育CTL内容模型,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教育理论体系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对我国开展媒介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户外媒介、移动媒介、数字化信息媒介等城市新兴媒介的不断繁殖,构成了以媒介为基础的城市结构。各种"楼宇、电梯"传媒、"公交、地铁"移动电视节目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加速了城市媒介化进程,进一步传播着城市文化信息。然而,城市的媒介化也造成了信息的泛滥,如何在城市媒介化进程中突出文化内涵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泛媒化"不仅造成了舆论生态的改变,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新.作为媒体融合的关键性要素,"媒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使命.本文从"媒体"角度切入,分别以"媒介化""再媒介化""去媒介化"来探析媒体融合的技术逻辑、内容逻辑和认知逻辑.研究认为,媒体融合是以"媒介化"为其前导和基础的,没有"媒介化"作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从媒体诞生之日起,"媒介审判"作为舆论监督司法的一个副产品,便引起了新闻界和司法界的争论.媒体利用自己舆论监督的职能对司法案件进行先入为主的审判,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司法独立,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审判,不利于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但是,造成"媒介审判"的责任不仅仅应该由媒体一方来承担,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司法机关职责的缺位、司法机关本身的封闭性、法官独立人格的缺失、舆论的非理性以及舆论监督方面制度与法律的不健全等,都是导致"媒介审判"的原因.因此,要防止"媒介审判",需要司法部门、媒体、大众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陈力峰  夏文 《今传媒》2007,(11):55-56
"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内各报业集团推出的"手机报"终端正不断探索着其未来的商业模式与发展方向,有专家甚至将"手机报"定义为继"第四媒介"--网络媒体后的"第五媒介".本文试就纸质媒体借助"第五媒介"拓宽发展空间进行可行性探析.  相似文献   

17.
"国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来自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梳理"国风"概念的演变过程,回顾与"国风"相关的已有研究.文章认为,随着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提高,媒介对国风文化传播的加强,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风"文化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18.
李金宝 《青年记者》2013,(35):85-86
传播学者普尔在1983年出版的专著《技术自由》中第一次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并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传播的融合模式。技术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技术主导下的媒介变迁的直接结果就是媒介社会化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数字化媒介社会"。  相似文献   

19.
微媒介给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带来很大的影响,微媒介浪潮下图书馆开展数字阅读推广"微"服务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构建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微"服务模式.微媒介浪潮下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实施路径包括开展微书评、视频阅读等.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媒介组织及媒介集团有效规模的基础上,对目前媒介规模发展的两种趋势进行了理论上解释,得出了以下结论媒介组织及媒介集团规模确定的依据为管理协调成本与交易成本的大小,媒介集团的整体实力不仅取决于媒介集团内部构成的合理安排,也取决于媒介集团规模的合理确定,媒介集团规模的扩张应从单纯追求"量"的变化,转到谋求追求"质"的改善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