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该文通过对电子档案整理实践的分析 ,发现电子档案是由“电子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不同物质实体所构成的 ,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档案物质实体构成形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纸质档案的反思 ,提出“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并不是电子档案所独有的 ,而是所有种类档案都必然趋向和共有的一种物质实体构成的高级形态”。由此提出了档案物质实体双重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档案是社会记忆建构的重要载体。档案伦理作为规范档案主体行为的道德准则,可为社会记忆的合理建构提供内在指引。结合档案伦理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基本概念,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档案伦理对社会记忆建构起正向促进作用的同时,社会记忆建构活动也在不断充实档案伦理内容。基于档案伦理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内涵及二者间的关系,文章从档案主体、正义、技术与法理四个伦理维度出发探索社会记忆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应对档案数据化面临的“语义鸿沟”挑战,提出“档案语义参照框架”的学术概念,构建其基础逻辑体系和技术架构,并通过案例进行验证。档案语义是由依附于档案载体的自然语言文本所映射的事实性信息的集合。“档案语义参照框架”是专门为档案文本或档案数据的语义标注和智能检索提供基础语义参照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潜在语义空间”的逻辑定位体系。“档案语义参照框架”致力于从时间、空间、职能三个维度,基于标准化的结构语义框架、事理语义框架和档案内容实体唯一标识符,通过“逻辑外显”“逻辑降维”“逻辑指代”和“逻辑关联”,实现档案语义数据的“结构化”和“归一化”,使其在基础语义层面获得统一的处理逻辑。“档案语义参照框架”有助于减弱“语义鸿沟”的影响,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智能转型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庞博 《档案学研究》2019,33(5):78-82
在后现代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全球历史观”与“社会史观”兴起,促使了“档案记忆观”的诞生。作为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重要再现形式之一,影像档案的编研也必然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等因素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记忆建构行为。本文选取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利用馆藏历史影像档案资料拍摄制作的首部以真实影像全景式记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优秀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试图探讨文献纪录片这一影像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记忆属性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5.
“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档案现象 ,而且是档案的物质结构属性。本文立足于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 ,研究了档案的物质结构属性 ,通过传统档案与现代档案物质结构的不同 ,分析了它们在记录社会实践历史活动方面功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社会记忆重构能帮助人们找寻历史及文化记忆,研讨社会记忆重构的档案著录工具及知识关联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实现记忆再现,为数字记忆提供方法支持.首先从档案著录定义及标准引出ICA-AtoM著录工具及其社会记忆重构应用;其次,提出档案数据化趋势下社会记忆重构面临的新需求;最后,提出融合档案著录及知识关联的社会记忆重构路径.研究结果发现,档案著录可以作为社会记忆重构的工具,但以检索为目标的档案著录项目不能满足记忆重构内容的具体化和细粒度化;在档案数据化趋势下,知识关联是更好实现基于档案数据的社会记忆重构所应该考虑的关键环节;可考虑在档案著录工具基础上加入语义分析等技术,获取社会记忆逻辑要素及其语义关系,形成社会记忆的知识关联,支持记忆重构及再现.  相似文献   

7.
郭兰 《档案时空》2017,(2):23-24
口述档案的首次提出源于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该词典将“口述档案”定义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式”。“’口述档案中饱含了丰富的个人记忆,而个人记忆正是印证了个人在其特定时代的精神履历.一段段鲜活的个人记忆便成为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述档案就成为集体记忆、大众记忆的“工具”或“产物”。  相似文献   

8.
档案既是社会记忆的建构性资源,也是社会记忆的建构性行为和结果。把档案放到社会记忆系统中思考,我们需要在社会记忆建构的行动中,探视档案记忆形成或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的建构机制。本文将档案建构社会记忆视为一种"昔日重现"的生产过程,认为其中包含着内在建构与外在建构的统一,选择、解释与表达的统一,主体性意愿与客体性资源的统一,体现出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内在性、复杂性和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载体是档案之"本",载体上承载的记忆符号是档案之"魂",二者组成了档案。本文从两条线索出发对档案中的文化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一是从"点"的维度讨论档案载体的文化元素,在"线"的维度上揭示档案中的文化现象,解读"面"维度上的"档案文化";其二是通过价值维度上档案包含的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从形态维度上档案包含的人与自然物质变量的关系和从技术维度上档案包含的人与社会行为关系的历史考察来确立档案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和“活化石”,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建设数字形态的传统村落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文章在对传统村落数字记忆建构及传统村落档案化保护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档案化保护的传统村落数字记忆建构路径,并以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建设项目为例,对该路径的应用情况进行说明,以期深化对数字记忆建构方法的认识,为档案部门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开展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建设和深度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对档案学核心期刊中244篇档案社会记忆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双聚类分析,可以直观、科学地反映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状况。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目前已趋于成熟发展阶段,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后保管时代档案社会记忆价值构建、档案记忆和权力与身份认同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边缘弱势群体的档案记忆、数字档案记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等方面。建议在档案社会记忆范式构建期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深度,将档案社会记忆的学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发挥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导和发展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2.
档案记忆研究不只是一种理论观点、一种理论解说,它对阐释理解档案现象、探讨解决档案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从档案记忆工程、媒体对档案记忆展演、国家记忆传承、档案部门构筑社会记忆、档案学理论创新等5个方面对档案记忆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以表明“走进记忆之门”的档案学,还要进入记忆的堂奥。  相似文献   

13.
李依玲 《档案管理》2020,(1):30-33,59
知识管理作为新兴的管理模式在商业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将知识管理应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中有利于科学系统地获取、组织、存储、共享档案记忆,挖掘档案记忆的知识价值,为知识创新提供资源的土壤,为档案记忆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视角。文章首先从档案、记忆、知识的关系,知识管理理论与档案记忆理论的研究路线的相似性,知识管理理论为档案记忆再生产提供方法论指导三个方面对知识管理理论在档案记忆再生产中应用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然后勾勒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记忆再生产架构,提炼出三条应用方式:以档案部门为主体的记忆重构,以公众为客体的记忆生成,档案部门与公众相互作用的记忆升华。  相似文献   

14.
档案与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档案知识服务与档案价值阐释是数字人文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档案领域的代表性场景,数字人文能增强档案知识服务的技术刚性,延展档案价值阐释的人文柔性。档案化管理能帮助实现数字人文资源对象的全过程管理,保障数字资源的完整性与可用性;维护背景联系有助于构建资源信任,拓展数字人文的价值空间。数字记忆是记忆在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形态,体现了档案与数字人文在人文—记忆之维与数字—叙事之维的融合共生。从档案与数字人文的双向视角考察二者相互的概念理解、价值意义,分析二者相互建构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推动档案与数字人文之间的学科对话,促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四本代表性历史学期刊为研究对象,采用引文分析法,从数量与形式两方面分析了历史研究中档案的利用情况,并探究了研究主体、研究质量与研究内容对档案利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数量特征上,我国历史研究的档案引用比例总体偏低,其中近代史领域比例最高,而古代史领域最低。在形式特征上,档案原件在利用中所占比例远高于编研成果;行政级别越高、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档案馆,所藏档案在引用中所占比重越大。在来源上,全宗的利用情况表现出明显的二八定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一项历史研究是否引用档案,未发现与研究质量、研究主体存在关系,但是和研究内容高度相关,呈现出典型的内容主导特征。  相似文献   

16.
The shift to archives as rhetorical places creates opportunities to examine environmental accessibility, the role of archives in legitimating official public memory, and tactics to evoke memory at the margins. I conceptualize the relation between archival environments, feeling, and memory as “archival ambience.” Ambience challenges modern theories of invention and foregrounds the entanglements of sensory culture, corporeality, sensation, feeling, and memory. Ambience reimagines invention and circulation as the relational materiality of bodies and as central to the generation of intimacies. This essay models a sensory engagement with archives at the American Heritage Center and Grace Hebard and Agnes Wergeland collections. Guided by the settler colonial environment of the American Heritage Center (AHC) and what remains of Hebard and Wergeland, I craft a queer sense of their “intimate friendship” and argue that perception of Hebard and Wergeland's intimate friendship takes shape through the sensory culture of the AHC and that their queerness is an effect of the archive.  相似文献   

17.
档案与大数据的关系问题是档案学界研究大数据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本文从大数据的本质、档案是不是大数据、大数据是不是档案、“档案大数据”的内涵等方面阐述了档案与大数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traces an alternative to the evidence/memory dichotomy in archival discourse by highlighting the nexus between archival ideas about the nature, value, and use of records as viewed and imagined through the lens of an archival concept of evidence as a relation between record and event. This article then explores how “the archival nexus” provides a different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various meaning-making processes surrounding archives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archival repository, and for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he archivist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archival discipline with regard to other disciplines that explicitly address and engage with the archive.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记忆建构是有效实现史脉延续、文化传衍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叙事型建构研究的不足,本文通过语义组织对档案承载的社会记忆进行重构,促进档案价值的开发利用。在探讨社会记忆与语义组织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面向社会记忆重构的档案信息语义组织框架。首先通过词表、著录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提取社会记忆要素、获取要素的语义关系,其次基于信息整合的视角实现社会记忆本体构建,最后基于共享服务的视角提出社会记忆关联数据的转换和发布,为大智移云时代社会记忆全景重现及档案的价值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