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逐渐加快,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在以前,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书信、报纸以及广播电视等,信息的传播速度比较慢;然而,社会不断进步,信息的传播方式在逐渐改变,如今,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手机、电脑以及媒体等,目前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在此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如此开展是本文讨论重点。  相似文献   

2.
新闻类节目是广播电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节目形式,在网络等自媒体出现之后,广播电视面临着新的挑战,自古以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便影响了各个行业,在广播电视信息中也不例外.所以在新时期,积极探究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广播电视新闻策略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伴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工作的展开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作为大众接收信息、认识生活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其影响力有限,并从受众群体的角度来看,比较被动。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主要是依托于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平台来打造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同时,在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并在信息内容上有着更大的主动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基于此,在当前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好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和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立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备后续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闻即消息,是借助于报纸、电台、广播和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总称,新闻具有时效性、真实性,是纪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编辑和传播的重要渠道,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推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抛砖引玉,旨在为推进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进上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也应该寻求创新与突破,要逐渐拓展新闻采编工作的领域,为社会带来更多有效的信息,实现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高效发展。文章基于这一点,对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途径与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广播电视新闻工作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在新闻信息的收集以及编排方面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影响相关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当前的新闻从业者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对于新媒体以及互联网等新闻平台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还存在着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等,这就导致相关工作不能顺利展开。为此,广播电视新闻单位应该做好守正创新,在坚守正道的基础上,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实现对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创新。本文主要论述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守正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水平,希望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承载着社会和信息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我国的信息环境,革新了我国的媒体行业,给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带来诸多的压力和挑战,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写作水平,进一步强调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以此有效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市场价值,本文以此为研究基础,围绕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客观论述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要求和技巧,对于如何更好地把握新闻写作语旨意识给予合理的建议,以此有效提升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陈红宾 《东南传播》2018,(7):147-148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随着社会进步和传播行业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应分析现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新广播采编技巧,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水平,进而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现状、对策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市场逐渐发展完善,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也逐渐增加,新媒体背景洗,广播电视台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就必须对自身的新闻采访现状进行改革,对各个信息及时掌握,在对信息资讯进行收集的时候保持完整性以及时效性。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发展对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对现实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制作出新闻节目满足受众了解信息、利用信息的要求,广播电视编辑的主观意识在新闻中也有所体现,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依托广播电视媒体获得所需的信息。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策划则是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使广播电视新闻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需要对广播电视新闻在策划方面不断创新,从而使广播电视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使广播电视新闻质量不断提升。本文将对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使广播电视新闻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早已成为我国国民生活的必需品,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多。网络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了冲击,收视率和收听率均呈现下滑趋势,对其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针对当前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特点及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深入分析,为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一些技巧,推动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很多行业开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生产发展。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广播电视编辑也需掌握丰富的信息技术,找到更加科学的稿件处理技巧,不断提升新闻稿件的处理效率以及处理质量,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主要站在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角度,对其在稿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稿件处理的原则与技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观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广播电视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高校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在教学方面不断创新,不仅要注重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层面的发展,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及实践能力,培养出更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新闻从业人员,从而带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互联网对 广播电视的冲击 1、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互联网之所以对广播电视带来如此大的冲击,主要是互联网所独有的四个全新特征使然: 1)互联网信息的空前时效性。广播电视新闻的滚动播出周期一般是以小时或天计算,而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却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的。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第一台广播电视的面世,其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发展、逐渐成熟,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大众主要传媒的重要部分,而广播电视中最日常也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就是新闻的播放。本文通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以及素质提升策略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实施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素质提升策略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实施策略,以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或采纳。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都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新闻播音员以及主持人也逐渐作为电台以及电视台的代表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因此,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言谈举止都代表着媒体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舆论走向。鉴于此,要培养新闻播音员以及主持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并在各个行业获得了广泛运用,尤其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传媒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个情况下,科学合理地优化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显得至关重要,这样一来就可以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全方面发展.本文主要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  相似文献   

19.
公众话语权的不断升级与提高俨然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要表征。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从原本纸媒、电视媒体等方式转变到网络、手机等终端设备当中,获取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针对于此,广播电视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以便迎合新媒体时代赋予广播电视行业的挑战与机遇。文章主要以新闻编辑工作为例,结合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提出加强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相关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时代在发展,广播电视传媒业取得很大进步。作为信息获得的主要途径之一,新闻的作用不容忽视,是促使经济发展、维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因素,而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便是新闻采访,直接影响着人们所获得新闻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所以如何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阐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重要价值,依据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围绕如何进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问题展开了思考与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