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寻访纪录片《下一站出口》秉承国际国内双向传播理念,在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多重维度中,柔性传播国家主流话语,将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经由人物群像年轻化、观察视角年轻化、传播方式年轻化等表达手法,将“自我讲述”与“他者讲述”相结合,实现情绪共情和价值共情,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本文以该片为例,探究纪录片创作如何更好贴合年轻人的审美诉求,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2.
李卓 《今传媒》2024,(2):79-82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日益活跃,纪录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价值及其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西藏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基于纪录片影像与美学视角,梳理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创作叙事表达的成功方法,总结了西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发展变化和艺术呈现特点,同时提出创作者应该继续以开放和新益求新的创作心态,更好地利用和发挥纪录片强大的传播优势,旨在为传承西藏民族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秀兰  周丽 《新闻世界》2024,(3):101-103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偏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共情传播条件看,《美美与共》具备“情境:环境条件”“内容:情感条件”“方式:身体共在”三个条件;从共情传播策略看,该纪录片通过“自我”与“他者”双重讲述加强角色认同,通过符号互动,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网状化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等策略,实现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4.
宁薇  焦冰洁 《今传媒》2024,(1):88-91
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情感的共鸣与认同是历史类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共情传播理论,以央视历史类微纪录片《国家记忆》官方抖音账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总结了其在共情传播方面的策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形式、调动受众参与热情,丰富内容、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积极互动、回应受众情绪等共情传播策略,旨在助推历史类微纪录片讲好历史故事,引导受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5.
雷玥 《传媒》2021,(5):59-61
近年来,国内涌现不少人文纪录片佳作如《人生第一次》《风味人间》等,引发大众热烈反响.国产人文纪录片的新生态,可从创作与传播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创作层面,镜头语言沉浸感强,叙事结构以点带面,声效配音富有质感,美学风格体现东方气韵;在传播层面,从平台合作、商业布局、受众运营、形态革新等维度实现跨圈层传播.研究人文纪录片的影像表达与传播创新,有助于我国纪录片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促进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6.
微纪录片是"微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运用非虚构的创作手法,将碎片化的素材用数字技术制作成风格简约、主题明确、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短小纪录片。系列微纪录片《城殇》在内容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呈现出与普通纪录片所不同的特色。在新媒体时代,其创作与传播对历史记忆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今后的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的传播与发展,媒介环境与社会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更好的创作与发展之路,需不断优化创作方式。本文从新媒体环境给纪录片带来的积极影响出发,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8.
苟宗财 《传媒》2021,(19):39-41
央视体育、央视影音等移动客户端以及央视网自2020年2月24日起,同步上线了5集冬奥纪录片《冰雪道路》.该纪录片以"冰雪运动"为主题,通过专业化视角和权威性报道实现由"小众爱好"到"大众聚焦"的受众群体破圈,带来了别出心裁的冰雪运动专业知识"教科书".本文聚焦央视网原创纪录片《冰雪道路》的内容创作及传播创新,为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纪录片的传播平台、创作主体和选题对象,其主客体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以近年来国内现实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对其主客体关系展开分析.在人际传播视角下,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关系可视作一种情感关系,主客体关系的发展过程也是情感的唤起、流动、渗透的过程.拍者与被拍者之间流动着的情...  相似文献   

10.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蒋东升 《新闻世界》2013,(10):295-296
本文结合了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我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单薄、民间纪录片创作人员缺乏制作技术和创新力度、未能产业化发展、批判性负面效应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挖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社会现状的题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合作、推进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乡村纪实影像正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形塑国家形象的重要介质。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略的引领下,众多乡村题材纪录片相继涌现。其中,中外合拍的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凭借新颖独特的影像表达在海内外取得了不俗反响,实现了中国乡村故事和中华文化的柔性讲述。本文以多部中外合拍的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从表达视角、呈现内容、表达策略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总结其影像表达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提炼适合我国同类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和节目形态,具有真实形象地表现历史和现实的特质,是一种世界普遍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多国的经验证明,纪录片是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设的有效载体.因此,纪录片在满足国内大众口味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来兼顾国受众.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语言、视角、结构等角度分析了纪录片兼顾国内外受的几个因素,对于纪录片实现更有广度的传播做出了一定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晓嫣 《传媒》2023,(16):47-49
地理纪录片在讲好中国故事上拥有独特优势,空间立体性、视觉奇观性、延展式叙事结构和微观宏观相结合,有利于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地理纪录片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新思想,紧扣时代脉搏,精选题材展开叙述;搭建新视角,调度多种视听手法,触发观众共情与共鸣;确立新聚焦,将中国独一无二的特色突显出来,发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地理纪录片要记录当下时代、提升作品内涵,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兴起的"网生潮流"给中国纪录片的制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生纪录片拓展了受众群体、颠覆了互动模式,创新了制播技术,其深层原因来自于受众、平台、制作主体的共同需求。而故事化创新是其潜在特征。网生纪录片的平民视角、创新表达、注重互动、节奏紧凑、跨界合作等特质,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带来新的启发与助力。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对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新媒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为研究前提,旨在对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特点和传播途径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7.
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化传承三个不同侧面出发,以影像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微时代下非遗微纪录片生产、传播、延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文化传播载体和文化传承模式已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何让受传者在新环境中入脑入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研究从受众体验角度出发,以共情传播为视角,选取两家具有代表性的线上展馆,探索了线上文化传播模式下的文化传承规律。研究发现:在感同身受的文化传播中,受众先后表现出体验感知、情感共鸣、记忆延伸的层层递进规律,表现出共情传播发生、共情传播过程和共情传播效果三阶段身心记忆逻辑。  相似文献   

19.
燕京 《传媒》2023,(5):55-57
近年来,传统文化纪录片不断发展创新,将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中医药文化、文物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了国家正面形象的树立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本文从叙事和传播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和创新传播进行分析,提出在叙事层面要倾向于微观视角和多元化叙事;在传播层面要以微传播和数字化传播为载体,不断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从而为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岑岚 《新闻世界》2023,(4):82-85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探讨中英合拍纪录片《中国的宝藏》的创作策略,主要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情感过程、认知过程、行为过程三方面分析该片是如何有效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并提出正确看待自身文化,以开放心态面对国外制作团队,从文化差异中寻找情感共性载体等纪录片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