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科技博物馆关注展览、展品的建设,却忽视展览设计团队的建设。在调研中发现:展览质量与水平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博物馆设计团队的能力与水平。根据实践体会、案例分析、专家见解和对展览设计工作内容的分析,证明提升展览的质量和水平应从提升博物馆设计团队的能力入手,展览资源建设重点应由“物”→“人”转变,并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能力的短板。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陈列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博物馆学会,于1996年3月份,联合举办了“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这次“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的“评委会”,是由各方面的专家、博物馆主管业务的馆长、市文物局和博物馆学会的有关领导等,共17人组成。评选期间,共参观考评了北京地区大小博物馆90余个,从中共评选出30个获奖展览。 “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不仅是评选出了获奖的展览,更重要的是总结出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办法,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的陈列艺术水平,体现出博物馆陈列区别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云展览已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回顾国内外云展览发展历程,梳理出萌芽期、技术融合期与形态多元期三阶段,界定了云展览可脱离实体展览而存在、包含虚拟交互和人际交互的概念要点,并提出以构建逻辑为顶层分类指标,以技术方法为二级分类指标,以功能应用为二级分类的附加指标的云展览分类标准,区分“复制型云展览”和“重构型云展览”两大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展览区别于线下展览的“无限关联”“虚拟交互”“用户自主创造”与“网络社群广泛对话”四大核心特征。最后,从理念层面的思维转型、研究层面的体系构建与机制层面的革新重塑等角度给出我国博物馆云展览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风格应当既是“包容性”又是“多元性”的,龙其是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陈列设计风格,应当并且已经成为博物馆陈列工作者追求的境界,甚至可以说代表了博物馆陈列业务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对我国部分城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考察和反思为基础,讨论了现代主义设计观、表现特点及其对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影响,从功能与形式、一体与多元、清晰与虚拟、高雅与通俗五组范畴的探究,就多元化陈列设计风格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包容性是博物馆的基本特质之一,尽管博物馆对外也存在排斥行为,其包容性仍在博物馆的发展中不断展现和加强。发挥博物馆的包容性特质,应做到在坚持本馆藏品政策的前提下,做到在藏品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扩大观众服务的受众范围,确定展览主题时更积极地介入社会重要议题,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中发挥其自身功能,以推动社会包容的实现,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在博物馆陈列中演示古科技工艺,国外早已有之,人们常见于欧、美、澳洲许多国家专业或露天博物馆的介绍。其手工生产为制币、淘金、吹玻璃泡等。大型机械生产为英国斯旺西市纺织博物馆,用老式毛纺机常年生产毛织物。人们也常见于近邻日本博物馆保留古科技工艺的介绍。他们对国宝性质的技艺,称之为“文化财”。随着祖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演示古科技工艺的博物馆或展览开始多了起来。80年代初,中国科技馆筹办“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赴加拿大、美国展出,陈列演示的就  相似文献   

7.
科学教育加法不止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加法,更重要是让更多的群体深度参与到科学中来。如何实现更加包容的STEM教育,让女孩更多地参与到STEM领域的学习、工作中来是博物馆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应关注的问题。科技类博物馆是重要的非正式科学学习场所,肩负着科学教育的“包容性”使命。但校内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同样存在于博物馆环境中。本文梳理国外场馆在展陈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项目的实践,分析“促进女孩参与的展览设计方法”“响应女性需求的设计框架”和面向女孩设计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探讨从不同层面促进女孩STEM参与的方法,以期促进我国科技类博物馆为女孩创造更包容、更公平、更具吸引力的非正式STEM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8.
在博物馆更新改造中设置与展厅相邻的教室、实验室、活动室,开展与展览内容对应的教育活动,体现了国际上博物馆“展教结合”、加强教育功能的发展趋势。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史博物馆Q?rius展区即是这一趋势的产物,它将教育与展厅及其展览内容密切呼应、深化展览教育,在空间规模、功能布局、对象设定、活动规划、教育资源、人员分配、突出公众的“个体化”“参与式”和“关联型”学习等方面拥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为我国博物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场所,逐渐开始借用“文学叙事”的方法,让展品“活”起来,主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讲述自己的故事,展览故事化倾向逐渐凸显。然而“叙事”是文学理论化的表达,在展览中难以通俗易懂,因此本文从研究“讲故事”方法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的意义与价值出发,借助多个展览“讲故事”的成功案例,着重研究展览“讲故事”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希望能为创新博物馆的陈展方式提供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是博物馆陈列展览中一个全新的展示方式和发展方向。应用多媒体技术展出博物馆的陈列展品,打破了我国博物馆历来沿用“通柜、实物加说明牌”的单一陈列手段,丰富了陈列展览内容,使具体的展览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激发了大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布展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陈列展览可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个部分。针对博物馆临时展览,从临时展览的选题策略、到临时展览的实践尝试,以苏州博物馆临时展览框架为例,详细解读了系列化临时展览对于提升博物馆影响力、促进博物馆学术研究和培养博物馆策展团队的优势,同时也分析了系列化展览应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科技博物馆的展览是否有结构上的要求?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本文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结构理论并结合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实践,对展览结构和教育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展览结构是关系到展览设计水平、质量和展示教育效果的重大问题,并影响到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因此,展览的基本概念结构是依据展览主题建立起来的,是设计展览的出发点,直接影响展览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科技博物馆的展览应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构建展览的基本概念结构以及展览结构与展品、与基于展览的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博物馆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可以简单描述为“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转向。《以观众为中心:博物馆的新实践》一书作者结合多年对于欧美博物馆的观察,通过10个博物馆、艺术馆的案例分析与深度访谈,为我国博物馆融入此次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范本。这本书中所论述的博物馆内部人员职能、阐释方式、展览改造、社交活动等诸多改变,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博物馆的组织改革和展览活动策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4.
展览标题在博物馆展陈中占有重要地位,"标题是展览的灵魂"。如何拟定展览标题?展览标题有无规律可寻?文章以国内部分博物馆的展览标题为例,结合展览设计实践,归纳、总结,探索拟定展览标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特色产品,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常设展览的特点及其教育效果的现状,从教育项目规划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指出了当前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通过教育活动来提升常设展览教育效果的“展教合一”的建议对策,包括注重“分众化、衍生化、一体化、观众研究”的教育规划思路,根据“不同人群和活动形式”设计教育活动,以及“围绕核心概念、运用探究方法、选用本地化和内生性内容”的教学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展览除了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容来对观众施加影响之外,环境设计也同样会对观众的参观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评估展览环境的效果、并针对性地发现环境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将有助于展览提升总体的教育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本文以2017—2018年间在山东博物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博物馆学习相关研究与展览评估实践为基础,从观众的注意力水平入手,计算展厅中各个区域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对展览环境效果的评估。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展厅环境中的“展线”与“照明”设计,对观众的学习效果有潜在影响,值得引起博物馆在环境设计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底,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发现·FAsHlON--2011年度中国时尚回顾展”展览及系列活动,该馆不仅通过此类活动实现其收藏和业务范围的扩展,而且直接将时尚概念引进了博物馆展览,同时请部分时尚作品设计师在场,与观众及博物馆专家进行对话。这个展览及相关活动体现了博物馆业务的发展,及博物馆理念与实践的若干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赵霞彪  王扬能 《档案》2014,(12):55-57
正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逐步加强,各博物馆所形成的陈列展览资料也随之增多。对此,博物馆应有目的地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和开发利用,这将有助于总结陈列展览活动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改进与提高今后的陈列展览,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向社会开展宣传教育等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管理的体会。一、充分认识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重要性博物馆档案不同于其他行业档案,有其自身的特殊  相似文献   

19.
观众体验已成为衡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博物馆应通过自身多元并且富有特色的线上线下展览活动,以及面向公众的无障碍和包容性服务得以实现多样化与特色化,从而达到博物馆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和连接,促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是两类属性各异的博物馆藏品,“跨界”展览在于通过这两类展品寻求人文历史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相互融合。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服务机构,应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从现代科学发展维度审视博物馆“跨界”展览,从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视角诠释人类文明,从“跨界”展览形式探讨博物馆展示手段,不断推出精品陈列,为广大民众奉献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使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