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  相似文献   

2.
严羽深浸禅学,其诗论著作《沧浪诗活》具有浓厚的玄秘色彩,加之概念界定不明,内涵模糊不清,遂成为宋以后文论家争论的热点。要想优游倘佯于这座有几分神秘色彩的理论殿堂,不妨把“兴趣”、“妙悟”作为升堂入室的钥匙。陈伯海同志的《严羽和沧浪诗话》正是从此入手,展开他那精微深刻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大(?)《论文偶记》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苏东坡有几句著名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谢榛也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四溟诗话》卷二)足见古代的文论家,在论画与论诗文中,都很重视神似。  相似文献   

4.
肖林桓 《大观周刊》2011,(21):119-120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自谓“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以此在唐宋以来“以禅喻诗”的诗歌理论上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观念。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人对诗、禅、人、乃至时代的因缘关系的忽视,今作解读,以期正确把握严羽诗禅说之正义。  相似文献   

5.
严羽(仪卿)一生除留下了体大思精、对后代影响甚巨的文学理论名著《沧浪诗话》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惜流传下来的数量十分有限,仅"存什一于千百",其版刻流传情况更难确知。今存收录严诗最完备的本子是近人张钧衡刻入《适园丛书》里的《沧浪严先生吟卷》。张刻本所依据的底本为明正德间淮阳胡仲器刻本——这个本子较另一个正德本即尹嗣忠校刻本多《送主簿兄之德  相似文献   

6.
刘杰 《大观周刊》2013,(1):20-20
笔者在编写自己的毕业论文之际,发现胡适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宗教密切相关,在此,笔者将胡适最关心的禅宗。一是对胡适的诗歌美学做出总结,另一方面是对于诗歌美学的追根溯源,找出其诗歌美学灵魂的所在,将胡适最关心的两个课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和整理,也是弥补当下缺少对于二者结合起来探讨的缺憾;其创新点便是宗教中的两个大派别和开中国白话先河的胡适之提倡白话诗歌的美学理论的相互贯通、补足,理论方面的进一步深刻化。从而拉近神秘的禅宗岛平民化的诗歌的距离,使得受众更易于接受和普及。  相似文献   

7.
"圆之美"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道"之认同的必由之路.以艺术性为重要属性之一的中国播音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对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无疑有益于自身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革新.本文将中国美学中的"圆融"审美与播音创作领域的教学、研究思考相结合,以期为播音理论的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自北宋欧阳修著《六一诗话》以来,早期诗话主要是记录诗坛的遗闻轶事,或记载有关诗歌理论的见解主张。自南宋起,随着诗歌评论方面的内容逐渐增多,有关《楚辞》研究的理论亦增加了。他们的评骚论点,基本上继承了北宋人的说法,以颂扬屈骚精神反映宋人的特殊心态,但有的著作如《沧浪诗话》则完全脱离传统文艺理论,而创立了新的主张。《诗话》评论包含着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 赞扬屈原忠贞 由于时代的因素与个人遭际等原因,宋人在诗词中高度赞扬屈原的高大形象,也寄怀着自己敬慕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故在评论诗词的“诗话”、“…  相似文献   

9.
《沧浪诗话》和《原诗》都赞誉杜甫,推崇杜诗为诗歌的“集大成”、“诗入神”,然《沧浪诗话》赞誉杜诗时,以李杜并举,《原诗》标举杜诗却独挺杜诗。《沧浪诗话》赞杜诗的“集大成”仅是承前,而《原诗》中的“集大成”不仅承前,而且启后。  相似文献   

10.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它以刻苦的参修彻见心性的本源,以灵动的感悟追求澄明的境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掸悟智慧的广大与深邃,具有独特的哲学魅力与深远的思想史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掸宗研究历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目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吴言生博士的新著“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学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便是近年来禅宗研究中的力作。 “禅学三书”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始终以掸诗作为载体,追溯掸宗思想之渊源统绪,发掘禅宗哲学之象征意韵,体证掸宗诗歌之玲珑境界与诗性智慧。“禅学…  相似文献   

11.
杨燕 《大观周刊》2012,(39):265-265
世界上受禅宗思想影响最深的国家恐怕非日本莫属,到了当代,禅宗精神已经深深地印入日本人的情感和生活习俗之中,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东西。日本在俳句、绘画、书法、建筑、茶道、花道等各个艺术创作、艺术理论领域及美学领域都受到禅宗美学的影响。在其影响下,日本艺术呈现出一种“残念”之美。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阅读是"静"的。"静读"被奉为阅读的最佳境界,无论是"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寒生阅读,或者"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的学人阅读;还是"雪夜闭门读禁书""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士人阅读,或者独坐湖心亭享受"过桥米线"美味的秀才阅读,都离不开夜之静、雪之静和雪夜的静中之静,似乎惟有寂静才是阅读的胜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阅读更是"苦"的。"苦读"被奉为阅读的至高境界,"悬梁刺股"  相似文献   

13.
肖俏 《传媒》2012,(3):48-50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情趣之一,自"有无"到"阴阳",自"空灵"到"妙悟",哲学中的"虚实"逐步延伸到文学艺术领域,成为影响中国美学与艺术的重要理论之一。"虚实相生"的文艺创作手法在作为有声语言艺术的电视纪录片配音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凸显。为了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的翻译美学观,特别是其"化境"思想深植于中国翻译美学实践之中,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的思想,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互译有着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优势 强调自我修养的中国文化具有融合世界文化的基础.儒、释、道三家鼎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以明德为首务,以天命率性为圣教,以至善为指归,以中庸为道统;道家以自我的"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为最高人生境界;佛家则是要通过个人的人生修炼,解脱生死,其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悟道成佛.  相似文献   

16.
赵琴 《编辑之友》2011,(6):52-53
作为现代知识重要传播平台的高校文科学报在编辑中应该遵循起码的美学原则,体现出"求真""向善""达美"的美学特征。这一美学特征既是编辑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文科学报面对图像时代的强烈冲击所不得不持有的生存策略,还是传播现代先进科学知识、保存和发展中华传统诗性文化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7.
宁玲 《新闻传播》2012,(6):17-18
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和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之所以不能创立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学理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只是把新闻视为救亡图存或者进行政治宣传的工具,并不能将新闻看做一种独立而神圣的事业来对待。只有待新闻界知识分子真正成型之后,才能凭借他们对新闻学的终极关怀去创立独立的新闻学理论。因而,新闻界知识分子的成形是中国现代新闻学理论得以创建的人文基础。当然,中国新闻学理论的创立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结果,是新闻界知识分子吸收西方新闻学理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很早便读过夏勇教授的《中国民权哲学》,并断断续续做了一些读书札记.最近,再次读到这本书,又陆续读了若干评论,使我下决心一定要"写点什么".不言而喻,"权利""民权"已成为当下中国最流行的话语和最强劲的声音之一.近代以降,民权一直被看做解决中国问题、打开中国枷锁的扣结.梁启超说:"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政弱之根源".孙中山创立了系统的民权理论,认为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民权主义".新文化运动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大力倡导下,民权观念日益强化,权利开始被当做一种新道德,人们甚至用道德的种种属性来评判权利.但是,20世纪中国人权利生长的"另一方面"是,关于权利的观念、体系和保护机制"总是处在矛盾和反复之中",而且难以落实.  相似文献   

19.
审美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境界,处在审美境界中的编辑和读者能从"美"的书中获得最大的快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为其审美的最高境界,美学是其"仁学"的发展和延伸。孔子的美学思想渗透在他"六经"的编订工作之中,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志君 《新闻爱好者》2011,(21):117-118
在申艳的诗歌之中有着对时间、生命、本真生活状态的体悟与诗化阐释。这种生命不仅仅是当下的生命,更有人类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生命的积淀。在以诗化语言表达的生命体悟之中浸润着一种深厚的悲情意味。我们以之为视角来对申艳的诗歌进行分析。何谓"悲情"悲情是一种美学范畴。这种在审美意义上的悲情不同于生活中因苦难而呼天抢地之悲,也不同于悲剧之悲。它们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