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口述档案在我国起步较晚,是档案工作的新领域。本文从口述档案的概念入手,研究口述档案的价值,并以张学良口述档案为例分析口述档案的特点,不断丰富和拓展口述档案,使其为记录社会发展过程、保存社会记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口述档案立足个人记忆,挖掘个人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社会的认知,从而真实、全面地还原历史事实,建构社会的鲜活记忆,本文在分析口述档案与社会记忆关系的基础上,阐述口述档案的价值,探讨口述档案价值实现的路径,以期对口述档案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口述档案研究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距之处,并且可以根据研究热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国内外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基于Citespace软件,从年代分布、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角度对国内外口述档案的研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总体发文量上,国内关于口述档案的研究要低于国外,作者之间和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也是同样趋势。此外,国内外在口述档案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口述档案与社会记忆相结合。因此,围绕"记忆、社会记忆"开展的口述档案研究可能是国内外共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杨静 《档案》2022,(5):50-54
针对当前我国口述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探索与实践概况,从主题领域、实施主体和开展形式三个角度分析,总结出口述档案对于社会记忆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想观念薄弱,档案资源整合差;内容参差不齐,成果形式单一;平台建设有限,开发利用不佳。最后提出基于口述档案的社会记忆构建策略建议:强化档案意识,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注重管理规范化,开发多样化成果;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5.
韩良 《档案与建设》2018,(4):18-20,17
论文首先从当前数字化转向带来新的“真实性”问题出发,探讨口述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的逻辑起点与归宿;其次就口述档案对于社会记忆构建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记忆构建对口述档案研究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口述档案在社会记忆构建过程中作为多学科参与、融合的桥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为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寻找失落的历史记忆,社会各界特别是史学界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而档案工作者也往往介入口述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于是"口述档案"的概念应运而生,由此引起了关于"口述档案"概念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激烈讨论.一时之间,出现了"口述历史"、"口述史"、"口述资料"等一系列的相关概念.本文暂且使用"口述档案"这一称法,并对其概念、性质等做一些探讨,笔者认为对"口述档案"的探讨应突破概念的界限,注重其历史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口述档案不仅对现存的社会记忆具有重要影响,而且还是构建大众历史记忆的基石,是防止社会失忆的有力工具.在档案工作中应重视口述档案的收集和保管,不断丰富馆藏档案资源.  相似文献   

8.
宴瑾  徐燕 《云南档案》2012,(4):50-51,56
本文通过讨论档案部门怎样开展口述档案来构建社会记忆,并分析了其对社会记忆构建的影响,提出了为避免口述档案对社会记忆构建的消极影响,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民族文化传承为视角,探讨口述档案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阐述口述档案的民族文化传承五方面内容,并进一步说明口述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变异,突出了口述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弥补印证历史、传承社会记忆和教育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校记忆"内涵丰富,口述档案是"高校记忆"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重庆大学档案馆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开展口述档案工作,通过两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对"高校记忆"资源长远建设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记忆作为人们对共同记忆的认知和重构,在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社会记忆的实践工作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本文主要围绕档案与社会记忆两者展开研究,首先从两者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相结合产生的档案记忆理论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对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呈现的关系以及建构功能进行阐述,探究档案对于构建社会记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引导意义,进而提出社会记忆的构建需要理论与实践统筹共同发展。通过从社会记忆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档案的功能与价值,可以促进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理论中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并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原始性凭证,蕴含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信息,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性材料,彰显记忆价值、认受价值和文化主体价值。本文基于档案在族群认同中功能展开的观察元框架,通过明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传递机制,解析个体通过“刻写实践—共谋筛选—档案保管”向族群传递认同的交互行为,以及族群经由“仪式展演—情感交互—情景识记”联结个体认同情感的过程,进而分析档案层垒与族群认同的记忆空间,同时引入时间轴概念,完整揭示族群认同的历时性传递与档案价值之间的同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对档案学核心期刊中244篇档案社会记忆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双聚类分析,可以直观、科学地反映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状况。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目前已趋于成熟发展阶段,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后保管时代档案社会记忆价值构建、档案记忆和权力与身份认同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边缘弱势群体的档案记忆、数字档案记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等方面。建议在档案社会记忆范式构建期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深度,将档案社会记忆的学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发挥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导和发展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作为记录社会发展的一种原始性记忆符号或叙事媒介,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呈现出一体两面的趋势:一是通过记忆建构,维系与重建身份认同;二是通过记忆消解,抹去与隐藏个体差异。而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又与记忆和遗忘相伴相生,即档案选择性记忆以建构身份认同,同时选择性遗忘以消解身份认同。如今,身份认同话语从权力神坛转向更广泛的个体语境,这对档案事业提出了新诉求,即构建一个全景的档案世界,尊重个性、包容差异。  相似文献   

15.
记忆是人的身份认同的基础。人的社会记忆,尤其是国家记忆是维系人的社会存在的重要条件。公共档案所承载的国家记忆赋予公共档案部门传承国家记忆、培育公民国家记忆的责任。公共档案部门应坚守为党管党、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原则,通过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服务于党史、国史编纂,立足红色档案编创红色故事、传播红色记忆,通过利用红色档案同歪曲党史和国史以及否定国家意识形态的行为进行斗争等途径来培育公民的国家记忆。  相似文献   

16.
王昊 《兰台世界》2020,(4):24-29
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探析数字游戏在记录与保存个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记忆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档案属性。以Sid Meier’s Civilization系列游戏为切入点,总结归纳数字游戏档案在传承文明记忆、构建社会原貌和憧憬未来生活中发挥的社会记忆功能。作者建议,通过形成共识、增强关注、重视载体、完整保存、建馆设展和深度体验等途径加强数字游戏档案的保护与开发,使数字游戏档案有效实现社会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社会记忆的基本要素结构,重点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三种切入式传统(主体-中介-客体)进行了剖解和阐释,揭示出档案记忆研究是以中介切入的方式来思考和探视社会记忆.这是档案记忆研究在社会记忆理论研究框架中的立足点,是将档案记忆放入社会记忆系统加以考察,既与社会记忆理论研究接轨,又能独立展开的学术坐标.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信息是网络时代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记录,是社会记忆的特殊组成部分。鉴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不稳定性,如果不对有价值的社交媒体信息进行合理保存,宝贵的公共历史与记忆资源就有可能消失。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公共信息机构,有必要积极开展与参与社交媒体信息的存档实践,发挥相应的作用。国家综合档案馆应成为政务社交媒体信息存档工作的责任主体,在其中充当主导者的角色;应在非政务社交媒体信息存档中扮演协助者与参与者的角色,为个人或组织的社交媒体信息存档行为提供指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记忆建构是有效实现史脉延续、文化传衍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叙事型建构研究的不足,本文通过语义组织对档案承载的社会记忆进行重构,促进档案价值的开发利用。在探讨社会记忆与语义组织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面向社会记忆重构的档案信息语义组织框架。首先通过词表、著录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提取社会记忆要素、获取要素的语义关系,其次基于信息整合的视角实现社会记忆本体构建,最后基于共享服务的视角提出社会记忆关联数据的转换和发布,为大智移云时代社会记忆全景重现及档案的价值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档案作为社会记忆重要载体,在社会记忆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梳理已有的定性社会记忆构建方法,剖析社会记忆构建要素,探索档案数据化趋势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定量社会记忆构建方法。着重分析了基于档案数据形态的社会记忆构建子模块,即外部工具辅助和核心数据分析两部分,以期为从细粒度层面构建社会记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