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技术赋权”的影响下,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的结构转型具有层级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呈现出融合和分化两种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新崛起的活跃分子群体来考察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融合趋势,关注其在话语空间整合中的“桥接”和“放大”作用。同时从正和博弈的视角出发,把握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分化态势中呈现出的和谐因素,并在制度建设、转变思维模式和增加透明度等方面为提升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内部的对话与合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陈然 《新闻界》2012,(18):51-55,61
本文利用网络论坛活跃分子的"关注"数据,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论坛活跃分子基于"关注"行为的社交网络结构特征,并进一步解析论坛活跃群体关系网络中的权力格局与角色类型。研究发现:论坛活跃群体社交网络整体呈现出较为扁平与去中心化的结构特征,但网络中仍然存在小规模的围绕某些核心ID的强连带关系圈;不同的论坛活跃分子在活跃群体关系网络中分别扮演着局部核心角色、独立型角色、支柱型角色、依赖型角色以及边缘角色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9):29-35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充当社会信息网络的传播节点,固有的话语表达格局已发生逆转。而民众"借媒抗争"影响社会公共事件"失衡失序失措"式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南昌"象湖事件"的分析发现,自媒体时代民众"借媒抗争"呈现表达主体多元化、表达路径多维化等特点,从个人话语符号暴力化、意见领袖湿性化、群体记忆多元化的三维表达场景为切入点,文章重点分析了自媒体时代民众借媒抗争叙事话语的"技巧化"表达,探讨社会公共事件的相关传媒纾解机制,并尝试分析未来社会公共事件在表达语体、语境上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4.
叶利明 《新闻世界》2014,(2):161-16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公共平台的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渐呈增多趋势。而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之间的演化路径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可以说,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沿着群体话语的异质化向群体话语的同质化发展的,而现实群体性事件则是从群体同质化发展成为群体异质化。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7):24-30
本研究聚焦2016年活跃于社交媒体的各种意见群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比较分析等实证方法,从群体结构、公共参与、互动关系等方面考察各意见群体传播影响力的特征、变化及影响。研究发现,公知型意见领袖、知识型意见领袖及娱乐型网红是当前三大活跃的意见群体。微博舆论场中,原有的公知型意见领袖群落分散,公共讨论弱化;而营销类、娱乐类用户成为微博意见领袖群体的主流。同时,兴起于问答社区的知识型意见领袖在知识传播、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日渐显现。以商业逻辑为内驱力、以娱乐为基调的各类自媒体"网红"快速涌现和更替。意见群体的影响力在变动中重新整合,体现出双重趋势:一方面,微博传统的意见领袖正在向其他媒体分流或转移;另一方面,资本力量通过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运作,影响意见群体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话语的微观层面,来分析作为自媒体的微博是通过何种话语建构策略,将个体话语推向网络公共空间,并且形成公众广泛讨论的"微博事件"的。以"罗永浩砸西门子牌电冰箱"事件为案例,运用话语及物性分析、互文性分析、元话语建构分析方法,探讨罗永浩微博文本的话语特征,及其在推动"微博事件"进入公共话语讨论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3):65-69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断普及。媒介化社会和高风险社会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群体非理性等特征。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特性和开放的话语表达使得极端言论和情绪快速增殖,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在社交场域中既相互博弈又相互融合,重构了新的话语空间和公共领域。文章以近两年各地频发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为案例,从场域理论、话语分析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场域的话语互动与博弈过程,并提出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3,(6):7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主体与特征夏德元在《新闻记者》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发现,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主体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1.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利益相关方成为微博传播的活跃分子。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涉及到多方利  相似文献   

9.
当下,网民正通过微博公共事件参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意见领袖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对公共事件舆论的导向性影响,主导着舆论发展的方向.笔者以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为案例,采用数据挖掘的手段获取了与事件相关的影响力微博,通过文本分析从中确定意见领袖群体,并对意见领袖的地位稳定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4,(12):26-31
有学者认为,新媒体对社会困难群体新闻话语具有强赋权效用。根据相关调研发现,新媒体事件中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表面繁荣的话语表达下依旧呈现被疏离状态。困难群体"媒介诉苦"成为话语疏离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因新闻话语权疏离产生的困难群体心理风险,已成为相关群体性事件爆发关键因子。随着社会和谐理念的深化,尊重社会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已成为解决现实困境内在要求。在"公共慎议"基础上,本文亦对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回归提出路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突发性事件因其本身的特点成为公共媒介关注的对象,媒介的公共性质又成为突发性事件主体权力欲望表达的空间,否定、争议、沉默等成为权力欲望表达的策略,权力冲突、支配、反支配和风险规避是突发性事件的公共话语表达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张航 《新闻前哨》2020,(4):94-96
女性生理期原本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自古以来却被人们视为"污秽"之物羞于放到公共话语体系之中。女性生理健康话语权的缺失是传统文化侵蚀、社会环境的压迫以及专业知识科普的不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为了更好建立合理的女性健康话语体系,应该从加强性别平等观念,促进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形成独立思辨力;发挥女性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作用,提高女性参与公共话语积极性入手构建合理的女性健康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群际情绪理论作为理论基点,发现网络公共事件背后多为圈层化、部落化群体之间所生产的话语的高度冲撞和对立,而话语又是在情绪化的非理性情感裹挟下生产和传递的,呈现出集群对峙下的价值错位、道德捆绑中的偏见强化以及情绪站队下的话语霸权的逻辑表征。并由此在非理性话语情境下衍生出舆论环境内的谣言倾泄、情绪背景下的事实消弭以及社会系统中权威消解的失序风险。通过切入对话理论,从媒体、意见领袖和官方权威机构三个维度对网络话语失序现象的疏解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进行恰当的政府形象管理.在当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话语考察出发.探讨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对话误区,分析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传播原则,进而提出政府形象塑型传播和矫型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人大-方正舆情监测平台数据,直观化呈现出2012年中国社会舆情整体态势和特点:社会舆情整体压力上升,50%事件集中在社会与法领域,社会民生话题不断上升;舆情事件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和河南等地;微博成为整个社会话语场域的策源地、意见发酵池;舆情事件议题活跃周期为23.2天等等.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9):43-49
本研究通过大数据处理和量化分析,从群体特征、焦点话题、社交网络关系、群体结构特征四个方面考察了1886名活跃的微博意见领袖的公共参与情况,描述该群体在社交媒体舆论场的影响力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从人群特征看,微博意见领袖多为居住在大都市的专业型男性;他们在重大时政新闻、灾难事件、社会民生热点三种类型的话题上起到聚焦话题、界定事实、引导话题走向的作用;在社交网络关系方面,专业型意见领袖是网络的核心节点,其社会资本有效地转化为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力。此外,微博意见领袖群体结构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数意见领袖聚合了少量话题热度,幂率特征显著;大V式微,中V崛起,影响力更分散、多元;意见领袖群体间的互动程度降低,个人影响力重新整合。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和媒介权力概念,对以意见领袖为中心节点的社交网络结构变动的特征及趋势进行阐释。文章指出,由于社会资本的转化优势,意见领袖仍将在社交媒体中发挥中心节点作用,但节点的分化整合将更频繁,意见领袖代际更迭将是常态。  相似文献   

18.
李蓓 《新闻世界》2009,(4):112-114
本文从“华南虎事件”入手,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性相结合,分析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及其对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情绪表现或意见表达的特点,这一群体的话语实践对政府、公众舆论、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作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介的发展重构了社会传播生态。在泛众传播语境下,作为共识性仪式的传统媒介事件让位于作为冲突性实践的网络公共事件,探索新的共识凝聚方式被提上议程。本文认为,网络公共事件的常态化并不代表共识基础的完全丧失,原本由传统媒介事件提供的仪式整合功能可以在公众一致性的话语实践中重新实现。为了实现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社会认同重构,应当从话语争夺、多方协作、培育"公共理性"等思路出发对公众展开话语引导。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7)
网络社区的治理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线上线下联动式的"去政治化"话语表达成为社会公共事件频发的隐性因子。本文基于长时段对江西南昌市"象湖事件"事发地及其周边村庄的实地田野调研,将扎根理论与集体座谈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社会公共事件中当事各方的话语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民众在公共事件的话语表达中呈现"去政治化"倾向,通过弱者式、悲情式、戏谑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规避抗争风险的话语表达路径,由双微平台、QQ搭建起的媒介平台并非民意表达的最佳空间,反而成为加速事态演变、加剧社会风险的"发酵池",并尝试提出泛媒化影响下民众在公共事件中话语表达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