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如一切新事物在诞生初期都往往会招致人们的质疑和误会一样,网络游戏也正深处这样的困境当中.游戏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似乎并没有为网游赢得一个好名声.在不少道德说教家甚至是某些严肃的批判学者眼中,网络游戏的危害正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他们忧心忡忡,不仅害怕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带来道德危害,甚至担心网络游戏那操控人心的技术魔力会使人丧失主体性,从而失去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所获得的那种能主宰自己命运、作为万物尺度的自主性.面对大众和部分学者这种根深蒂固的技术恐惧情结,想要为网络游戏正名是一件可能会招致严厉批判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介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功能愈加人性化与多样化,人类沉浸在自身创设的媒介环境中,被新的媒介技术裹挟着、异化着却不自知。因而我们需承认新媒体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人类的异化现象也逐渐成为了人类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危害,不断侵蚀着人类的独立性与理性。本文在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现象的特点、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其出现的深层原因,并由此提出了几点减轻人的异化的对策,从而使人类实现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回归主人翁地位,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技术为人类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和符号化上升为人们信息交往实践的手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突破了传统形式的信息交流界限。在网络技术支持下,人类的信息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但一些负面的信息效应也随之产生,信息异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重要问题。从信息异化的根源来看,对信息异化问题的反思,应该深入到技术层面,从技术异化的角度来理解信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信息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  相似文献   

4.
新媒介环境中人的异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静 《当代传播》2007,(5):64-65
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异化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视野中关于大众传媒所生产的"大众文化"对社会、对人所造成的负影响的一个概念.本文从异化这个批判的角度对新媒介发展(主要以新媒介的主体互联网为例)给人所带来的负影响做一番探讨,认为新媒介的发展对人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使人成为过度依赖的"机械人"、疏离冷淡的孤独人和加速社会中的"单面人"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使“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从科幻走向现实,数字媒介逐渐成为人类意识和生存经验中不可取代的部分。在当前工具理性长足发展而价值理性空场的情形下,具身传播中的“休谟问题”尤为凸显,针对技术内化于身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格局的改观以及人机“双重异化”问题,我们需要从价值理性、关系思维出发对智能发展进行契合“绝对命令”的伦理设计,深刻剖析人、技术及其共生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信息异化的实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带给人类众多财富和幸福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现象,这种信息(人为信息)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奴役表现——可称异化特征。信息异化实质是人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人的异化一种表现,要克服信息异化,就需要从人类本身出发找出异化信息的根本原因及其克服信息异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连接信息和受众中介的算法推荐技术,在重构了短视频生产和分发图景的同时,也因自我异化及监管机制不完善引发了算法操控问题。算法运用符号暴力手段施加符号操控,形成品位固化及圈群文化区隔;由算法的政治内嵌和资本外扩所导致的舆论操控行为,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媒体公信力及市场平等竞争。依据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算法推荐服务的嵌入式自我监管体系及“知情同意”机制、推动算法推荐技术标准及算法推荐伦理建设,是规制短视频推荐中的算法操控行为、提升用户自主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信息异化与信息异化的根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异化现象也从隐到显,由小到大。这给人的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带来了严重的障碍。要想有效地控制信息异化,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信息异化并且找出信息异化的根源所在。信息异化的根源有:人的主观原因和信息自身发展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9.
数字媒介作为当代技术发展所催发的客观的新生事物,从物质技术和思维两个面向制约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数字媒介拓宽了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边界,延伸了实践与认识的耦合关系,但算法工具理性的异化和人工智能主体性的缺失仍在制约人类认识水平的进步。文章旨在重新认识数字媒介应正视人与数字媒介的区别,明确数字媒介的工具属性和定位,了解算法技术的风险与威胁,纠正对人工智能的偏信与盲从,实现人与数字媒介共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技术的角度考量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挖掘出由人所操控的技术后面的意图存在的必然性,以证明绝对真实性的纪录片是不可能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在数字出版领域广泛应用及发展,在带来便捷、准确、效率以及人类体力与脑力解放的同时,也加深了编辑记者对人工智能(或算法)的依赖程度,促进了编辑记者"非编辑记者化",使原属于编辑记者的专业领域开始失守,逐渐被算法所接管.因为机器种种替代使记者编辑本身自主决策等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如提笔忘字、错别字、文法错误、写作能力衰退等),从而有可能产生人的异化、产业的异化和文明的异化等.文章试图立足人机关系、人—机—产业关系、人—机—社会关系角度,运用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等理论分析工具,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探讨新信息技术语境下构建数字出版业反脆弱性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王贤波 《东南传播》2011,(7):99-101
关于人的异化问题起于马克思却在西马学者那里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他们结合资本主义制度、文化以及人性等方面阐述了人的异化现象.在20世纪,现代影像文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的新问题带有新时代的特征,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广告的传播由于技术异化而导致了人性的失衡与残缺.这表现在在传播观念上仍然没有脱离强迫式传播的窠臼,在技术操控上开始危及消费者的隐私,在传播内容上助长了物欲的膨胀,淡化了广告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责任,在传播符号上出现了虚拟的幻象与价值的涵化.为此,我们必须对网络广告进行人性化的重塑,建构网络广告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与人类生活的不断融合.人类从信息交流到生产、生活,最终将完全置身于各种新技术所营造的生产方式中,这势必将影响到人的生活行为、工作行为。以至影响到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行为。面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现代广播对每个广播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摄影异化论     
摄影的发明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木乃伊情绪",而且使人类社会进入到"读图时代",在记录信息、拓展视野、挽留瞬间、服务社会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今泛滥的摄影技术却也在日益偏离它的初衷,不知不觉成为异化人的一种手段,对此我们不得不保持审慎的警惕.  相似文献   

16.
沈玉秋 《新闻世界》2013,(7):340-341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的概念。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在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媒介批判中延伸。他们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异化问题已转化为更高层次的文化异化,人们丝毫察觉不到自己被生产工具、技术机器所奴役,为文化工业所带来的娱乐所消遣,实质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尴尬的泛异化时代。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的运行机理中蕴含着人类知识获取的基本逻辑:良性的知识获取活动应具有自主性、系统性和准确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既是科学的客观性体现,也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自由、平等等人文价值在图书馆领域的体现。我们可以将上述基本逻辑与精神价值归结为“图书馆精神”。我们遗憾地看到,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获取方式,正在摧毁“图书馆精神”。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获取具有强烈的供给特征,使得人类在知识获取上表现出明显的颗粒化、分散性、他主性、个体性等特征,使阅读者出现了严重的茧房效应,不仅打破了人类获取知识的内在科学逻辑,而且降低了知识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充实感。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知识获取所形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国家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知识获取领域建立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继续加强资源配置,为在图书馆的真实或网络场景中的阅读和知识获取建立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的根本缺憾 ,恰恰就在人造物的强化与人的异化所导致的矛盾的激化之中。因此 ,对于大众传媒的根本缺憾的讨论 ,应当从“大众传媒作为世界”的角度入手。面对大众传媒 ,人类必须是也只能是主体 ,大众传媒必须为人类而存在 ,必须体现人的目的、价值。作为一部欲望机器 ,大众传媒只有在人类的手中 ,按照人类的意志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发展 ,同时 ,大众传媒只有作为人类的朋友、只有作为“你” ,而既不是作为人类的工具、不是作为“它” ,也不是作为人类的敌人、不是作为“他” ,才有可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9.
文娱 《大观周刊》2012,(2):43-43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然而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会得以实现。现今社会,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还处于一种异化状态,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了的劳动,人类自身的发展状态处于片面化的阶段,而这根源于私有制与分工。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消灭私有制和分工,但这却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的普通交往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20.
移动社交媒体是集综合移动网络、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服务为一体的在线社交互动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因其便利性、互动性和及时性深受大众青睐.其不仅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社交形态.而过度使用移动社交媒体会使人的主体性丧失,从而发生异化,成为移动社交媒体的附庸.基于此,笔者从"异化"理论出发,阐述人的主体性异化给现实社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探讨如何回归和重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