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以暨南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N=302),对大学生的第二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使用水平的状况进行测量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出生地对大学生上网时间有正面的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满足需求动机对大学生学习、工作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指数有正面的显著影响;特别的是,互联网使用中的情感因素(对互联网的态度、网络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水平(包括上网时间和与学习、工作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指数)都产生正面的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数字鸿沟测度方法进行了梳理,从数字鸿沟测度指标与测度方法的关系出发,将数字鸿沟测度方法分为单指标测度和多指标测度两大类,分别讨论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测度方法,探讨了它们的特征及应用,为实践者与研究者开展数字鸿沟的测度和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回顾国内外关于城乡数字鸿沟测度的已有研究,指出相关测度指标存在的问题,对数字鸿沟的概念进行分析,提出城乡数字鸿沟测度指标设置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利用的现状,从信息获取与利用环境、信息意识与能力、信息利用水平3个方面,构建我国城乡数字鸿沟测度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基于2000年至2021年间世界银行数据和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N=1947),采用时间距离法和决策树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欧洲之间第一道数字鸿沟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及其对第二道数字鸿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静态指标下,中国与美国、欧洲之间的互联网接入差距呈现逐渐弥合的趋势;然而,通过动态时间维度的衡量,中国与美国、欧洲之间的第一道数字鸿沟一直在不断加深。具体而言,中国在达成相同程度的互联网普及率方面所需的时间成本高于发达地区,且这种时间差距逐渐扩大。就时间成本意义而言,率先实现互联网接入的用户在数字素养水平方面更为出色,从而形成了第二道数字鸿沟。据此,可见用以跨越数字接入沟的时间投入差异进一步促成了后续的数字化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探究城乡数字鸿沟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影响,针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其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过程]用相关分析法对贵州省近几年的城乡数字鸿沟水平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在贵州省城乡搜集第一手数据,并用描述统计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数据,探寻城乡数字鸿沟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其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现实影响。[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目前贵州省的城乡数字鸿沟仍然较为显著,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越大,城乡数字鸿沟越大,且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会阻碍城市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皆聚焦于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对数字鸿沟的这两个维度的研究,的确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数字技术的分布和应用不平等的社会景象。然而,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知识上的鸿沟,却被研究者们忽略了;在当今信息社会,这直接关涉到个人与社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到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鸿沟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被研究者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且从未被纳入到相关研究设计中这一事实,本研究假设:(1)由互联网的接入差异可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2)由人们对互联网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预测其政治知识的获取,(3)互联网使用比互联网接入能更佳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对一个在美国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再分析,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上述三个假设。本研究的发现为“数字技术的分布和使用的不公带来了不利的社会影响”这一论断提供了经验证据,譬如,知识沟便是这种负面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互联网接入而言,互联网使用对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有更大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接入日渐普及的今天,有关政策应对人们的互联网使用予以更多关注。此外,就传播理论而言,知识沟一方面可被视为是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一个介于接入沟、使用沟和其他社会不公之间的中间变量;另一方面,借助于对数字鸿沟的研究,知识沟研究亦有了不断发展的潜能,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新媒介技术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在这样的意义上,可将数字鸿沟理论与知识沟理论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7.
张琴 《青年记者》2017,(5):123-124
数字鸿沟一词最早是由马克尔基金会的前总裁利奥伊德·莫里赛特提出的,他指出“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鸿沟.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广泛参与了对数字鸿沟的研究.如祝建华给数字鸿沟以操作性定义,即如何测量数字鸿沟.①韦路、张明新认为“第三道数字鸿沟”是“知识获取鸿沟”.②就对“数字鸿沟”的不同理解来看,狭义上把“数字鸿沟”局限于不同社会群体或不同地区间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上的差别;广义上的理解则认为除了互联网之外,还应该包括其他许多信息传播技术,如电话、有线电视、手机等.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广义上对“数字鸿沟”的理解,并特指在接近和使用智能手机互联网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构建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图书馆测评其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提供判断依据,进而促进其数字学术服务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方法/过程]参考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创建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通过整理分析现有政策、文献和案例,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重要性和权重。[结果/结论]最终构建出包括7个一级指标及19个二级指标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图书馆针对性地发展和改进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提供可依据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探究大学生深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以期提高大学生深阅读能力并提高阅读实效。[方法/过程] 对重庆4所高校的28名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后,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内容进行实质性编码,深入研究基于移动终端影响大学生深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建构其扎根理论框架。[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阅读主体、阅读文本、阅读认知、终端技术和阅读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基于移动终端深阅读行为的5个主范畴,分别属于主导性、关键性、支持性、保障性和驱动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探析提高大学生深阅读能力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龚芙蓉 《图书情报知识》2023,(5):97-106+156
[目的/意义]探讨ChatGPT类生成式AI对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为国内高校数字素养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参考的模式与案例,促进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本土化高校数字素养框架。[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实证研究法,根据已有的数字素养五维度设计试卷,并基于知识内容、能力素养、情感价值三个维度对测试答案进行内容分析。[结论/发现]析出了人工智能视域下数字素养教育知识内容的四大特点,总结了人工智能工具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影响。[创新/价值]聚焦于人工智能工具对数字素养教育影响的细粒度分析,实现对多人同时利用ChatGPT类生成式AI工具进行数字素养学习的效果测试及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探究各省级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均衡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地方政府数字化均衡建设、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服务型政府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设计/方法]从统筹压力与数据驱动能力两个维度出发,构建省级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均衡化发展的计量模型,依托2018年和2019年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的各类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论/发现]省级统筹压力能够促进省内各地级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的均衡发展,尤其在地方政府通过信息技术回应公众需求时,较强的统筹压力更能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而数据驱动能力则通过与统筹压力的交互作用增强了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的均衡化发展程度。[创新/价值]从均衡化视角探析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的发展,丰富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相关研究,加深了地方政府运用政策规范和信息技术协同建设省域内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用户数字成瘾或设备过度使用等社会问题,数字脱瘾作为处理这些社会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开始受到关注。探究高校在读学生群体数字脱瘾的影响因素具有现实参考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获取高校在读学生群体的数字设备使用情况、数字脱瘾的原因、途径和效果评价等数据,对数字脱瘾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讨论。[结果/结论]研究总结高校在读学生群体对于数字设备的依赖原因,发现个体因素、情境因素和效果评价等影响因素,并揭示其对数字脱瘾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通过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影响数字移民媒介素养水平的因素,为适应其不断改变的个性特征与数字化学习的需求提出有效的建议,以期缩小代际鸿沟。[方法/过程] 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采用以定性研究(扎根理论)为主、定量分析(问卷调查法)为辅的混合方法,对观察、访谈资料进行组织编码,从动机、情感、能力特征等层面归纳数字移民的媒介素养能力,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结论] 分析结果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移民活跃好学却又相对保守,其媒介素养水平与使用动机、情感感知、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未来针对数字移民的媒介素养教育要持一种更为开放、互动的态度,在不断参与、接触的过程中提升其数字悟性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在分析大学生信息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以知识组织和个性化定制相结合的信息服务对策,提高大学生信息收集及综合利用的能力。[方法/过程]结合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的信息服务需求,提出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发现、组织、跟踪与利用的服务模式,为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敏感性及判断与利用能力提供帮助。[结果/结论]提出引导大学生早期步入专业领域知识学习的信息服务模式与对策,旨在解决大学生信息获取的盲目性和对互联网模式的依赖性问题,为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探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大学生的信息需求有何变化、不同信息需求类型的重要程度及其被满足的程度(以下简称"满足度"),揭示满足度高和低的信息特征。[方法/过程] 首先通过初步调查,识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大学生的信息需求类型,包括与疾病相关、自身相关、社会相关和学校相关的信息。基于此开展问卷调查,收集556份有效问卷,厘清各层面信息需求所包含的类别。[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优先需要的信息主要涉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发展、政府应对措施、事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满足度高的信息类型具有数据量化、流程清晰、表述明确、信息源权威、采用声像信息源等特征;满足度低的信息类型多具有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复杂、信息笼统、缺乏权威信息源等特征。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为政府在疫情信息管理和发布上提供参考,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探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大学生的信息需求有何变化、不同信息需求类型的重要程度及其被满足的程度(以下简称"满足度"),揭示满足度高和低的信息特征。[方法/过程] 首先通过初步调查,识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大学生的信息需求类型,包括与疾病相关、自身相关、社会相关和学校相关的信息。基于此开展问卷调查,收集556份有效问卷,厘清各层面信息需求所包含的类别。[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优先需要的信息主要涉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发展、政府应对措施、事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满足度高的信息类型具有数据量化、流程清晰、表述明确、信息源权威、采用声像信息源等特征;满足度低的信息类型多具有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复杂、信息笼统、缺乏权威信息源等特征。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为政府在疫情信息管理和发布上提供参考,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7.
王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4):87-95
[目的/意义]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的形成过程相较于成年人而言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探寻其形成原因有助于提升未成年人数字素养、引导其互联网利用行为良性发展并避免未成年人群体中新数字贫困的生成。[方法/过程]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指导下,对中国中部、东部、北部、南部、西部城乡共20个田野点展开以访谈为主的田野调查,借助三级编码分析方法,对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的行为、行为的影响因素构成和作用机制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结果/结论]人际网络、媒介空间和技术资本是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的外在客观动因,个体资本则是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的内在主观动因;初中阶段以前的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首先受到人际网络中父母、老师和家庭成员的影响,而初中阶段以后的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则首先受到个体资本和同学/朋友/他人的影响。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的小世界是由利用行为和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并受年龄影响的动态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从图书馆员的视角,研究新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智库能力建设,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图表形式,以吉林特色新型智库为例,对高校智库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高校图书馆智库能力的内涵与外延,高校图书馆在参与智库建设中,具备提供、整合、深度挖掘文献资源,撰写信息分析报告,学科评估等能力。[结果/结论]证实高校图书馆有建设智库的能力,同时,在建设中应遵循智库建设原则,讲究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针对用户与数字图书馆交互的不同维度:信息、技术及任务,明确交互的关键成功因素,细化数字图书馆的交互评估,以帮助构建更具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过程] 基于信息、技术及任务,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并在其过程中嵌入深度访谈,探究用户与数字图书馆交互的关键成功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明确了21个交互关键成功因素,例如分类合理程度、是否提供用户指南、功能集成程度、简洁程度、对网站熟悉程度等,基于此,进一步拓展了数字图书馆交互功能评估模型,并明确了用户的交互需求和用户习惯两个新的要素。相对于此前的数字图书馆交互评估模型而言,该模型更具操作性。此外,数字图书馆的设计者也可以基于此完善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与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