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近来数字出版圈里频频有高管辞职,甚至有人直接离开数字出版行业。虽说这一点小波动还不至于影响到整个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但多多少少也让我们闻到了新的味道。你要说这样的动向是不是代表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受到了掣肘,或者说数字出版根本就没什么可期待的了,所以才会这样。那,我倒认为未必。因为一来是近一两年的数字出版早已经冷静许多,二来是人们对数字出版的认知也在不断刷新,越来越清醒。这都是好事情。几年前,搞技术的和搞硬件的都像  相似文献   

2.
出版界前辈叶圣陶以文学家、教育家知名,但是他爱好出版编辑工作,始终把编辑工作当做第一职业。他在《我和商务印书馆》一文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有趣的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政务院有个管出版事业的直属机构叫出版总署,胡愈老任署长,周建老和我任副署长……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  相似文献   

3.
《出版视野》2004,(5):40-40
出版界前辈叶圣陶以文学家、教育家知名,但是他爱好出版编辑工作,始终把编辑工作当做第一职业。他在《我和商务印书馆》一文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有趣的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政务院有个管出版事业的直属机构叫出版总署,胡愈老任署长,周建老和我任副署长……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建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有人说,做出版工作的人就是长寿”。(见《出版史料》1983年第2辑第52页)  相似文献   

4.
《出版工作》杂志在目前的情况下开这个座谈会,非常有意义。可以说,目前是比较关键的时刻,既是总结10年,又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部署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在这时开这样的座谈会,让大家谈谈看法,我看很有好处。我想讲这么几个意思: 一、出版改革10年的成绩不能低估 10年改革,10年巨变。从全国各项建设、各项工作来看是这  相似文献   

5.
现代出版敬业精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业是人的职业态度,也是支配人的职业活动的思想观念。成就任何一种事业,都要有一种敬业精神,没有敬业精神是不能办成一桩事情的。做出版尤其需要有敬业精神。敬业既是出版的最基本的素质,是职业的道德准则,也是做好出版工作的法宝。明末清初的著名刻书家陶湘说过:“非敬无以举事之体,非恒无以集事之成,吾生平于刻书,略有成就者,赖此二字之力耳。”江泽民在人民日报社视察时讲话,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仍要坚持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他说到的优良传统的第一条就是“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新闻出版是一家,这番话也是对出版行业说的.  相似文献   

6.
出版工作是一项科学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从事出版工作必须具备严谨、细致、求实的作风。但是,眼下在一部分出版工作者中,浮躁的心态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轻学习。按理说,搞出版工作最应该读书学习,也最有条件读书学习,但往往是书很多,读得少。不但书读得少,就连有关的政策法规都不想多了解,用时髦的话说“凭着感觉走”。问其原因,或说“没有时间”,或说“静不下心来”,有的甚至说“没有什么好学的,方针政策有领导把关就可以了”。 抢热点。这几年,有的人热衷于抢热点出书,一会儿抢明星的书,一会…  相似文献   

7.
我自1977年初大学毕业分配到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已经三十余年。三十年,古人谓之“一世”。唐人有诗曰:“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世。”一世,也就是一生、一辈子。可以说,我的一生一世的事业就是编辑工作。一个人毕生所从事的一种工作,其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这对每一个过来之人都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8.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毕生从事一项事业,并且始终饱含激情地把它做好,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杨牧之先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五十多年,从编辑入行做到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负责人,肩负着繁重的出版管理任务,对编辑工作却始终坚守,一部又一部传世出版精品在他的主持下问世.他在《我的出版憧憬》中对自己的人生有一段自述:“我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当编辑,搞出版.倏忽间四五十年过去,自问之,整天想的是出版,干的是出版,高兴的是出版,焦虑的是出版,希望能多编几本好书,将来高尚的人们回忆起我们会充满敬意.”  相似文献   

10.
正想来想去,我把书定名为《关于出版的思考与再思考》。"思考"指我参加出版工作以来写的一些有关出版工作的文章。"再思考"则是这两年对过去文章,即当年"思考"的认识。"再思考"都放在一篇文章的前面,几百字,一两千字,谈谈当下的认识,以"按语"的形式出现。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当编辑,搞出版。倏忽间四五十年过去,整天想的是出版,干的是出版,高兴的是出版,焦急的是出版,希望能多编几本好书,或许会得到将来人的敬意。从1967年到中华书局做编辑(1966年大学毕业,因"文化大革命"缘故,1967年才  相似文献   

11.
在北方已是冰雕玉琢的季节,美丽的昆明依然春意盎然。作为云南人民出版社50周年社庆活动一部分的“新世纪中国出版发展讲座”在2000年12月27日隆重举行。这是出版界的盛事,而将要出席发表讲演的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胜友更让与会者充满了期待。早在会前,这位带领作家出版社乘风破浪、在短短五年里年发行码洋便由1200万元飚升到1.3亿元的改革健将就曾说过:“这次讲座我确  相似文献   

12.
最近,常听到同行流露出泄气的话,说什么“咱这些搞新闻报道的人,成天东跑西颠,抄抄写写,没干头。”我认为这样说不对。我是山东省博兴县广播电台的一名编采人员,今年57周岁。干新闻编采工作已三十多年。有的朋友曾对我说:“你干这一行大半辈子啦,没干够?”我回答:“没够!”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到:搞新闻报道工作非常有意思。当自己采写的稿  相似文献   

13.
一、现代出版业的社会信用要素 信任是商业的灵魂,也是现代出版事业的灵魂。马克思曾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代出版业。一般来说,现代出版的社会信用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编辑的信用。编辑与出版、发行之间,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是互存的关系。而这种互存和交往如果建立  相似文献   

14.
陈平 《出版参考》2010,(6):I0006-I0006
有这么一件事儿,让我哭笑不得。去年年底,我申请一家商业银行的信斥卡,提交表格后,等了将近两个月,溜有回音,后来请朋友帮忙问问,才知暹我被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的工作单位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我一直用这件事儿自嘲,表明自己的“民营”身份,同时也不难看出民营出版公司处境的尴尬。虽然民营出版已成为中国出版业无法忽视的生力军,但由于不具备出版资格,至今无法改变“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一九九○年,刚满二十岁。当县广播电台一纸报到书传到手中时,我几乎彻夜未眠,因为,记者这个具有耀眼光环的名词使我兴奋不已。见习一个多月之后,电台领导决定把一组二十分钟的新闻节目交给我,这组节目除星期天以外每天播发,我非常清楚,这样的信任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尽管接受它就意味着精心编织的记者梦又离我远了一点。当时,编辑部一位领导意味颇深地对我说:“小张,做几年编辑对你有好处,说不定能长不少见识呢!”说实在话,当时父母眼中仍是个“毛张飞”的我,对这“好处”并没有多深的理解。那时,虚荣心颇重的我自然觉得当记者比编辑更“带味。”  相似文献   

16.
我的这部书稿《亲历出版三十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在商务印书馆正进入编校阶段。三年前在拟定编写大纲时曾有“编后记”一项,本打算不做了。翻阅一校样后,忽生一念:应该如实地介绍一下这六十余万字文稿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出的,还要夹杂一些个人历史的回顾。这不像一般的“编后记”,更像“编后自白”。有朋友不赞成“编后自白”,就称“编后自记”吧!  相似文献   

17.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怎么搞,怎样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文化学术发展的需要?这是近一年来不少同志议论较多的问题。因为工作和爱好的关系,平时也曾有些想法。现在,根据同志们的意见,我将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份材料,供领导同志参考。目前的现状一提起古籍,人们总是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其多。但是,这几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使原来速度就很慢的整理出版工作处于停顿状态,社会上少量流通的古籍(木刻本、新印本)损失相当大,不少人的藏书不是被强行烧了就是  相似文献   

18.
丹飞 《出版广角》2015,(2):43-46
搞电影的有个雅称是“电影人”,搞电视的可以雅称“电视人”,搞影视都可雅称“影人”.搞传媒的不好简称“媒人”,以“传媒人”冠之即可.一般而论,搞报纸工作的可雅称“报人”.同样,与图书有关,搞出版的雅称“出版人”,搞策划的雅称“策划人”,搞发行的雅称“发行人”,笼而统之,搞图书工作的,雅称“书人”.书人言者,似乎罩着一层光耀夺目的光环,因其作为写作与阅读、冷冰冰的字符与泛着油墨气息图书的中介,让人类结绳记事以来的“铅字崇拜”情结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9.
名家与编辑     
名家总是一个楷模,总是一种风范。对于编辑行业来说,名家的言行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不消说,更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资源。 名家如此说编辑 邹韬奋称“熟练于编辑技术的”为“编辑专家”。有人说“编辑专家”一词,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出现。 那么编辑专家是不是仅仅“熟练于编辑技术”就可以了呢? 鲁迅曾鼓励刚做了编辑的赵家璧:“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孙犁说:“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或作家。”看来,编辑应该有学同是一个基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宋原放在上海创办<出版史料>,我清教他的刊物为何称"史料",不称"研究"?他说:"史料搞不清楚,怎么搞出版史?中国出版史如何,一切要等搞清资料以后再说,要凭资料说话."我相信宋原放的话是对的.出版史是一门新兴学科,必须从史料人手才行,否则欲速则不达.不过,搜集史料要钻故纸堆,要坐冷板凳,远水不解近渴,这件事常常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