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一个“全媒体”的信息传播环境正在逐渐形成.所谓“全媒体”指的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①.“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传播工具的多样化,可以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更重要的是,全媒体环境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管道和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哈悦 《记者摇篮》2005,(5):43-43
以声音作为惟一传播媒质的广播新闻,应该大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展现。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为广播报道开辟了广阔、多样的舒展空间和运用手段。因此,广播新闻报道只有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与运用新闻报道的种种声音,才能激发和满足受众的收听兴奋,提高收听率。  相似文献   

3.
哈娜 《记者摇篮》2004,(2):58-58,50
所谓“对外电视新闻传播”就是以声音、图像和文字为载体,向全球的受众(包括国内受众)传播新近发生的、重要的客观事实及事实变动。新中国的对外电视传播事业始于5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电视传播大致经历  相似文献   

4.
以声音作为唯一传播媒质的广播新闻,应该大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展现。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的声音,为广播报道开辟了广阔、多样的舒展空间和运用手段。因此,广播新闻报道只有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与运用新闻报道的种种声音,才能激发和满足受众的收听兴趣,提高收听率。  相似文献   

5.
武斌 《青年记者》2016,(21):64-65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记者(主持人)的解说与现场采录的音响融为一体,有助于凸显广播以声音为介质的传播特色,建构广播新闻报道的真实美、动态美、画面美和情感美,构筑广播新闻传播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魅力. 真实美 “广播首先提供了实时观察、记录和传播现场事件的可能性.”①现场背景音响有助于深化报道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性的本真、呈现新闻发生的环境,是广播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先声夺人”的一大优势,其音效带给审美主体的感知是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真实美.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讲究用事实说话讲理。具体到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说,报纸用文字叙述事实进行报道,电台用声音讲述事实进行报道,电视用画面展现事实并以声音和文字辅之报道。对报纸报道新闻而言,文字固然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但是各种“图”已经不知不觉地在信息传播中夺得主要角色,特别是“图片新闻”。  相似文献   

7.
刘鹏 《记者摇篮》2009,(5):69-69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就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以及记者对事件的报道转化为电视信号并直接发射的报道方式,它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特点和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媒体为追求新闻传播速度、努力强化时效性所进行的竞争中,电视新闻直播无疑具有最大的优势。赢得时间便赢得了受众,而使直播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报道形式正是电视媒体赢得受众、抢占市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媒体的技术革新是媒体融合的驱动力.在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技术应用的今天,任何突破性的技术创新都可能被运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传统媒体所擅长的文字、图像和声音似乎早已无法满足被新媒体“喂食”得越发挑剔的用户.于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彼此借鉴、互通有无的同时,更是时刻将目光对准迭代不休的新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9.
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传播以人为本。大众传播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从这一点上说,科技记者是广义的科普人员。本文明确以人为本在科技传播中的定位,以“百姓视角”为切入点,人新闻报道主体与受众主体两上方面,阐述了“百姓视角”是科技的出发点、影响力和宗旨所在。科技报道的百姓视角,强调对人的生命关怀、对人的本质关怀,努力建构报道主体与受众主体之间的新型关系,给现代受众新鲜的新闻体验。实践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媒体采用一种或几种媒介传播形式:报刊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画面播放节目。网络新闻媒体则兼容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和发送信息,实现了“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和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具有传播方式多媒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应发挥画面的独特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除了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一样具有新闻性这一共性外,还具有电视的特殊性─—以画面(图像)为特征,集视听为一体的传播手段来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每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必然是声音与画面(图像)的有机结合。换句话说,就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电视画面(图像)和声音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今年中央电视台揭批邪教“法轮功”的报道中,亿万观众从画面(图像)和声音中,真实而强烈地感受到了邪教“法轮功”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其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本质。可以说,“法轮功”练习者自焚、…  相似文献   

12.
广播是通过电波传播声音,向广大受众提供听觉形象以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在各种新闻媒体都使出十八般武艺来争取受众的今天,"广播"如何发挥自身的特点,向听众展示自己的魅力?录音报道则能较好地发挥"声音"这一优势,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感和感染力.而录音报道的主体--"音响"则是展示"广播"魅力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在录音报道中运用好"音响"呢?  相似文献   

13.
<正>融媒时代,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包括各种自媒体,对受众形成全时段、全方位、立体式的无缝覆盖。因此,新闻的报道方式、报道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很多老报人、老电视人发现,新闻报道的方式、表现手段已经不再按照“教科书”上那样按部就班,而是以更加灵活、更加“接地气”的形式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在此情况下,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报纸,面临的冲击最为剧烈,  相似文献   

14.
广播的特点和优势,是一代又一代广播人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老话题。经过十几年的广播改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对它有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必要。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不同于报纸和电视之处在于它以电波为载体,仅仅依靠声音进行传播,既不象报纸那样主要依靠文字,还辅以图片;又不象电视既有声音又有图象,而且主要是依靠图象。广播只依靠声音诉诸听觉,供受众收听。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过时的看法,现代广播正在向多媒体方向发展,新型的数码广播可以有文字和图形,受众不仅可以听,还可以看,可以查阅。这话没错,广播这一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播同报纸、电视、网络等一起悄然点燃了传播媒体大战,如何能赢得更多的受众,是当代广播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话题。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广播人要充分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增强广播的感染力,以此来影响受众。大力提倡广播记者练好嘴上功夫。广播是以电声为媒介的现代化舆论传播工具,是一种语言艺术。广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声音的传真性,是其它报道媒介不可企及的。广播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记者的唯一选择:以声音为表达手段,成为带话筒的记者。广播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在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带声音的录音报道,…  相似文献   

16.
科技新闻的报道不仅传递给受众新闻信息,还担负着科学精神传播的任务.由于新闻记者的科学素养、伪科学的误区和科技新闻报道手法的呆板化等因素,成为制约科学精神传播的瓶颈,这就需要我们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要查找原因,走出误区,使科技新闻报道为科学精神的传播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7.
刘勇奇 《大观周刊》2012,(46):334-334
电视是典型的声像结合的媒体,声音包括了音乐、音响、人声;图像包括了画面、字幕。随着现代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屏幕文字以它特有的形式承担了画面、解说不可替代的传导作用,是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屏幕文字在电视中的使用率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6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5%以上,电视图像借助文字的回归.给受众带来了全方位、多样式的信息享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视觉和心理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古典文学与新闻语言 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均通过语言传播信息。 报刊,通过文字语言传播信息。 广播,通过声音语言传播信息。 电视,通过声像语言传播信息。 广播、电视的声音、声像语言,也往往以文字语言为中介,一般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大多伴有文字稿,电视片则有文字脚本。  相似文献   

19.
李默 《青年记者》2016,(7):63-63
媒体的技术革新是媒体融合的驱动力。在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技术应用的今天,任何突破性的技术创新都可能被运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传统媒体所擅长的文字、图像和声音似乎早已无法满足被新媒体“喂食”得越发挑剔的用户。于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彼此借鉴、互通有无的同时,更是时刻将目光对准迭代不休的新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20.
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各地的大众传媒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各新闻媒介中的受众观念变革。因为它打破了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逐渐走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符合全球传播观念发展规律的全新传播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新闻报道中受众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