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贾稳湘 《新闻实践》2012,(11):63-63
《东阳日报》有两篇“脚板新闻”,读来让人难忘——酷热的夏日,记者黄祥、金轶轩不怕艰苦,亲身体验处于社会底层生活,一人拉黄包车,一人当送水工,他们用脚板采写出的感受是:“双手是疼的、双腿是软的”:请某些人不要再为短暂的“没水喝”而一再催促,送水工一直在路上;请不要再因他们外表“粗糙”而抛出嫌弃的目光,他们的劳动给我们带来了方便。须知,这样的感受和体会是记者用脚板体验苦力活而得出来的。笔者认为,用脚板写出来的新闻清新朴实、生动鲜活,切实地反映了基层群众的生活。很有价值!近年来,一些媒体上的新闻不是靠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得来的,而是靠打打电话、拷拷文件资料、当当二传手等拿来主义的打快拳方式写出来的,这样,记者身子就会变懒,写出来的新闻就不生动。当今,提倡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要求记者关注群众需求,说群众想说的话,说群众能懂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  相似文献   

2.
1979年全国好新闻评选揭晓了。这是建国以来的首创,受到新闻界的重视。它对新闻工作者是一个鼓励,对新闻写作是一次检阅。无疑,对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也具有推动作用。我有机会参加这次评选委员会工作,也深受启发。新闻,是报纸的主体。在我们的国家里,每天都要发生很多重要的事情,人民群众都想知道,也应该让人民群众知道。因此,报纸上的新闻越多,越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就越能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生活。然而,这正是我们的报纸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弱点,也是我们新闻改革正在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次北京新闻学会和《新闻战线》编辑部发起的1979年全国好新闻评选活动,目的就在于提倡多写新闻,写短新闻,写好新闻,以充分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更好地为四化建设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3.
大众日报《普通人的故事》专栏 ,自1997年开办以来 ,把目光投向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民群众精神追求的主流 ,拓宽了新闻宣传中典型人物报道的路子。该栏目的推出 ,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新闻同仁的好评 ,并获得了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总结办栏经验 ,我们感到《普通人的故事》有以下特点 :定位准确 ,引起广大读者和普通人的共鸣。新闻中的典型人物报道 ,对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搞好新时期典型人物的报道 ,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重任。作为以…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东西,反映我们的时代,拓展了新闻报道的新领域。在传统的新闻实践中,普通人的生活很难成为新闻报道的题材,这种置广大的人民群众之痛痒于不顾的新闻状态,被当作新闻方针严格地执行着。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打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口号,给观众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新闻报道观念、视角和表现手法,开辟了新闻报道平民化尤其是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漫谈短新闻     
在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的新闻广播工作也应该跟上这个伟大的转变。形势要求我们多发、快发新闻,特别是多发受群众欢迎的短新闻。1942年,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提出:“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1946年,胡乔木同志就呼吁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可是,时至今日,新闻的长风没有多少改变,短新闻并没有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精粹的短新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县报的读者主要在农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办出这一特色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我们《襄阳报》自1980年复刊后,就明确提出了“用本地群众的语言写本地新闻,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  相似文献   

7.
肖泳 《当代传播》2000,(1):50-51
(二)实写真情,不回避人的普通情感 “对普通人的发现”,是8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闻现象.“翻阅近期的报纸,从那密密麻麻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欣悦地感受到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人民日报《经济生活中的人》专栏的开辟,光明日报《龙的传人》栏目的推出,经济日报各种人心态的捕捉,中国青年报多项民意调查的公布,等等,都从一个广……  相似文献   

8.
山西黄河电视台的《黄河新闻》 节目,作为《山西新闻》(联 播)的延伸和补充,在探索“如何把镜头对准人民群众,让电视新闻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课题中,积累了新鲜经验。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使观众耳目一新。它以社会新闻为主体,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要  相似文献   

9.
(1)新闻性。首先我们所选择的人物必须具备新闻性,也就是新闻价值,可以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报道,传递给受众某种信息。(2)典型性。我们选择的人物必须是具备了时代意义的典型。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通过“这一个”,看到诸如此类的“这一群”。(3)趣味性。普通人缺乏社会名流所具有的影响力.郎平下厨房做菜可以成为一条新闻.人家也愿意看.普通人做菜,即使记者再有生花妙笔,也难以让人真正感兴趣.所以写普通人的生活,就一定要写出“趣味”来。一是“新”,人物新、事件新、观念新、做法新。写作的笔法也要新;二是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民生新闻的第一个特色是平民化的视角。我们看《南京零距离》的新闻报道,它是以普通观众的目光去注视每一个新闻事件、每一个新闻人物,让普通人成为节目的主角。记者真正放下了电视人的架子,以百姓平等的身份,以普通人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河北日报》3月14日头版头条刊登了米保广、刘秀礼写的新闻《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许多读者称道这篇消息写得好!更为地委书记李侃自动对号找差距,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所钦佩! 这篇消息为什么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呢?我以为,这篇消息的作者懂得新闻的“接近性”,抓住了读者所关心的事物,引起社会的共鸣。而要实现报道的接近性,就必须深入群众、熟悉生活、了解群众,并及时捕捉群众所关心的信息,写成新闻,及时报道。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  相似文献   

12.
有的同志认为,通讯员身在基层,无新闻线索,没重大题材,写新闻是难上加难。其实,好多新闻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只是没能抓住它,让新闻溜掉了。1992年3月,我回家侍弄烟苗,许多乡亲都向我要废纸,说现在推广的纸钵育烤烟苗就是好,难的是寻不到废纸,市场价格又太高,这可咋办呀!我很快写了《正宁纸贵兆丰年》一稿,被《甘肃经济报》、《甘肃农民报》等5家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宁波电台的新闻改革注重从普通群众的立场出发,新闻报道由原来居高临下的“俯视”转向深入普通人生活的“平视”,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境遇,让老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在强化广播新闻的平民化诉求方面进行了探索。由于广播新闻将报道的视点放在了普通人身上,并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新闻,因而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严肃文学”的创作和出版都不大景气,因此有人惊呼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这大概也是事实,即使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仍然没有多少人要看。然而,王朔的小说、剧本、电影、电视剧,出一个红一个《渴望》让多少人牵肠挂肚;《编辑部的故事》又让人在笑声中品味人生;《过把瘾就死》把恋人的心态写得那么惊心动魄;而《我是你爸爸》则使人从荒诞中琢磨出正经的道理。不能不承认,王朔“玩”文学,玩出了新意;“侃”人生,侃出了平常人隐藏在深处的心理。王朔小说走进了普通人的行列,宛如平常一段歌,因此出现“王朔热”也是很正常的。  相似文献   

15.
重视社会新闻在党报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特区报近几年来,在舆论导向的把握上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表扬。以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生活》版,作为深圳特区报的一部分,既保持了新闻的可读性,又保持了党报的严肃性,受到群众的欢迎。走出社会新闻认识的误区长期以来,在报社编采队伍中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社会新闻在党报中只不过是“边角余料”;也有人认为,社会新闻就是登一些鸡零狗碎的东西。1995年,深圳特区报开辟了《社会生活》版,社会新闻在深圳特区报新闻版开始占一席之地。《社会生活》版开办5年来,我们对社会新闻的认识逐步深化。最初,有不少人认为,社…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中精辟地阐述了“群众办报”的观点,1948年10月,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要求记者,“真实地全面地深刻地把群众情绪反映出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坚持“群众办报”,把群众的情绪反映出来,让报纸贴近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市报办在基层,我们的记者和广大通讯员生活在普通老百姓之中。老百姓生活中的小事,往往与社会很多深层次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老百姓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写出来,刊登出来,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有利于疏导和解决许多潜在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7.
当电视连续剧《渴望》风靡神州大地之时,在一次研究改进经济宣传的座谈会上,首都一家新闻单位的负责同志披露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通过调查,发现愿看工农业报道的读者只占20%左右。于是乎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使经济报道也像《渴望》一样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大家津津乐道,使人爱看呢?这确实是当前经济宣传需要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应该说,随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已经把经济宣传和经济报道推上了传播媒介的中心地位。无论从经济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多数涉及民众微观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报道方式由俯视向平视转变,叙述方式由教化向故事化转变,满足了普通观众对获取生活中相关信息的渴望与诉求,受到人们群众的欢迎。一、电视民生新闻如何选题。电视民生新闻成功与否,关  相似文献   

19.
有人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来比喻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最大特点。我们姑且不论这个比喻是否周全、妥贴,但它却道出了新闻报道贵在创新,不甘平庸,不步人后尘,不写千人一面的大路货,要多写“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中获二等奖的述评消息《国庆放长假,消费掀热浪》,就是一篇视角独特,“人无我有”、发人深思的独家报道。生活是经济报道的源泉。日常的经济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新闻线索。可许多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有的人不以为然,让新闻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过去了;有的人却从中看出了“门道”,写…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新闻给人的印象是:政策性新闻和会议新闻太多,人情味新闻太少;新闻报道中宣传味过浓,人情味似嫌不足。因此,受众要求改变这种现狀,呼唤新闻工作者多写一些人情味新闻。所谓人情味,就是指一种人所共有的,近似于或类似于共性的情感、趣味。人情味犹如一种适合大多数人胃口的调味品。新闻如果缺少了这种调味品,就好比无味的菜汤,难以让人开胃。那么,我们的新闻怎样才能更多一些人情味呢?是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新闻要在感情上与受众离得近些,更近些。多反映普通人的思想、情感、愿望和呼声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