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指出当前我国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存在共建缺位、共治失调、共享不足等问题,并阐述了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共建先行、共治齐进、立体共享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环境,数字化通过增加新生产要素、促成技术与文化的高适配,扩张传播边界、促进规模经济和长尾经济,数字技术深度介入、缓解“成本病”问题,促进用户内容生产、重塑商业价值等路径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是在数字技术支撑下,实现新的价值创造,利用数字优势为公众提供具有良好获得感和体验感的新型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需要用系统化的战略眼光进行统筹规划,建构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生态系统,使各类要素、各级各类主体之间形成协同共建、共创、共生、共享的开放型价值网络。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的引领示范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面、准确落实和践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二是破除行业壁垒,打通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服务;三是以标杆项目为抓手促进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实现路径;四是公共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县级公共图书馆是继承、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农村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和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责。县级公共图书馆通过阵地服务和共建共享等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普遍均等的文献信息服务,实现和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5.
许子媛 《图书馆》2013,(4):31-33,41
文章在探讨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联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价值体现,并基于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阐述了图书馆联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共建的内容,即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划分服务共建的对象和构建服务共建模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安徽省多家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共建共享“安徽新四军文库”的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提出优化地方文献数据库融入公共文化体系的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7.
乔申颖 《大观周刊》2012,(36):I0001-I0001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把发展文化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推动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更多的服务延伸到基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现文化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8.
总分馆制是一种资源高度共享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以济南市图书馆为例探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推行总分馆制,充分利用共享工程成果有机地将纸质与数字文献资源实现了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9.
河源大学城图书馆成为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是河源市多方共建的中心图书馆。它是公共馆、科技馆与高校馆三馆合一建设的区域中心图书馆。在图书馆联盟的领导和组织下,开展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并肩负着公共馆、科技馆、高校馆的职能开展向社会的全面开放服务。它由校、地共同投资建设。行政管理和业务建设由高校馆负责,社会服务和开展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由文化部门和图书馆联盟指导、协调,科技服务也得到科技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使得原本单一服务性质的一所高校图书馆,变成了一个复合性质的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知识空间和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责无旁贷,同时也是对国际图书馆发展趋势的积极顺应。[方法/过程] 总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通过设立院史馆促进公共知识空间与公共文化空间有机融合的实践经验,探索提出融合策略与服务模式。[结果/结论] 图书馆基于空间融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点在于:①兼顾"内融合"与"外融合"策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参与职能;②完善关联集成研究,实现资源、服务、推广等全方位融合;③基于空间融合,完善图书馆教育职能,构建终身教育基地;④融入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塑造基于大数据的文化服务新模式;⑤完善移动端服务,提升基于场景的智慧文化服务;⑥促进多元交流合作,推动文化服务资源共享;⑦完善融合模式及共享机制的研究,实现基于资源合理分权分域的共建共享、合理使用以及数据安全。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点的共建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点是工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与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共建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点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广大农民享用文化大餐的周期。初步形成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数字资源,通过合作伙伴的服务网络传递到乡村,服务广大农民的共建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但这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推动、规范和引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个层次,虽然它们对参与方式、鼓励方式进行了规定,但也存在政策法规建设不平衡,对公益性文化捐赠支撑力度不够强,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引导、支持不够明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共建共享理念是新形势下指导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志愿服务是广大社会公众参与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公众参与档案馆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公众参与档案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很少、参与比例很低,参与者主要是女性,年龄集中在21~40岁之间,参与人群主要是事业单位人员、学生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等;参与者整体文化程度较高,中东部地区人数较多,但总体参与次数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在档案馆或广场公园等公共场合进行,公众获取档案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文件通知、网络广播电视等渠道了解。最后以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导提出:努力扩充志愿活动环节,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与项目;多平台、多渠道协同共建并加强联动宣传推介;构建面向公众需求的志愿服务机制,共享服务成果与效益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71篇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政策文本的归纳总结,回溯了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政策发展历程,将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划分为共建、共享、融合三个阶段,并从宏观管理、建设实践、运行保障三个方面分析解读了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共建共享阶段的政策内容。文章从融合创新的视角为公共数字文化政策制定的未来方向提出了鼓励数字资源价值挖掘与语义融合、重视移动平台建设与移动新媒体渠道推广、提倡多语言资源建设与发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图博档数字资源为基础的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文章引入云技术,将其与以图博档三馆为核心的各文化资源部门的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融合相结合,构建中华文化资源平台。首先探讨云计算环境下中华文化资源的整合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CALIS、ALISA在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设计了中华文化资源云平台的构建方式与架构模型。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介绍江宁大学城发展概况,研究江宁大学城图书馆联盟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和已经开展的服务内容,针对资源共建共享提出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新载体,对于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消除数字鸿沟,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由于受现实条件限制,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还未充分落实。本文引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期创新管理体制,探寻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推进基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社会价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优化配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福  毕强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5):56-61
[目的/意义]国内尚未见全面应用的蒙古文资源共享系统,也未见任何机构实质性地组织、实施蒙古文资源共建共享,更未见某数据商开发、生产、发布和共享蒙古文资源。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蒙古文资源共建共享遇到了严重的瓶颈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突破束缚,以新的视角研究蒙古文资源共建共享。[方法/过程]以政府(包括文化机构)、图书情报机构和蒙古文研究机构(包括研究者)3个维度组成复杂网络,探讨3个维度在蒙古文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蒙古文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结果/结论]通过对现有蒙古文资源数字化建设路径的改造,优化蒙古文共建共享保障体系,给出保障体系建设的方法,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蒙古文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建设实践提供切实的参考和可行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