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能化背景下,通过技术扰乱正常网络舆论的风险加大,我国网络舆论安全面临外部攻击加剧和内部治理难题的双重挑战。从技术机理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舆论资源的数据化、从大数据资源中获取情报、先进算法和个性化锁定、智能化水军等不同途径对我国网络舆论安全造成威胁。分析这些挑战背后蕴藏的技术原理和运行机制,有利于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舆论斗争中的应用手法和防御手段,通过技术升级、数字立法、国际合作、监管引导等防护驯化技术,维护网络舆论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
张颖 《信息系统工程》2023,(10):127-129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论的生成具有偶发性、扩散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这给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还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具有滞后性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效果欠佳等困境。因此,高校需加强组织指导,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体系,强化议程设置,建设媒介融合的全媒体联动矩阵以及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大学生意见领袖,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3.
孙建国 《新闻传播》2009,(11):68-68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38亿。领跑全球互联网。与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也渐成气候,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保证网络舆论的安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而维护网络舆论安全,重点是对不良网络舆论的防控,消灭其诱发基因。那么诱发不良网络舆论的原因有哪些的呢?  相似文献   

4.
王媛媛 《新闻世界》2010,(6):170-171
2009年,发生在湖北巴东的邓玉娇案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从邓玉娇的个案中,我们看到,网络舆论在对司法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的民意监督与司法理性无法平衡、潜在的二元对立意识制约网络言论的公正性、"一边倒"的言论有失公允、网络舆论对民意的代表性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林凌 《当代传播》2012,(5):27-29,38
移动互联网集传播工具属性、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于一体,使网络舆论在网络"熟人社会"中呈现出病毒式传播,给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崭新的研究课题。移动网络舆论具有随机性、碎片化和聚众传播特点,传播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破坏事实真相的完整性;隐形舆论的隐蔽性更强。因此,难以用引导PC网络舆论的方法有效引导移动网络舆论。必须加强移动网络舆情监测,及早引导移动网络舆论;用全面信息消除碎片化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时采用多种传播渠道引导移动网络舆论,提高其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6.
田俐 《新闻世界》2011,(8):102-103
传统媒体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引导舆论的功能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而被削弱。Web2.0时代必然是一个舆论更加分散的时代。然而舆论的分散不利于社会的整合,因此,Web2.0时代我们仍需加强对舆论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经历了网络门户、社交网络及移动和私密化三个时代,并基于复杂性和网络舆论蝴蝶效应视角,对不同时期网络舆情生成特点予以分析,三个时代分别对应信息发布、舆论传播和社会动员;最后从复杂性这一网络舆情的根本特征出发,提出从宏观层面对网络舆情事件引发危机的综合治理措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技术与安全、国际与国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加强网络文化安全建设与治理,是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一环。新形势下,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主流舆论格局构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化安全技术屏障构筑、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革新等方面推进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是强化科技创新对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的支撑、推动建设良好网络文化生态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彭榕 《编辑之友》2016,(9):65-68
网络舆论始于典型性的网络议题,普通网民在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用“小力量”汇聚了“大能量”;在典型网络议题产生、网络舆论发展、网络舆论诱发网民现实行为等不同阶段,网民的同群效应起重要作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蔽性及网络社交媒体的“熟人传播”特征,是网民同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张维 《出版广角》2016,(10):73-75
舆论属于社会的软控制系统,新闻出版在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网络出版单位要应牢记出版职责,做好网络出版的舆论引导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则;建立导向把关,进一步强化舆论导向管理;强化编辑能力,规范网络出版传播内容;与传统新闻出版业相结合,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才能切实把握好舆论导向,不断提高网络出版对舆论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1.
"7·5"暴力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7·5"暴力事件中,疆独分子直接利用互联网实施舆论煽动,增加了暴力事件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不可控性,给我们实施舆论引导带来了困难:一是网络管理者难以同步过滤并监控所有的网络信息,使得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舆论煽动有机可乘;二是网络舆论煽动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使得网络管理者往往丧失最佳舆论反制与反击机会.为了争取抑制暴力事件恶化的网络舆论主导权,必须根据暴力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进行网络舆论预防、网络舆论反制和网络舆论反击.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致使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舆论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网民组织化程度高,虚拟社区逐渐丰富化、多样化,微群、各类论坛、贴吧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场。网络舆论焦点很可能就是当今民众热点的话题,网络意见气候终会形成新一轮的舆论。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舆论影响到了现实生活并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网络舆论呈现出虚拟性、从众性、组织性与扩散性的特点,鉴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网民有些言论缺乏理性,这就需要媒介本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舆论监督的职责,另外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网民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内容效应"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网络舆情监测及舆论引导的发展现状,着重从研究对象及方法论上对其进程进行辨析,旨在强调回归理性对话协商及重新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必要性。本文主张,网络舆情监测在确定热点/议程的基础上,应加强对于不同群体/阵营之间意见互动的探讨;同时需针对"意见气候"的互动性探究不同观点形成及变动的路径,从而展开针对性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表达的渠道,然而在网络表达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表达的现象。康德把理性划分为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实质上是网民的非理性实践。网络舆论主体结构失衡引起的认知障碍和洞穴是形成非理性认知,进而导致非理性表达的重要原因。平衡的主体结构是网络舆论理性表达的重要机制,主要包括官方舆论、精英舆论与民间舆论多元主体平衡参与;官方信息、精英信息与民间信息多元共振;官方话语、精英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构。  相似文献   

15.
刘家铭  刘丽莎 《新闻世界》2010,(10):121-12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迅速出现。一方面,网络传播使公众在网络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的舆论空间和更多的舆论自由,促进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网络虚假信息泛滥、舆论管理不易等问题。其中,信息暴力是近年来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网络传播现象。本文从网络舆论的产生过程及特点出发,分析探讨了与网络舆论发展过程有关的两种信息暴力现象及其成因,并对如何减少信息暴力行为提出了两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和谐校园的晴雨表,也是和谐校园工作关注的重点.校园网络舆论的生成需要适宜的“土壤”,有独特的生成规律.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需要突破传统的刚性理念,转换视角;从学生群体这一网络舆论的主体入手,净化“土壤”;对学生群体分层级横向引导;对舆论事件分阶段纵向引导,促进校园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和谐校园的晴雨表,也是和谐校园工作关注的重点。校园网络舆论的生成需要适宜的"土壤",有独特的生成规律。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需要突破传统的刚性理念,转换视角;从学生群体这一网络舆论的主体入手,净化"土壤";对学生群体分层级横向引导;对舆论事件分阶段纵向引导,促进校园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新闻舆论工作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新闻宣传工作者需要提升政治敏感性,增强网络舆论安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模式,网络新闻舆论工作在发展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新闻宣传工作者需要在采编过程中提升政治敏感性,有效增强网络舆论安全意识,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新闻传播通过形成强有力的网络舆论力量,对新闻真实性起着越来越显著的双面放大效应。一方面,网民通过网络舆论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打假,使网络舆论成为维护新闻真实的重要新兴力量;另一方面,网民滥用网络舆论的传播力量,也致使假新闻、失实报道、谣言频繁出现,混淆视听。  相似文献   

20.
蔡汉珞  梁锋 《新闻前哨》2011,(10):22-24
本文在对网络舆论和法院审判关系作了一定探讨,认为网络舆论对法院审判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破坏性的风险如容易发生舆论审判,并提出通过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促进法院审判工作的对策: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培养网民的自主型网德意识,形成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网络传播环境;建立健全法院审判工作信息发布机制、形成培养专业意见领袖,帮助网民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建设法官队伍提高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