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张三丰考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关于其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据文献<太岳太和山志>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三丰为其号."<张三丰外传>日:"神仙张三丰,一名君实,一名伸猷,字玄玄,道号昆阳.又称斗蓬,又呼张邋遢.  相似文献   

2.
刘雁翔 《档案》2015,(3):43-46
一《天水出土秦器汇考》(下文简称"汇考"),天水冯国瑞撰,陇南丛书编印社民国33年(1944年)出版。本书的编次为:第一部分,附图。1.秦公簋器型摹本;2."秦公簋器铭"双钩摹本;3."秦公簋器盖刻辞"摹本;4.秦公钟刻辞摹本;5.秦车4图摹本。第二部分,序跋。1.胡受谦序;2.冯国瑞自序;3.王国维《秦公簋跋》;4.商承祚《秦公簋跋》;5.郭沫若《秦公簋韵读》。指出一点,王之跋文和郭之  相似文献   

3.
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联系道教史,理清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轨迹及特征。吕洞宾本是晚唐宋初人,懂剑术,善诗词,云游各地,是个避世乱的隐士。北宋仁宗时已开始“仙化”,并被吸收为道教中的神仙。北宋末,徽宗封他为“妙通真人”,这是神仙吕洞宾形象的第一次“升格”。南宋时,道徒们进一步编出神仙传承统系,吕仙成为内丹南宗的祖师之一。他还甘作“地仙”,走向民间,济世度人,成为民众的保护神。金、元时全真道盛行,吕仙被奉为“五祖”之一,成为南北二宗的祖师,并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加封,享有“帝君”之誉。元杂剧频繁演义着吕仙故事,扩大了他的影响。明清时,内丹东、西派也借吕仙以自重。吕仙形象通过戏剧、小说的宣传进一步民间化。  相似文献   

4.
<正>"太极"之义最早源自《周易》。"太极"强调宇宙生成论的基本概念,"太极"派生演变出了世界万物。古老的"太极"思想被道教所吸纳,成为道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于道教养生功与后世的张三丰的太极拳之中。战国时,道教的思想理念已被纳入太极拳之中,彰显出了无穷的威力,其内实精神,  相似文献   

5.
明代无名氏杂剧主要分为民间戏剧和宫廷戏剧两大类,民间戏剧的题材以武打历史剧和神仙道化剧为主,体现了民间百姓喜欢热闹、喜庆的特色;历史剧的众多还与明代的历史小说、说书艺术兴盛有关;言情剧则反映出明代民间较为宽松的爱情婚姻观念。在艺术上,民间戏剧重叙事,情节较为曲折;语言通俗;在剧作的结构上,多为一本四折加一或二楔子,间有五折;剧后多有说明角色服装道具的"穿关"。宫廷教坊剧的内容以道教神仙故事为主,剧情较为简单,多为皇家的庆典演出,多颂圣之语。  相似文献   

6.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溪山雨意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早期重要代表作品,画作体现了黄氏画风及师承,上有多处题跋及多方收藏印。然而长久以来,对于这一馆藏重要作品,缺乏专门、系统的论述,尤其是画卷上某些收藏印及其归属问题尚不明确,著录问题也有混淆之处。本文从全面释读画卷的题跋、铃印、著录等原始资料入手,结合文献考察了此卷的材料且详细梳理了画作的创作、流传及收藏过程,考辨与此画相关的画家、收藏者、鉴赏家,在考证他们之间关系的同时,揭示画作流传顺序;比对真迹与摹本画法、题跋、著录等历史信息,揭示黄公望真迹时代及个人风格,阐述其文物价值,并尝试对摹本画卷进行断代,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再现画卷背后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7.
郭璞阐释《山海经》把伦理道德、政治历史等内容注入进去,将神人中的高级者演绎成圣人式的远古帝王,实现"神话历史化"的解读;还将道教"长生不死"思想嫁接过来,使具有自由变化能力的神人演化为自由飞升、长生不死的仙人,以此实现"神话仙话化"。  相似文献   

8.
刘茜  朴基成 《兰台世界》2016,(12):115-118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该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早期神仙道教在巴蜀之地的起源与发展,是我们研究早期道教地域性特征的可贵资源。以《华阳国志》为文本,详细考证了神仙信仰、巫鬼信仰、黄老道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五斗米道"在巴蜀之地的起源与发展,揭示了巴蜀早期神仙道教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则《少林寺招聘媒体总监》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发布这一消息的"豫记",名不见经传。"豫记"是什么?原来,这是四百多名河南籍媒体人发起的一个新媒体项目,短短三个月来,因独家发布"神仙张三丰太极拳申遗"、"国内唯一一个现场报道中国企业家亚布力夏季峰会的新媒体"等话题和一系列具有浓郁河南人文乡土气息的文章受到媒体业内和河南人群体的高度关注。在媒体人纷纷转型新媒体的浪潮中,"豫记"的成长或许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  相似文献   

10.
《菉竹堂书目》是明代前期藏书家叶盛的藏书目录,大约编成于成化七年(1471).《四库总目》著录于"存目"中.咸丰间伍崇曜刻入《粤雅堂丛书》中,流传渐广.直到晚清陆心源(1834-1894)指出《粤雅堂丛书》本是摘抄明《文渊阁书目》而成的伪本,人们才知道《菉竹堂书目》有真伪之分.存世的清代钞本不少,然而一般读者难得一见,无从比较其异同.现在,《四库存目丛书》出版,这部书目也印在其中.所印的本子虽然不是四库馆臣所见的真本,但是现存较早的清抄本,特别是有叶盛七世孙叶国华天启三年(1623)所写的跋,为《粤雅堂丛书》本所无.从这篇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伪本产生的原因.综合已知资料,把《菉竹堂书目》真伪两本存世的情况作一些考察,对目录学史研究当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一故宫博物院藏《步辇图》是一幅流传有绪的历史名画,历来以为是唐初阎立本所绘。徐邦达先生主编《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对此画是如此说明的:"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宋摹本)","设色画: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西藏使臣禄东赞的一段故事。画中李世民乘坐着‘步辇’,由四宫女抬行。无款,传为阎画。本幅上有宋初章友直(伯益)用小篆书写的那段故事情节,并录唐李道誌、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二行。"这段说明可说是多闻阙疑,慎言其余。首先,其断定此  相似文献   

12.
南宋邓椿的《画继》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后中国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画史著作。《画继》中出现了多处以《圣艺》为代表的有关宋徽宗的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文以《画继》中对宋徽宗的记载与评价为依据,来透视邓椿对宋徽宗画史地位的认知和画史形象的塑造,并以此窥见南宋美术史家著史态度的微妙变化。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画继》中宋徽宗的形象,包括其艺术成就的定位,"形似"和"神似"观,编纂画册和对待画工的态度及文人审美倾向等。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画继》对宋徽宗喜好文人画的记载,透视邓椿自身对于文人审美情趣的偏好。而这种对于文人趣味的倡导,体现了宋人审美风尚集体转变,也反映了《画继》与之前两部美术史著作著史态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传统人物画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渐趋分化为肖像、道释、故实、风俗等门类。其中,故实画一门传统悠远,以往圣旧闻、历史典故、古贤轶事、神仙逸话等为绘制内容,名家辈出、累世相传。综合考察故实画,其核心在于绘画是"故实"内质,而画题正是故实的传达和表现。因此,对故实画画题的研究是把握这一类绘画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对故实画相关概念的辨析基础上分析了早期带有礼教特征的故实画,以及故实画的情节性、画题拓展与构图变化,并分析了《广川画跋》中的画题实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杜蕊 《现代传播》2007,(3):164-165
面对各种有关"中国形象"的解读和评论,在系统分析了《时代》封面50多年来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之后,笔者发现:尽管《时代》封面上的"中国"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面目迥异,但《时代》建构"中国形象"的自我价值观却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15.
宋应星,明代科学家,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代表作有《天工开物》、《画音归正》、《乐律》、《原耗》、《卮言十种》等。本文主要以现存于世的著作为参考和依据,梳理和发掘宋应星"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6.
《抱朴子》晋葛洪撰。葛洪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一生著述很多,流传至今的只有《拖朴子》、《肘后备急方》等,其他的都失传了。《抱朴子》分内篇、外篇。内篇二十卷,谈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五十卷,论及人间得失、世争藏否。无论是内篇还是外篇,都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社会思想、道教理论及葛洪其人的宝贵材料。尤其是内篇中有许多关于炼丹的记载,  相似文献   

17.
近日,句容市档案局征集到晋代文学家葛洪编纂的《抱朴子内外篇》一套共9本,内篇二十卷400页,外篇五十卷434页,32开平装本,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编印的《丛书集成》的一部分。此书总结了战国以来神学家的理论,确立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的宝贵材料,也是研究茅山道教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对赵红霞的形象建构呈现出"英雄化"的色彩,与主流媒体的更注重于从社会性这个角度进行评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从新媒体对赵红霞形象建构出发,对新媒体与主流媒体形象建构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对新媒体形象建构呈现如此特征的原因以及新媒体该如何有所作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的画像从他在世时起就有三幅,即秣陵熊墨川本、浔阳送画者本和遂昌徐侣云本。这三幅画像的真迹是否存世已难考。但今以照片形式流传下来的清"道光戊戌(1838年)初夏江都陈作霖敬摹"的汤显祖摹本画像,当与万历三十六年(1608)遂昌士人百姓派画师徐侣云专程赴千里之外的汤显祖故乡抚州临川为他写生的画像最为接近,而与熊墨川写真秣陵汤显祖画像相去较远。汤公晚年看到了熊墨川所描摹的自己二十年前在南京时的写真画像。这个可能已失传的画像可以肯定的是汤公的面庞是很年轻的(40岁前后)。这与陈作霖摹本略显苍老消瘦的汤公画像不符。而浔阳送画者所"临取"的汤公"雪霁"般鹤发画像,也与陈作霖摹本头戴毡帽的汤显祖形象有较大出入。或许浔阳送画者所写真的汤公画像还在陈作霖所临摹的徐侣云画像之后,即描绘的是汤显祖生命的最后几年苍凉衰老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明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2013一、论从史出,下笔矜慎继《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与《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相继问世,罗宗强教授又穷12年之功,完成《明代文学思想史》,从而在他的中国文学思想通史的建构中矗立了一座坚实的大厦。明代文学流派纷呈,诸体兼备,而向无统摄全体的思想史。以往的文学史著,论及明代,或囿于传统,无视小说戏曲,如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或趋附政治,以所谓"人民性""阶级性"为准的,贬诗文而过崇说部戏曲,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