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媒体相互交融,单一的传播方式已不再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微信的出现则成为人们发布自己的感受,揭露真相的平台。而微信推送则促进了微信走向专业化,帮助多媒体实现更好的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利用微信推送延展广播新闻的传播。其不仅创新了广播节目的运行模式,使其做活做强,提高了广播节目的收听率,也使得微信公众平台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实现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剧增以及微信社交、传递信息功能的增强,微信已成为受众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手机App之一,微信公众号也成为接受与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深受企业和个人的青睐.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促使广播媒体加快了使用微信公众号的节奏,如今,各大广播媒体基本上都搭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运营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使得微信公众号成为广播媒体传播信息与加强和听众互动交流的"新阵地",极大地拓宽了广播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拉近了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也促进了广播节目收听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微信公众平台在传播的广泛性、即时性、互动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想充分发挥微信平台信息推送的作用,广播媒体需要保证一定的推送频率,并做好公众账号的功能定位、内容策划、风格打造、工具巧用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全媒体传播是目前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方向。广播媒体为应对全媒体环境下的挑战和竞争,纷纷打造可视化广播节目,抢滩全媒体平台,实现广播内容的全媒体传播。广播全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就是"可视化广播",其传播的基本属性依然是"广播——收听"。本文结合分析我国可视化广播节目的发展状况,着重探讨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适应广播节目可视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周宇博 《视听界》2014,(5):51-55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App(移动终端应用软件)日趋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通过App获取广播节目。本文通过梳理纷繁庞杂的App,发现目前和广播有关的App可以分为广播电台自主开发App、网络电台App、即时通讯工具App、音乐类App四大类。这些App的使用有助于拓宽广播传播渠道,丰富广播节目内容,提升广播品牌形象。本文在广播如何快速吸纳受众资源、培养用户黏性等方面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杨蔚 《中国广播》2014,(3):84-85
微信公众平台在传播的广泛性、即时性、互动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想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作用,广播媒体需要保证一定的推送频率,并做好公众账号的功能定位、内容策划、风格打造、工具巧用、宣传推广等工作。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给广播内容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广阔平台,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无法有效回应"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向的复杂性,也很难有效指导广播内容生产及其传播效果提升,认知传播学重视"人"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活动的影响与左右。从认知传播视域出发,遵循认知传播规律,重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内容生产者;把握广播的媒介特色,创作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声音文本;努力打通各种传播渠道,发挥"人"在传播中的主动性;明确受众身份,内容生产引领受众与细分受众并行,聚合受众内容生产力等,都是有助于广播内容生产和传播创新的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8.
微博、微信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具有许多新优势,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播节目想要赢得更多受众,就需要不断地尝试运用新型媒体来对自身的节目进行创新。微博、微信以其便携性、速度快、容易操作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听众,迅速成为电台与听众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广播节目中巧妙地借助微博微信,更加凸显广播媒介传递信息新鲜、方便、快捷的特点和优势,"广播+微博、微信"的结合模式更使得广播突破传统,孕育多种新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广播媒体需要创新发展,需要把握受众从有限选择信息者到海量选择信息者、从信息获取被动者到信息推送主动者、从广播内容消费者到广播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广播媒介需要持续创新广播节目的生产模式、层次模式和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0.
孔建民 《视听界》2005,(5):24-27
广播节目类似报纸版面。报纸编辑学认为,版面是传达报纸内容的一种手段。同样,对广播来说,“节目”的改进与研究也成为广播界的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播电台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节目类型进行宣传的,‘节目’是广播宣传不可分割的基本播出单位,‘节目’是传播内容的极其重要的一种手段。”广播节目是“广播电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这是总结了广播近百年发展史得出的一个结论,科学地概括了“广播节目”在作为大众媒体的广播电台对外传送各种播出内容的诸多环节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对受众的研究与调查,科学地对节目进行分类,是广播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广播记者要讲好品牌故事,必须要遵循新闻传播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将传统媒体的特质与新媒体的特质相互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省级广播电台注重本土化是根本,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遵循"三贴近"原则,精选传承百年以上的传统制作技艺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深入实地采访,提供客观、公正、准确、不带任何偏见的报道。在传播过程中,广播记者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将好的新闻作品与新媒体传播形式相融合,通过碎片化和个性化节目滚动播出,体现广播节目的及时、便捷、陪伴、互动等;同时整合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内容形式,通过广播、微信、微博、电商等多渠道、多平台进行传播,为受众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通过消费者的情绪将供给和需求相连接,从而实现了受众从听广播发展到用广播,从"受众为本"向"用户为本"的转变,这样既降低消费者的"搜索成本",引导受众理性消费,又可以将这些偏于一隅的好产品广为宣传,推动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也正是媒体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2.
微博、微信的出现,标志着传播业"微"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传统广播节目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如何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规律?笔者认为,广播互动方式的创新迫在眉睫。本文以安徽综合广播"金色田园"节目为例,探讨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对农广播节目互动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面对来自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多方压力,香港广播业迎难而上,紧随科技发展,拓展广播的传播终端,将可视化元素融入广播节目;同时,着力打造全媒体平台经营广播,全方位、深层次地积极参与媒介融合,不仅满足了听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而且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字广播的推送式广播技术,催生了点播式广播服务。这种全新的广播服务模式有效地改善了传统广播无法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劣势。北京电台在点播服务的栏目设置、内容筹划、市场运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其目的正是为了充分发挥点播服务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微信公众号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具有即时性强方便快捷的优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可以在每天推送的文章下面通过点赞或者评论来表达自己.微信公众号作为微信的一种附加功能对人际传播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以微信公众号"国书坊"为例,分析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是个多元化、开放式的信息传播平台,对电台来讲,这既是挑战,也是创新发展的机遇,面对新的竞争环境,广播新闻应彰显自身特点与优势,改变播报模式,创新推送平台,从节目样态、报道模式和信息推送诸方面进行突破性发展,以期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留住并扩大受众,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新媒体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在媒介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也让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广播媒体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广播节目的整体收听率普遍下降,尤其地市级广播媒体的生存发展处境更加堪忧。因此,广播媒体必须寻求创新,利用媒介融合发展潮流带来的各种利好,加快广播节目的转型升级,切实提升广播节目的质量,重新树立广播媒体的行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时代,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为代表的移动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公众了解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的受众不断增多,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避免地发生分流,所以广播要想发展,必须融合新媒体更加快捷、交互性更强、传播面更广等优势。本文试图以少儿广播节目与微信公众号相结合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少儿广播节目如何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工具的应用发展壮大自己。  相似文献   

19.
张晓菲 《视听界》2013,(5):86-90
广播的未来是多平台的,内容和品牌仍然为王。广播登陆不同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都是为了更好地互动以挖掘用户需求。本文透过第四届Radiodays Europe欧洲广播学术会议,整体了解欧洲广播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欧洲广播在数字化发展战略、广播经营、数字平台上的受众互动、广播节目制作等方面的最新理念和做法,为我国广播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陈革林 《今传媒》2014,(8):92-93
在新时期,地方台的对农广播节目要不断扩大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及时改进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本文结合浙江省缙云县广播电视台《金色田园》节目多年来的生动实践,就对农广播如何寻求突破路径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丰富内容以适应农民群众对信息的新需求、突出指导性和针对性以有效服务农村受众、广泛互动以激发农村听众参与节目的热情"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