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5月1日,“本·拉登被美军击毙”的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弹霎时在传媒上激起“信息洪流”,并随即形成“信息洪峰”,历经半月后才渐渐落潮。纵观这场由美国导演的一波三折的击毙本·拉登引发的舆论大战,笔者认为,加强对舆论信任感的塑造,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是新闻从业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名刊要览     
美国《时代》(5月20日)本·拉登的末日奥萨马·本·拉登,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在近15年来的美国现代政治中,追捕拉登是少数几个被各方坚定贯彻执行的努力之一。而击毙拉登的突袭行动,也显示了奥巴马总统的决心、耐心和力量。拉登之死让美国走出了十年来的低谷,让坚信自己能完成任何艰难使命的美国人松了口气。  相似文献   

3.
“一位有声望的人刚刚告诉我,他们干掉了本·拉登,太棒了!”最早发布恐怖大亨本·拉登死讯的是美国前官员厄本的微博,厄本在奥巴马公开拉登被击毙消息前一小时,在Twitter(推特)上发出了这条消息。之后,这条消息引发了爆炸式的转发和评论。 在后来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发挥采访力量强大的优势,提供了自媒体很难提供的独家内幕消息,将拉登之死这一事件层层剥茧,形成了一场新旧媒体的传播共振。  相似文献   

4.
蔡汝鸿 《航空档案》2011,(11):12-19
2011年5月1日晚至2日凌晨,美军特种部队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命令下采取秘密袭击行动,25名美军"海豹"突击队员在黑夜中乘坐2架直升机,飞抵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约60千米的北部阿伯塔巴德市,击毙了"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在这次行动中,一架直升机因故障坠落在本·拉登大院内,虽然"海豹"突击队员在撤离时对该直升机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1日夜间在白宫发表讲话称,美国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刺杀了基地组织(盖达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这一消息再次使世界头号恐怖大亨本·拉登的名字见诸于各家报端。一时间,本·拉登的报道铺天盖地。然而,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在中文版媒体中,无论是纸媒还是广电,抑或是网络,对这个恐怖大亨的名字还是有两种不同的音译:本·拉登和本·拉丹。拉丹和拉登到底谁翻译得更准?笔者不敢  相似文献   

6.
虽然扎瓦赫里可能已经是"基地"唯一仅存的核心领导人,但分支组织的威胁却在继续扩散。同时,受圣战文化影响的个体恐怖主义也在成为一种趋势本·拉登被击毙一周年后,恐怖与反恐的斗法还在延续。美国对"基地"组织头目的打击依然保持高压态势。以情报为引导、以无人机轰炸为手段的定点清除,成为美国反恐的利器。借此,美国曾先后成功击毙多名"基地"组织要犯。自去年9月以来,"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领导人安瓦尔·奥拉基,及其在  相似文献   

7.
4月16日,本·拉登、其高级助手及一名被称为“9·11”袭击事件参与者的人现身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在其中一盘录像带中,本·拉登和扎瓦希里肩并肩地盘坐在一起,片中只有扎瓦希里开口说了话,他称“9·11”袭击行动为“伟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标题作图     
忻志伟  周骥 《新闻实践》2013,(5):I0004-I0004
标题作图,就是利用新闻内容的特性,在标题上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产生图片的效果。说白了,就是在无图的情况下,用标题来替代图片,并发挥图片的作用。如图一,美军突袭队接到情报后迅速出击,成功击毙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出于宗教及其他因素的考虑,美军未公开相关图片,报纸自然也无法用图片来反映这一震惊世界的新闻事件。于是,美编巧妙地在标题上做起了文章,“拉登”两字分别各“挨”了美编一枪,这两个又大又圆的枪眼,足以告知读者:本·拉登已经毙命。  相似文献   

9.
“砰!”一声枪响,本·拉登倒在自己妻子身边。远在万里之遥的美国白宫.奥巴马总统和国务卿希拉里等高级官员通过视频目睹了这一幕。指挥这场战斗的是奥巴马.完成这项任务的是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24名队员。从总统到普通士兵是怎样架起完成任务的桥梁?《艰难一日:海豹六队击毙本.拉登行动亲历》一书的作者.以一位美军前海豹突击队队员的视角道出了其中的秘诀——“像在战斗中一样去训练”。  相似文献   

10.
“飞车抢劫者,拒捕的当场击毙!”这是最近出现在长沙市芙蓉区的标语横幅,长沙警方在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的严打行动中,因着“当场击毙”的举措,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议。击毙或是不击毙,是“当场击毙”或是不能“当场击毙”,为什么成了一个引发争议的问题?为什么长沙这样,别的地方不这样?法律当然是要“全国一盘棋”的,不可能这个地方一弄“严打”就可“当场击毙”,而别的地方却不是这样。看看这种个别地方擅自捣鼓的“当场击毙”,其实用不着深奥的法理分析,在逻辑上就说不通。为什么长沙市芙蓉区警方想这样干?无他,是“政绩冲动”给害…  相似文献   

11.
正长久以来,击毙本·拉登的细节都来自海豹突击队队员或美国官方分析师,但故事的面目依然模糊。世界头号通缉犯如何在巴基斯坦秘密生活了9年?201 1年,巴基斯坦派出阿伯塔巴德委员会进行调查,通过走访地方官员、警察、拉登保镙等200多人,试图还原事件的全貌。,巴基斯坦政府最初没有公布长达337页的调查报告,卡塔尔半岛电观台的报道使人们有机会了解这份报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蓄着一撮顽固坚硬短须的萨达姆早已取代了长须如幽灵式飘逸的本·拉登,成为布什总统心中最大的痛。 一年来,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美国总统的全部心思和所有精力几乎都集中到一件事情上来:攻打伊拉克,铲除萨达姆。为此他不惜暂时放弃对本·拉登的“偏爱”。他顶住了来自美国政坛和社会各界的反对声浪,甚至一再试图抛开联合国、欧洲盟国和阿拉伯世界的一致反对,下定决心依靠美国自身的强大武力,将不听话的萨达姆赶下台。  相似文献   

13.
17年前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人物“阿富汗少女”,一度被英国媒体爆炒当过本·拉登女儿的家庭教师。  相似文献   

14.
安德鲁·法斯托的名字听上去没有本·拉登名气大,但他制造的轰动和影响却毫不逊色于本·拉登。在颓丧的华尔街人士的心目中,安德鲁·法斯托代表的是一个有关美国式自由经济和完美会计制度神话的终结,而本·拉登则摧毁了美利坚大陆的另一个神话:安全。 从罪名的复杂程度上,这位前安然公司CFO(首席财务官)恐怕要远比本.拉登令人瞠目得多。美联社11月1日称:导致安然公司崩溃的安德鲁·法斯托,被控诈骗、洗钱、串谋等78项罪名,是多个计划的主谋。如果罪名成立,他可被判入狱几百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11,(17):10-10
奥萨马·本·拉登,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在近15年来的美国现代政治中,追捕拉登是少数几个被各方坚定贯彻执行的努力之一。而击毙拉登的突袭行动,也显示了奥巴马总统的决心、耐心和力量。拉登之死让美国走出了十年来的低谷,让坚信自己能完成任何艰难使命的美国人松了口气。  相似文献   

16.
噩梦开始     
《本·拉登传》是由本·拉登家族成员记录的本·拉登成长史。奥萨玛·本·拉登的首任妻子纳伊瓦·本·拉登与儿子奥玛·本·拉登讲述了他们在本·拉登身边的时光。纳伊瓦16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时年17岁的表兄本·拉登,而奥玛则陪同拉登度过了6年的流亡生涯,他们见证了拉登如何从严谨持家的阿拉伯男子变成丧心病狂的恐怖份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5月6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本·拉登死讯不到一周内,中国与近邻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新疆喀什举行代号为“天山-2号”的联合反恐演习,以空前高调的姿态应对现实威胁,同时采取不少配套措施,寻求破解“后拉登时代”的反恐难题。  相似文献   

18.
尽管自9·11以来美国在全球逮捕、击毙了2700名基地组织成员,但是基地组织目前正在90个国家进行筹款和重建,并拥有18000名成员。消灭基地组织的任务,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尽管成名后的小沈阳努力通过电影作品和今年的春晚来表现自己的阳刚.但还是绕不开“俗不可耐”和“娘娘腔”等质疑。日前,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发文称,小沈阳在中国的“一炮而红”.彰显了当下社会的“宽容度超过了想象”.并质疑小沈阳是如今“最低俗的中国人”。本报记者致电了小沈阳的同门师哥、赵本山爱徒王小利,  相似文献   

20.
直到看到“基地”组织证实本·拉登的死讯,在巴基斯坦经商的阿富汗人哈吉·扎曼德才相信“他果然死了”。扎曼德说,多数阿富汗人和他的感觉一样,“都过去10年了,拉登死讯不断传来,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