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正>在媒体融合大势下,众多传统媒体纷纷到新媒体平台中抢占"舆论阵地",建立微博、微信公号、新闻客户端等。但是,却时常看到传统媒体运营的新媒体,也在学着其他新媒体那样卖萌撒娇。动不动"你造吗""人艰不拆""Duang"样的网络词汇满天飞;时不时来一个"小鲜肉""美女记者"评选。传统媒体的优势和长处是什么?是公信力,是专业,是正统、端庄、大方。传统媒体转型,必须坚守这些传统优势和长处,才能够成功。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技术手段、新闻生产流程等发生  相似文献   

2.
自添加了"公众号"功能,微信从最初的社交媒体转变成为包括新闻等在内的信息发布和交换的平台。自此,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抢占和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满足都有赖于"内容"。特别是对于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来说,如何打造"有价值的内容",将成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如今"微"时代的来临,对于未来的电视,是救赎?还是侵略呢?就目前而言,自媒体的播音主持创作特点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化,某种程度影响着自媒体独立大步前行,依旧要依赖着传统媒体的优势,因此"微"时代下自媒体面临的是机遇还是挑战,可以从自媒体播音主持的创作特点中窥见端倪。  相似文献   

4.
高旭 《记者摇篮》2015,(2):43-44
广播和电视业发展之初就设置了记者和播音员两种不同的岗位,记者负责写稿,播音员负责播出记者所写稿件。虽说现在既能采访写稿又能出声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多,但总体而然对于地方台来说记者依然是记者,播音依然是播音。广播作为几大媒体中最"线性"传播的一种——元素单一、手段有限。如何在互联网和自媒体迅猛发展、传统媒体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实现创新?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广播新闻工作的媒体人,仅结合自身工作浅谈一下其中的一个尝试——让所有广播记者都"出声"。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2015,(2):46
编者按2014年,企业自媒体成为一大热词,催生了很多相关事件。对于早已陷入转型焦虑的传统媒体来说,这个概念及其对应的新闻实践再次触痛神经:连企业都来做"媒体"了,那传统媒体做什么?本期特邀请来自业界、学界的三位专家解析企业自媒体的来龙去脉与具体含义,面对这一"风头正劲"的新生事物,传统媒体应该怎么看、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指出:"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刻不容缓[1]。在传媒界里,"全媒体"、"媒体融合"已然成为了热词。那么,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全媒体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是极致的"内容为王";具体到"新闻联播"类的时事政治新闻栏目,则是对专业的"严肃新闻"价值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浙江众多媒体的各路记者赶赴震区前线,采访报道抗震救灾斗争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每个人的新闻生涯中都留下了难忘的经历。本刊拟在7月号开辟"我上阵,我难忘——抗震救灾感言墙"专页,集中刊发浙江记者从震区前线采访归来的亲历感言。为此,本刊恳请各位参战记者拨冗赐稿,并望全省各家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网站等媒体推荐或组稿。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依托其强大的功能与丰富的手段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无以复加,在这种不可抗拒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广播证券类节目面临着异常困难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让节目生存下来?又如何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打造顽强生命力?在新旧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如何破解"赢利模式"的难题?本篇以笔者曾经主持的一档运作和融合比较成功的节目《股市百家谈》为例,分析了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及与新媒体的融合路径,并对在实现融合过程中如何做到质效双收做了有益的探索,抛砖引玉,希望与众多在转型探索路上的传统证券媒体共同闯出一条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各媒体"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记者手记"这一新闻写作样式"火"了起来.在"走转改"活动中,各类媒体都开办了"记者手记"这一专栏.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电视台,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到省、地市报. 那么,如何认识"记者手记"和写作"记者手记"呢? 一、"手记"与"记者手记" 手记这一文体最初应该来源于笔记文体和日记文体.相关解释为,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媒体日新月异,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人人都可以当"记者"的自媒体,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已无法满足受众的文化和信息需求,"广播+"、"电视+"等新型传播手段更加吸引受众.基于此,地市级广电媒体应当牢牢把握这个机会,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尽快融合,从而促进地市级台在融媒体环境下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媒科技》2013,(15):47-48
记者:从传统媒体到全媒体,再到智慧媒体,您怎么理解这样的发展趋势?朱建波: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融合互通,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帐号,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同时媒体大胆尝试机构改革和流程再造,从"物理变化"趋向"化学变化",构建了适应全媒体需要的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因此可以说媒体已经共同进入了一个全媒  相似文献   

12.
在自媒体时代,在一个信奉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传统媒体的作为何在?简单地说,从早期的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的出现,资讯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多元化,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网络提供了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所未有的空间,成为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一个渠道.  相似文献   

13.
胡婧 《东南传播》2020,(1):13-15
媒介融合的概念从提出到今天,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在转型的重要环节。媒介融合绝对不是不同类型传统媒体之间在形式上的"硬融合",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新技术驱动下从内容生产、制作、传播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记者采访工作来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直在提倡所谓"融媒体"产品,希望培养出"融媒体记者"。但是究竟融媒体时代对于视频内容的制作和生产提出了什么样新的要求?本文也将聚焦以上这些内容提出转变传统的电视制作思维,树立符合用户观看的制作理念。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网络博客、微博、论坛以及手机互联网等各种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不得不改变思路与策略,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地向新媒体靠拢。而在国家的三网融合政策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实现向新媒体的顺利平移?媒体又该如何肩负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责任?对此,我们专访了资深传媒人中央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教授,其本着学术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术追求,多年来一直坚持"认真做人,认真作文"的严谨工作态度,提出了新旧媒体融合的"三段论",并对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所谓"自媒体",就是互联网技术构筑起了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开放、全方位互动的公共话语平台,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一个"麦克风",可即时发言、参与互动.无论你是"草根阶层",还是身居高位,在此均为同样身份--"网民".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地市报如何顺势而为,创新发展?笔者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已经使全球成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Web2。0引领了新一轮的媒体革新,就是博客、微博等广泛实现,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从而自媒体时代出现。然而,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相比之下,有一定的优越性,这也使得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能发挥自身独特作用,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2014年被业界称为媒体融合元年,许多传统媒体也纷纷将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作为吸引更多受众关注的一种途径.解放军报的微信公众号“军报记者”开通以来的几个活动策划如“中国军校巡礼”、“舌尖上的军校”等,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转发之余关注到了“军报记者”这个公众平台.笔者对微信公众号“军报记者”进行分析,探讨军队媒体如何参与全媒体时代的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一名记者,最近在琢磨自媒体创业,向罗振宇和程苓峰看齐。你们觉得前景如何?每当谈到传统媒体、媒体人的命运时,其实很多人的观点,和陈序所著的《主编死了》这本书的大意类似。显然长冬将至,众多传统媒体人开始新一轮大迁徙,而这场迁徙的终点之一叫自媒体。就如2015年1月25日,界面举办的"‘界面为盟’——内容创业的黄金时代"圆桌论坛上流传的一句话:传统媒体人不是在做自媒体创业项目,就是在走向自媒体创业的路上。内容生产者迎来了创业的黄金时代。"媒体人创业的黄金五年来了"似乎成为媒体人的共  相似文献   

19.
丁谦 《中国广播》2015,(3):81-8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微"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传统媒体只有在发挥自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媒体的优点为我所用,才是正确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开胸验肺,到为病友出庭,当年的维权农民工先锋张海超,已经在反思自己当初的极端行为,开始探究通过法律救济渠道,作为这一群体的维权之路2月29日早上8点50分,浙江省永康市法院8号法庭,本该在十分钟之前就开庭的案子被推迟了。原因是多家媒体申请旁听,现场摄像和拍照的记者们"惊动"了法院工作人员。吸引媒体的不是原、被告当事人,而是"开胸验肺第一人张海超首次当维权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