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语料的收集、语料的标注及语库的实施等方面阐述在清华大学构建“国际交流语用研究”语料库的基本思路。文章认为 ,选择语料的原则应当是 :(1)口语与书面语兼顾 ,以口语为主 ;(2 )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并重 ,以正式语体为主 ;(3)广泛取材与定向取材结合 ,以定向取材为主。库内语料安排可不按主题分类 ,而按交流形式分类。语料标注的类型主要包括国际交流语篇的背景信息、语义分析、语篇结构等。语库的实施则强调利用清华的软硬件技术优势与统筹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语境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外语课堂教学环境中,我们面临着如何利用课堂有效地教授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的迫切问题。我国“费时多、收效低”的外语教学现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语境、语用的角度切入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将丰富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并对如何提高学习的语用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以"补缺假说"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源,即母语文化语境补缺产生的负迁移,并用几类不同的语用失误现象进行说明,最后提出了避免语用失误的几种外语语境补缺措施.  相似文献   

4.
副词“并”、“又”用于否定形式的语义、语用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话语中有交叉现象的“并”与“又”进行研究,分析了它们用于否定形式时语义、语用上的差异,指出一概把它们描写为“加强否定语气”有欠准确。文章第一部分对含“并”的否定句的语境预设进行分类,指出“并”的语法功能是加强对语境预设的否定,其语法意义是“强调事实或看法不是所认为的或可能会推想的那样”。第二部分指出含“又”的否定句存在两个层级的语境预设,“又”的语法意义是“从否定的角度来强调理由,进而加强对某种行为、做法或心态的否定”。第三部分从语体风格、感情色彩、语义指向以及它们在语言结构链条上的位置等方面将“并”与“又”进行对比。另外,还对话语中“并”与“又”交叉的现象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Verschuren的语用顺应论来研究大学外语口语教学的动态过程及语用顺应论在大学外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旨在探讨大学外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具体要顺应什么样的语境,以及如何通过运用交际顺应优化大学外语口语教学,促进外语学习者更有效地进行口语交流。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相关语境理论,探讨了语境的含义与分类、语境的功能、语用语境与翻译、文化语境与翻译等,对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对语境的三维(交际语境、语用语境和符号语境)以及语境功能等进行了讨论,并从顺应论的角度描述了文化语境对译者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言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语well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它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借助语料,我们分析了well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四种语用功能:(1)言语行为面子威胁缓和语;(2)言语行为缓延标记语;(3)信息短缺标记语;(4)信息修正标记语.类似的微观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well等"小词"以及其他附属结构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以进一步揭示自然语言交际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6,(1):80-82
胡庚申的国际交流"语境三分"理论中,谈判交涉类语境是对语言使用要求较高的一类。语块是近年来语言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基本单位,其功能性突出,往往需结合语境加以分析。本文从语用的角度,探讨了语块在谈判交涉中丰富的语用功能。语块的使用能有效提高交际效率,并使得语言的使用具备规范性和策略性。  相似文献   

9.
“双外”教学法对高校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十余年来运用“双外”教学法组织外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对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和建议:(1)指导思想上,从继续语言能力的教学向突出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转变;(2)教学内容上,从一般日常交际层次向专业学术交流层次转变;(3)教材编写上,从按语言教学要求以单项技能为线索,向按交流场合需要以综合语用技能为线索转变;(4)教学方法上,从以课堂讲授为主向以课堂讲授与现场模拟相结合转变;(5)师资培训上,从整体提高语言教学能力向侧重强化交流教学能力转变;(6)考核测试上,从“面向语言”的考试向“面向交流”的考核转变。本文还提供了运用“双外”教学法组织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本做法  相似文献   

10.
当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环境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语用能力观的重新思考。回顾语用能力概念发展,从外语学习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语用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分析外语语用能力对母语概念的依赖性和重构特征,强调外语学习者应具备在不同语境下构建语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跨文化语用能力,进而探讨语用能力内涵演变对高校外语教学的启示,旨在寻求高校外语教学如何满足日益复杂的全球化多元环境下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开创了社会交往理论。他认为交往是人们的交互活动,它有内部交往、外部交往和世界交往等形式。交往与生产决定一个民族的整体结构及与他民族的相互关系,它能保存既有的生产力,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世界性交往则导致“世界历史”的形成,并最终导致共产主义革命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观点阐述了语言或符号的互动,提出了“理想的言语情境”这一概念,他的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话语、交往扣文化规范。本文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逻辑起点,着力分析大众化的短信息文化扣其后现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大长今》的热播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以马莱兹克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结合《大长今》热播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社会环境中文化因素对传播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教育传播模式如何反映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技术与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把机械传播模式理论移植到人类传播模式,向来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第一代理论移植以香农-韦弗模式为基础,促进了当时传播理论的发展。在网络时代,我们借鉴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OSI七层参考模型,结合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创新性地构建了人类分层传播模式,该模式较好地反映了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技术与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多年的课堂实践及理论探索中,根据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特性,总结及运用了“教授知识与咨询疏导相结合”、“平等交流与引导启发相结合”、“情景体验与沟通互动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提升中职生心理素质,促进中职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丛书作者十年学术“求索”的概括总结,表达了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现代化,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等学界关注的理论问题的独到性认识。文章还对“现代化与中国传播研究”丛书的学术特色作了归纳,认为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该丛书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首先,是把中国的传播放置在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环境中来研究,甚至放置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和20世纪世界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来研究,探析它的历史本质与文化底蕴;其次,是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著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和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对"语言不同而思维相同"说的质疑,提出作家的功力在对语言的敏感和对语言的认识两个方面等.此文认为语言交际是不同的人在交际中既去同又去异的不断磨合的过程:语言就是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联合体.不是先有一个叫语言的东西,然后出现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这些变体;还举例说明程序语言.  相似文献   

18.
会议围绕"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这个主题,就东亚教师形象塑造、教师职前培养、职前教师专业素养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等等领域问题开展了研讨,并提出一些有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国际统一战线是我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近年来,国际统一战线的研究已成一个薄弱环节。针对国际统一战线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组成成员复杂化,具体任务多元化,组织形式分散化,提出了要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沉着应对、刚柔相济”,“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国际统一战线策略,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相似文献   

20.
学会和睦共处--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学会共处”为主题,提出了全球化对未来公民在发展应变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基本教育需求,并强调了发展全民优质教育等新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