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从“仁”字说起。中国的老祖宗很会造字。“仁”字形为“二人”,意即道德是在二人以上的关系中发生的。点评:你一个人独居荒岛,与外界毫无联系,所做之事自然不涉及道德不道德,可一旦与他人有了关系,你的言行就涉及道德了。现实社会中.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须臾离不开道德。道德是认识,也是实实在在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3.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很多关于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原则,这些原则对我们现在还具有启发意义。孔子的思想精髓是“仁”。“仁”也是建构他交际思想理论的基石,在“仁”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人际交往中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赵炎峰 《天中学刊》2007,22(3):116-118
孔子的精神和谐思想有三个层面:一是“礼自外作”,用外在的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二是引“仁”入礼,给人们行礼的过程注入感情因素,从而把礼内化为富有感情和自觉性的“仁”;三是人道主义,把包含“仁”的礼推向社会付诸实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整个过程中心理原则和精神因素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专利法中,为了调节公共利益、平衡权利所有人的权利与社会义务的关系,大都规定了“权利用尽”原则作为对专利权所有人权利的限制。但这一原则是否适用于跨国贸易,在各国的立法及其判例中或因“地域性”原则或因“普遍性”原则而采取不同的做法。本文仅就我国专利保护的有关具体规定对“权利用尽”原则与平行进口问题作一浅析。一、“权利用尽”与“平行进口”的冲突所谓“权利用尽”理论也称“权利穷竭”、“首次销售”、“销售在先”理论,指的是在销售活动中权利人只可行使一次权利,如果知识产权人自己许可了一批商…  相似文献   

6.
从读者权利的概念出发,分析读者权利包含自由、平等、免费利用三个要素;认为推动读者权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并论述了读者权利的法律化、以及保障读者权利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仁”字从“人”从“二”,从字形结构来看,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处理这两种关系时,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存在利益冲突,这就需要有一种原则来协调这种关系,而孔子的“仁”学思想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从这一根本原则出发,我们不难找到处理各种现实关系的关键所在: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要从孝悌之义中汲取有利因素;在处理社会关系时,要从忠恕爱人的原则中汲取精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则。只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有利于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道德 ,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即“人伦”。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以“仁”为核心 ,提出了“爱人”、“爱亲”、“忠恕”、“礼让”、“信义”等道德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9.
就人生美学意义看,“仁”生命域的达成是“人”内在心灵的升华、净化与超越,也是儒家美学所推崇的最高审美域的实现,是人生境域的审美提升,是需要“人”自身本心本性的去蔽与敞亮方能达到自由之境域,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把“仁”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受、体验生命存在之美的意义,即是豁然开朗,也就获得了自由。“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儒家美学的出发点与精义所在,在“仁”的伦理价值中包含着审美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中,精华是丰富的。“仁”就字形说是二”、“人”的结合,也即人与人矛盾的统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人应“爱人”。(《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自论语者,只注明篇名)现在自然科学有人类学一门学科。孔子的“仁”学可以说就是社会科学的哲学人类学。这是因为,它着重讲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文明进化;绝少讲人作为自然物的生理学。它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体现“三个代表”,确认中国先进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先进社会制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吸收优秀法律化,创造先进法律化;表达人民的意志,明确公民的权利,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而由“仁”发现“人”,从“仁本”走向“人本”,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理路。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爱人”与以人为重的教育理念,并由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呈现人本(文)主义教育色彩,即建立以“仁”“礼”为核心的世俗主义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凸现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即以启发诱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按照自励、励人的原则去形成具有强烈人本色彩的教师观,即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本化,其实就是教育体系的道德化,其终极指向是服务于德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权利在没有国家和法律以前就以一种自发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的最初形式就是原始习惯权利。原始习惯权利作为权利的最初表现形式,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平等性与差别性、自发性和应当性的统一。习惯权利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承继性。法律制度越发达,习惯权利法律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但习惯法律化并不是权利存在的唯一形式。  相似文献   

14.
《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确定了"二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原则并引起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修改,由此引出政策法律化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即政策法律化的条件与必经程序来厘清法律与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政策法律化来完善社会治理方式,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体用不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中国学术的重要特点。儒家之“仁”既是为人之本,也是为人之术、为人之智。在本体论意义上,“仁”具有人道主义、平等意识、人的自觉之价值。“仁”作为为人之术,是事业成功的法宝,要点是物质帮助、情感吸引、人格尊重。“仁”者之智,在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真心利人而最终成己。  相似文献   

16.
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操控取向,以及技术理性树立权威的助推效应,使技术在现代社会已然具备公共权力的形态,并以此规制社会。技术权力深入至社会权利的内在层面,引发了主体规训、弱势排斥、价值侵蚀等复杂效应。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典范的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在应用领域深度扩展的同时,技术权力将对人类社会产生“狂飙”叠加式的冲击,强制性排斥、致暗性操作、误导性分析及竞争性阻隔所产生的是人类社会权利机会的缺失、主体责任的缺位、行为决策的偏误以及未来发展的阻滞。面对愈加激进的技术权力,应坚守“人为万物的尺度”理念,愈加“保守”人的主体性和权利的自主性,明晰权利优先、透明与问责、伦理与法治的原则、底线和路径,重新声张、获得并维护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的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代知识产权权利的扩展导致知识产权制度本身所蕴含权利平衡机制被打破,对人权保护造成了冲击。知识产权与人权冲突的深层次原因是两种权利背后蕴含的利益冲突。协调知识产权与人权冲突要遵循权利优位原则、利益平衡原则、权利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对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人权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古代“仁者,人也”的定义可以看出,“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那么在这种“二人”对应中,个体时时处在“他人”的定义与评价中,虽然我们表面上并不否定个体拥有自我评价的权利,但实际上这样的评价往往不具合理性,只有通过“人伦”关系或集体来定义“自我”才是合格的。用渠道化的“二人”关系去定义任何一个“个体”,单个“个体”的存在似乎没有合法性,也是不可想象的。照此推理,生活在这种个体无法逃脱的“二人”关系网中,被定义的一方也易于被企望做一个沉默不语的人,如果我们惯于相互定义,双方自然都会被物化,那么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释义及其与西方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化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制度和社会心理中有关法的那一部分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国传统法律化是指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清末修律为止,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传统法律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在客观上,传统法律化又表现为法典编纂和皇帝诏敕及案例并为法之渊源,制定法与判例法互用,国家法与习惯法并存;在司法上,重刑轻民,程序法不发达。中国传统法律化与西方传统法律化的比较,显现出其独有的特色:1、中国社会宗法家族制度是法产生的基础,而西方形成个人本位、法律与伦理相分离的渊源;2、中国传统法律化伦理色彩浓郁,而西方法律化则是在宗教精神的笼罩下发展起来的;3、中国传统法律化以集体为本位,西方以“个人权利本位”为基本理念;4、中国古代法等级观念渗透始终,而西方法平等观一以贯之;5、中国法律化是混合法,并代表了现今法律化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体系。“仁”是指博爱的精神,应在以人为本基础上阐释“仁”的倡导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以及完善自我和人格修养。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确立了“仁”的道德本体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追求民主法治建设道德化以及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