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区别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地理概念的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直接关系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本文研究了如何从地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角度,区别一些地理概念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学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的拓展,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能力的培养就更为重要,过去在地理教学中比较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地理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地图.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经常运用地图.”不断的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所谓地理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包括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操作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特别是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巧妙地结合能力.地理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对地理仪器实际操作.地图的绘制和应用.地理观察能力是指阅读和分析地图,进行城乡地区实地观察调查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地理能力的培养应注重读图.善于读图,有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理空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地理学习和地理问题解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比较薄弱,学生地理空间能力低下.GIS具有多方面培养地理空间能力的优势,因此,探讨如何运用GIS培养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划分了地理空间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了运用GIS发展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优势,探讨总结了运用GIS发展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策略,以期为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发展提供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凯 《地理教育》2022,(z2):183-185
一、地理问题解决素养及其过程 1.地理问题 地理问题是围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而衍生出的,关于某地理事物或地理事件的地理背景与条件、地理过程与原因、地理特征与规律、地理影响与应用、地理措施与对策、地理联系与差异等. 2.地理问题解决素养 地理问题解决素养是指学生在面对地理问题时,一系列地理观察与发现、地理分析与推...  相似文献   

5.
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地理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可以说,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赋予了地理课程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同时也确立了其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地理课程资源是地理课程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地理课程资源有效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与水平,因此提高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对整个地理课程改革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中学教学改革已全面启动,针对新课程改革趋势和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本文从中学教师角度着重谈了21世纪地理新课程的变化趋势1.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2.地理教育目的的全面化、综合化趋势;3.地理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和地理课程标准教材结构新颖化趋势;4.教学内容不断更新;5.地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智能化.以及应采取的策略1.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2.地理教学要注重全面完成地理教育任务;3.地理教学要注重更新充实教学活动内容;4.地理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5.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迅速,初中地理教学水平备受关注.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索利用新媒体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将新媒体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可以充分整合优质地理资源,将优质地理资源应用于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也有助于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地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转变.因此,学校应重视新媒体地理教学的探索,推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8.
地理形象思维和地理抽象思维都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去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活动.两种思维方式同生共存,相辅相成,各显其能,共同探究客观地理事物的奥秘,发挥着反映客观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功能.而地理形象思维是用典型化的方式进行概括,用典型的地理形象材料进行思维.以典型化的地理形象作为思维的细胞.  相似文献   

9.
一、优化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地理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地理教师一定要以课程改革为指导思想,严格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地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红  李俊峰 《地理教育》2014,(7):109-110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经历和体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也明确要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歌曲为例,探讨中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歌曲在地理感性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由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而获得,属于认识地理事物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学习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地理感性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地理景观知识是反映各种地理景色和外貌的感性知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呼唤地理教师专业化,而地理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就是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面向新课程地理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是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笔者详细分析了地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五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陈俨 《考试周刊》2008,(21):6-7
由于地理本身的学科特点.区域地理定位成为当前地理高考不可回避的基本考点,由区域地理定位引入自然和人文地理考点成为地理高考命题的普遍形式.而无论是考世界还是中国区位,沿海区位定位和相关地理考点更成为重中之重,几乎在每年的地理高考命题中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地理图形是一种将地理教学中的文字信息转换成地理图形或图表的教学方法,它是地理知识结构表现的方式之一.本文从地理课堂教学出发,剖析了地理图形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新课改条件下的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极值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分析方法.所谓“极值法”,即在一个值域上取极大值或极小值.地理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地理教学中取地理量的极大值或极小值作为临界点,分析、推断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采用极值法有利于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理解地理要素及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和演变规律.本文结合实例试谈极值法在地理解题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中教师以地图为依据,广大的地理事物呈现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通过读图,让学生首先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使学生掌握各个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在地理教学中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学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较强、涉及知识面相当广泛的学科.兼有理科和文科的双重属性.同时,纵向知识层次多,深度大,具有较大跨度的时间、空间概念.因此是难度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学地理共六本教材,47.7万余字,教材编排顺序是:初一中国地理,初二世界地理,均属区域地理,多偏重于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理性内容较少;高中地理则是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上,讲通论地理,包括地学知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多侧重于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对象产生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地理学习兴趣是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产生地理学习的动机的主要因素.能否发掘、捕捉、利用兴趣点是地理课堂成功的关键,也是地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地理现象到积累地理知识,最终掌握地理规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以及科学的探究过程,从生活走向地理,再从地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空间,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区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基石高中地理主要内容是学习和研究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目的是要就某个区域的一些地理现象作出解释或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这些知识的落脚点是区域地理.对于区域地理,学生学习的关键是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学好区域地理就成为地理教学的关键一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分析区域地理环境要素;对区域特征进行对比;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探索区域环境与发展方向.从总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创新既是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基础.从广大地理教师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地理课程的更新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模式,地理教师必须改革自己的教学去适应之;但另一方面,地理课程的改革是一个过程,是需要试验的过程,改革当中必然会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通过地理教学来加以解决,为地理教师的教学创新以及以教学创新推动课程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地理教师都要抓住机遇,顺应形势,策划和实施地理教学的创新.本文仅就地理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紧迫问题,讨论地理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