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乡土小说是西部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西部文学的起步性整体研究,关注西部小说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的重在突出西部小说的地域和文化研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研究,提出西部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21世纪以来在西部小说研究专著中有章节对西部乡土小说作重点评述。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小说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关于西部乡土小说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早期“乡土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继“问题小说”之后在坛上出现的一个以描写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题材的小说流派,其中存在着朦胧的现代意识。这不仅指现代社会意识,也指现代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小说,呈现回归鲁迅所开创的乡土书写的黑色调的趋势.这是一种以现代思想为坐标,正视苦难、反思传统的勇气和理性.表现出了世纪末中国文学对于"五四"传统的回归.同时,作家们精神回乡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神话荒蛮的态度,又反映出这种回归的非整体性,尤其受后现代思潮影响而产生的乡土创作中的无意义心态,更成为一种漠视历史的理性缺失.  相似文献   

4.
潘军长篇小说《日晕》是一部乡土题材的力作。重读这部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在同类题材中,小说较早对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乡土历史与现实做出深刻的反思,丰富了此期乡土小说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作品中个性化的心理独白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拓展了现代乡土小说的艺术审美空间。小说既有反观也有守望,寄托了潘军对乡土中国的某种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乡土小说艺术表现出比较成熟的姿态。乡土小说作家既尊重传统又大胆探索,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并存,又各自有所发展变化.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主体的情感更趋客观,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一种"符号"、"概念"、"工具",还原了"人"的真实。现代主义作品也不再像80年代的先锋小说那样片面追求形式的"革命"而使文本晦涩难懂。这给乡土小说带来了特有的生命活力和前所未有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内外两个因素导致了施叔青由现代主义转向乡土文学的创作。在这组乡土小说中,她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展示了传统文化在遭遇西方现代文明时的失落、摇摆和回归。  相似文献   

7.
在伦理文化的探求方面,20世纪40年代乡土小说呈现两大特点:解放区的小说把30年代对新的伦理的憧憬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既确立了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又写出了“建设”的艰巨性。高压统治下的国统区和沦陷区的作品则表现出对于愚弱的国民性和落后停滞的伦理观念的批判色彩,显示出向20年代思想革命回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歇马山庄》、《农民帝国》、《天高地厚》是新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乡土小说,叙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改革期的农村,都以能人权力罗织小说文本,表现出小说结构与生活构造的惊人一致。这表明现实生活对这些乡土小说生成的强大影响,显示出新世纪初期的这些乡土小说忠诚于生活实感的可贵品质。显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作家真切生活感悟基础上的本真的艺术想象。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郑义的小说《老井》本以彰显破旧立新的时代气象而示人,但它不经意间却透露出特定年代的历史信息,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偏远乡村的焦虑氛围,这种焦虑不仅仅表征了人物的精神状态,更具象化为叙事线索,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这种乡土的焦虑氛围透露出20世纪80年代文学乡土与现实乡土之间的互涉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二十世纪乡土小说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大望族。乡土小说的人文精神长期受到理论界的热切关注。本文着重从三个层面探讨了20世纪乡土小说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状况,人文精神的压抑与潜伏期;人文精神的低微呼唤;人文精神的政治张扬,最后指出人文精神会随时代变化而不断繁富,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小说与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皆注目于农村、农民,却在理论基础、作家立场、美学底蕴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乡土小说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它用现实主义的笔法为我们展示了20世纪初期中国乡村的衰败和当时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流淌在这些作品中的无处不在的现代都市意识。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在精神上一次次还乡,剖析民族的痼疾,并参与民族文化的重建,并以此来完成自己对乡人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与批判。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早期,中国知识分子“走异路,逃异地”,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的漂泊历程,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契机。而复杂的文化冲突,铸就了众多易地而居的知识分子人文价值取向的差异,这为20、3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群花竞放提供了源泉。生存漂泊在孕育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同时,又为其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写作资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乡土中国风云激荡,波澜壮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乡土小说忠实记录了近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发展变迁,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迥异的特征.本文简略梳理了20世纪乡土小说的发展流变历程,将其划分为7个阶段,并对乡土小说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内容、价值取向、表现形态、艺术特点和审美风格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把握,粗线条地勾勒出其近百年来随社会变革而显现的波峰谷底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文化的发展对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就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叙事立场的转型作一阐释,通过梳理发现这一转型大致是从传统乡土叙事转到了现代和后现代意识下的叙事,并出现了叙事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最大的家族",其中"乡土小说"更是佳作迭出,尤以长篇形式为最。在已有的八届茅盾文学奖36部获奖作品中(不包括两部荣誉奖),乡土小说有13部之多,占获奖作品总数的36.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乡土中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变革,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乡土题材小说的关注热点,也随之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乡土写实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枝奇葩,作者是一群因生活所迫而离开故乡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他们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锢弊,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江壮阔的洪峰。本文从这一流派产生的背景和特点、主要作家以及中坚人物三个方面对乡土写实小说作了较完整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周立波的乡土小说采取寓政治风云于民俗风情的艺术表现方法,充分真实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农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风貌和这一历史进程中存在的失误。他的小说是那个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形象历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某些现象入手,着重阐述中国乡土小说在“变调”后,又复归于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模式的事实。同时,力图揭示出这种“风景画”和“风俗画”的平面回归给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创作带来的初步繁荣景观,以及这些作家作品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