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09,(2):F0004-F0004
“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责任岗位:叶澜教授)探索和总结“新基础教育”在当代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尤其是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新文化创建方面的独特经验和创新理论;探索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中国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理论的可能贡献和贡献方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师资力量短缺、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以及辍学率高等问题,这是由于权利保障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化、教育信息公开化程度不高以及政府对农村教育关注度不够等因素所造成。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工具性自由理论探析,这些问题要通过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是西方结构主义文论家关注的话题之一。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正好契合了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理论。文章从该小说广受争议的语言和结构入手,指出小说中白描般、片段式的语言,独特的网状结构,多重复合视角的开放式叙事等正是零度写作淋漓尽致的体现,莱辛用零度写作的话语方式更好地表达了她的话语目的。  相似文献   

5.
叶澜教授及其团队在长期“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基础上,2004年正式提出了要构建中国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随后的2007-2009年间,团队通过对“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相继推出“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回望》《立场》《基因》和《命脉》),初步回应了构建学派的主张。2014-2015年,基于进一步的深化,团队又出版了三套共30本的论著系列(系列一“基本理论研究”,系列二“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系列三“合作校变革史”)。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09,(8):F0004-F0004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批准建立于2008年11月,正式揭牌于2009年5月17日,旨在成为深化和推广“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中心,成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的交流中心。“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首任所长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一项以实现当代中国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新基础教育“新”在哪里 ?中国教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日前联合在上海市闵行区召开现场研讨会,专题探讨由华东师大教授叶澜主持的这一全国“九五”重点教育科研项目的实践研究。 据课题负责人叶澜介绍,“新基础教育”主要研究面向 21世纪中国实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建设问题。它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10,(2):F0002-F0002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是在叶澜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经15年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一部系统探究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专著。  相似文献   

9.
以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传统、利用传统、改良传统、传承传统,以此发展当代文化是教育实践与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对此,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深入探索。本文从“和”与学生品格发展、“关系”与学生活动设计、“管制”与学生自主性培养三个方面剖析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她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首创并持续主持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30余年,先后被评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在当代中国教育学和学校整体转型变革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她的代表著作《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和《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等,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其中,《回归突破》英文版于2020年正式在海外出版、发行。2014年,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当前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众多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南安实验中学的“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硕果累累。实验班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突破,课堂教学改革和班级管理水平有了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师生的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促进了师生共同完善发展。这里刊发他们就该课题研究撰写的一组文章,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值得一读。 (“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简介:“新基础教育”是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教授主持的中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研究课题。新基础教育的“新”是相对现有的基础教育而言,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探新两方面。在理论上要对与基础教育相关的重要问题作重新探讨,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要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新基础教育理论、服务于21世纪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实践模式。具体表现在: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它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原则 取向原则是基础教育实践在价值取向上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者认为,新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在于“打好基础”,强调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也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该坚持社会公平原则、社会经济效益原则和社会政治稳定原则。我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实践在取向上应该是规律性与目的性、公平性与效益性、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提起“中国梦&#183;教育梦”,我很自然地想起我生命中的良师益友马小平老师。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当代理想。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在深层意义上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自由的教育价值观 ;在一般意义上是一种充溢着人的生命活力的教育主体观 ,而尤其是指一种教育对象观 ;在具体意义上是一种以人的自由活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观。确认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 ,对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调整、课堂教学的转型以及课程的重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我国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新的时代发展背景和社会需求之下,传统基础教育弊端凸显,由传统基础教育向新基础教育转型,改变传统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建立新型素质教育和创造型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关键举措。本文系统论述了生命教育观和新基础教育的基础理论,进而详细分析研讨了生命教育观下新基础教育理论观点和新型教育实践重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华诗词文库&#183;新疆卷》是星汉主编的反映新的历史时期新疆诗人创作的诗集.所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时代感.不仅体现了新疆特有的文化及风土人情,也展示出当代新疆诗坛的新发展、新变化,客观地反映了当代新疆诗词队伍的素质和诗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基础教育由政府统一管理 ,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教育政策成了基础教育得失成败的关键。过去又由于对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教育的”、“基础的”和“中国的”三者定位不清 ,致使中国基础教育政策中存在对“基础”的定位的颠倒、对“英才教育”的错位、对“统一性”的曲扭以及对“统考”的激化等严重问题。中国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遵循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化一统为多元 ,根据不同地区情况 ,由各省市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特别是 ,中国基础教育更不应该照抄死搬发达国家目前的发展模式 ,不切实际地承诺包干所有经费 ,应当制定更加灵活的经费政策 ,使中国基础教育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8.
当教育变革逐渐由酝酿走向具体实践时,教师发展越来越成为决定改革成败的核心要素。教师发展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为学校转型性变革提供持久动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作为教育实践中的生命个体,其自身也面临着生命能量的积聚、转化、释放、生成等人生课题。在这个意义上,重建一种新的教师发展观,其意义并不亚于全方位的学校教育变革。2006年9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叶澜教授的新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以下简称《新论》)在教师发展问题上作了诸多突破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周正兴 《学周刊C版》2014,(11):103-103
《积累&#183;运用》是从《基础训练》演化而来的,两者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本文从“学习内容”“目标指向”“处理方式”三个角度来谈两者的异同.两者相比,双方在内容编排上有了明显变化,《积累&#183;运用》强调的是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183;运用》为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教师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性,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灵活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经受住拉萨“3&#18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严峻考验,全区基础教育在2007年完成“两基”攻坚目标.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我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