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的应用较为广泛,在科技、社会、企业和教育等领域都普遍涉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与互联网基础概念相关的课程模式,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部分。基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实际发展,"互联网+教育"也成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目标。就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成本一效益分析原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60年代后经济学家将它引入教育领域,成为测度教育收益率,制订教育计划和实施教育评估的有力工具,对缓解世界性教育资源短缺、提高教育投资社会经济效益开始产生重要作用,因而受到愈来愈多的国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初次提出"教育信息化"概念,随后研究者又将教育信息化聚焦于学前教育领域。文章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界定、理论探讨、具体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论述,并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发展进一步展望:定位与内涵研究不断深化、学前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比重加大、生态系统研究延伸发展及科学评价研究发展对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各领域对不确定性的重视,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并产生了广泛影响.随着21世纪全球信息化的加剧以及教育领域科学化进程的延缓,教育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特性.为此,必然要求我们从"不确定性"概念的提出着手,深入研究教育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有信息化测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区域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与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区域信息化测度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综合评分分析法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运用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应用系统动力学测度社会信息化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数字学习"到"智慧学习"已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及实践趋势。从智慧校园的概念出发,提出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论述了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要素、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指出了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包括社会、环境、经济三个领域。一直以来,府学胡同小学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办学特色,将文化作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领域,着力加以探索。"‘可持续发展教育’如果更科学规范的说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此,府学胡同小学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心调整到"人的领域",也就是"学生的可持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期,树立服务理念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社会视角和大教育视角出发,阐述了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内涵、层次和要素,分析了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实践领域。教育信息化服务既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服务模式,也是重要的公共服务领域。教育信息化服务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理解教育信息化的三种视域:学校教育观、大教育观和社会系统观。教育信息化服务包涵五个实践领域:教育条件、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社会创新与文化传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本质上,教育信息化的最终表现形态是服务——提供教育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这不仅厘清了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范畴,也是宏观视角指导下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复杂性范式与信息哲学范式的思想,把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概念的起源与内涵放在技术—社会的变迁和我国目前所处的同时进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的背景下分析;基于信息社会与信息化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的社会理论的观点,对几个常用的教育信息化的定义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描述的是信息化社会还是信息社会的教育技术形态,论述了这种区分的必要性;利用技术批判理论与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对教育信息化中所隐含的简单技术论与工具论的观点进行反思性分析;在整合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新的描述性定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信息化研究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讨论了教育信息化概念与特征,指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性特征,从而建立了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技术、社会三大特征,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视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内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理念是我国大学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前提。文章溯源了信息化概念发展演变的历程,分析了我国信息化、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由来及不同界定的特点。提出"信息、信息流"是信息化本质内涵,并进一步从"信息、信息流"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发展,提出了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2.
姚珊 《海外英语》2015,(9):27-28
"动机"是典型的心理学派术语,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并备受关注。随着语言学习和教育研究领域发生"社会文化转向","投资"这一经济学概念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补充和发展了"动机"这一概念。两派论战多年,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学派盛行的"动机"概念与社会文化学派倡导的"投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差异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希望对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科学研究及其教育应用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存在方式及发展必然。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领域也不断产生着新的应用需求。教育科研信息化,正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科研领域应用需求的体现。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模式及其方法,能够为教育科研信息化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对信息化科研的基本内容、典型项目、所依托的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等进行了调查,并对如何将科学研究信息化的技术及方法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中加以借鉴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世界史上的社会"信息化"概念及用词的产生和演变,反映了亲历者们对所处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同时,它也为后继者解读和续写相应历史提供了切入点.故而从历史学角度,在区别广义与狭义的基础上分析其源流,厘定其内涵,指出其客观赋予的技术、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属性之所在,则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社会信息化这一重大历史现象的认知和理解,而且更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科新兴交叉研究领域--"信息化历史学"的体系构筑及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化社会中,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断地深入到教育教学领域,课程整合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大势所趋。主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目的、意义以及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现状、原则、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发展的根本,受历史原因、经济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领域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是阻碍我国教育事业进步的主要因素。要想改善当前教育现状,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就应该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良好契机,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作为指导,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以促进教育均衡转型发展。文章从教育信息化概念入手,根据其对教育均衡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有效的工作策略,以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信息主体素质测度的内容框架及发展框架,并从教育投资指标、受教育水平指标、知识创新素质指标和信息应用素质指标四个方面对具体指标的选择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意在说明将信息主体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因素加以测量,对于社会信息化测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般创业关注的是经营绩效的提高,因而其创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般的创业教育在整合资源以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变现了消极的一面。融合了"社会性"和"创业性"两大概念的"社会创业"概念的提出,被认为是解决社会焦点问题的有效活动。本文从社会创业的概念出发,比较高校创业教育中一般创业教育和社会创业教育的异同,并提出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由于电子计算机尤其是微型计算机在各领域的普遍应用,使日本步入了信息化社会。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国际化和服务化、生产与流通过程的自动化等诸方面的社会变化,给商业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八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文章从信息化社会和现代化理论角度,对教育信息化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作者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需要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认识。从社会变迁的维度看,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完成“个人”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从组织和管理的维度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多层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校园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等要素综合构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景蓝图。最后,文章还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