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唐文娟 《高教论坛》2020,(10):25-28
按照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要求,法学教育应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品性。模拟法庭是法学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提高法律实践操作的综合能力。但现有模拟法庭教学存在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效果不真实、实践资源建设不足等弊端,导致学生学习获得感有限。基于卓越法治人才复合型、职业型和创新型的培养目标,进行模拟法庭课程、课堂、实践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教学与竞赛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将有助于推动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活动创新性和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国其 《高教论坛》2022,(12):23-26
大学法学日常课堂教学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当前法学教学存在职业导向性不足、教学资料的考试匹配性差、理论教学内容难以适应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等问题。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背景下进行法学教学改革,要明确法学教育的职业性导向,强化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注重教学用教材的多样化,拓宽专业教学资料的来源;丰富法学教学的理论内容,适应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强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法学教学的职业性效果。通过开展教学改革,使法学教育适应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法律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法治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国家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实务能力分别是法学本科学生的专业灵魂和专业技能,法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应当是培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专业灵魂、以法律实务能力为专业技能的法律职业人才。法治理念培养的主渠道是夯实法学理论基础,法律实务能力的提高的基本途径是强化专业实践性教学,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4.
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关注法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司法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卓越法治人才的供给,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仍然有其重要的作用,但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加以革新。在智能司法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需要格外重视法律思维训练的强化、类案技术的习得、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知识的获取、职业伦理和技术伦理的养成。同时,智能司法的发展,也有助于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治实践对法律职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缺失或淡化,是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脱节的主要问题.法学教育对法律职业伦理的塑造起着基础性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夯实教育基础、完善教育过程、强化理念教育,是法学教育中塑造法律职业伦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法治实践要求执业者具备法律职业伦理,律师职业伦理的缺失凸显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脱节。具体再现为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关课程设计、法律职业的准入机制与法律职业伦理塑造相互脱节。因此,重塑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确立职业伦理教育在法律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构筑合理的教育方案和科学的教材体系,完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评估机制和法律职业准入机制,根植法治理念以孕育法律职业伦理的成形。  相似文献   

7.
赵山星 《大学教育》2015,(8):179-180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实现需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较可行的模式创新方法有更新传统法学实践教学理念;鼓励高校法学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法律实务;集中力量出版高水平的通用法学案例教材和参考书;充分拓展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借鉴使用文明各国法学院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工程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供借鉴,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并多次邀请学校及实务部门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制定了一套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使法学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有机结合,并采取“3+1”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突出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着眼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法律职业人才,改变千篇一律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特点,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以法律的正当性论证法律的权威性,追求法律的价值理性.法家把法作为治世、驭民的工具,强调法律的现实作用.二者有着历史背景迥异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对二者的比较对理解中国法治现代化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在各种政治因素中,“势”处于第一位,国家权力历来为君主所独断,因此要“贵势”;“法”乃君主治国之道,犹如公正的“尺寸”,是衡量的标准,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此又“尚法”。“贵势”、“尚法”的主张成为几千年来影响深远的传统。固有的“贵势”传统阻碍了“尚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法律基础"的性质应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第七章突出的法制观念有: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相一致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法律信仰观念,第八章突出的法制观念有:宪法至上观念、契约观念、罪刑法定观念、程序观念。在培养法制观念的策略选择上应轻重有别、突出重点,融合贯通、整体推进,多措并举、增强实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德治作为具体内容的人治国家。然而当人治的局限性出现之后,中国便开始了漫长的法治路程,并且直到今天仍在延续。实践证明,有利于民主治国,有利于控制权力,法治有利于自由,平等,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直接适用的法”进行了深入的国际私法分析:明确了它与同样作为法律选择方法的冲突规范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了直接适用的法的性质和规范结构,并指出其在司法实践中应该引起注意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合同法中有关预期违约制度的相关规定,对引入预期违约制度的价值和必要性进行探讨,研究该制度的理论依据,进而对完善预期违约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法律效率”与“法律效益”的规范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多年来,伴随经济分析法学理论登陆并极大地影响中国法学界,法律效率,法律效益这些“舶来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不规范运用的焦点。准确界定和规范运用“法律效率”与“法律效益”,有助于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直接适用的法”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直接适用的法”的性质和效力,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分歧。着重阐明了这些分歧,并采用“直接适用的法”支配国际民商事关系应属直接调整方法的学说。  相似文献   

19.
“执行难”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的焦点问题,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法学界对“执行难”的表现、原因、对策等的分析不尽一致。本文结合法学基本理论和我国法院的执行实践,系统地探讨了“执行难”的概念、特点、表现以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如何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难题。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两家各有其片面性。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关于社会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道德是道德价值的道德表现形式,法律是道德价值的法律表现形式;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有国家权力保障而道德则没有。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是一种交叉关系,既有相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就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在传统人治时代,由于二者都没有权威,对该问题的处理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具有至高地位,则应当在法律体制内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