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句子用了否定词就表示否定意义,双重否定则表示肯定意义,"非……才……"这个格式里只用了一个否定词,却表示了肯定意义而不是否定,这是为什么?笔者试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日读报,见某大报副刊版所载一文,对某作家一作品中“非要……”的句式提出了质疑。文章认为,无论在“京片子”中还是在规范的中国语式中,正确的用法应是“非要……不可”,若结尾没有“不可”,则语义恰恰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援引了“我非要去广州不可”和“我非要去广州”两个句子为例作了对照说明,认为它们的语义正好相反。对此笔者颇有异议,故于此不揣浅陋谈点管见,以请教于方家。愚认为,“非要……不可”与“非要…”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就以某大报副刊版所载一文列举的两个句子来说,其表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不…不…”的几种构成形式及语义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中“不……不……”是一种常见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固定格式。这种结构里的前后两个否定副词“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修饰作用和表示的意义超过了“不”单用时的范围。本文试从构成形式和语义关系方面对“不……不……”格式加以论述。俗语和惯用语中的“不A不B”形式语言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相袭沿用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结构。这种语言  相似文献   

4.
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经常听到或见到“非……不可”与“如何不如何两可”的句式。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这样的句式,所以用起来也就容易出毛病。先说“非……不可”。“非……不可”是一个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句式。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思想,比用直接肯定的句式更加坚决有力。因此,恰当运用,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一文中,在谈到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时说:“要彻底地解决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八四年十一月期上载方武同志《“如果……”和“也……”不能搭配吗》一文,列举了五个例句,用对比分析法说明“如果……也……”绝不能被“如果……就……”或“即使……也……”代替,并分析了“如果……也……”与“即使……也……”的区别,从而说明“如果……也……”“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把‘如果……也……’作为一组关联词语搭配是没有什么不妥的,算不得什么语病;传统的语法书把它划到规范的语法圈子之外,试图‘即使……也……’来代替它,是不够妥当的”.此种看法值得商榷.我认为:语言现象中貌似的“如果……也……”,其本身就不是“如果……”跟“也……”在发生关系.换言之,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如果……也……”.试从本文最后一个例句谈起——如果王书记来,我们开会;如果李书记来,我们也开会。在这个例句中,“如果”和“也”似乎并存于一个假设复句(全句第二个大分句)里,但这仅仅是  相似文献   

6.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电大教材《现代汉语》(中册)里指出:有两种形式的“是……的”格式。第一种是由“是”与语气助词“的”组成的,它们在句中主要起强调、肯定作用,去掉它们,不影响句子基本意思的表达;第二种是由“是”与结构助词“的”  相似文献   

7.
<正>李弗不老师在《大众化错用语举隅》(见《中学语文》上旬刊2014年第12期)一文中谈到"‘非……不可’断后用"现象,例如:"……那是是非之地,大家提醒说不能去,可他却非去。"(毕福剑,4月22日星光大道频道)"这死孩子,脾气就是倔,叫他不要来,她却非来……深圳有啥好?"(央视一台晚间新闻《留守儿童》,2014年6月1日)李老师指出:"‘非……不可’是用双重否定来表达肯定意的,现在,很多人喜欢把后面的‘不可’略去,只  相似文献   

8.
这道题讲的是怎样表达肯定和否定的意思.共有四句,每组三个句子.第一组的第一句用"……是……"表示肯定的意思,第二句用"……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这是常用的典型的表达形式;其他各组的第一、二句都分别与这两种句式相同,只是用来表示肯定和否定的词语不同罢了.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第三句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三句是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这两种形式学生平时见得不多.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这道题,一要多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句意;二要进行比较,让学生辨别各类句子的异同.教学时,可重点指导学习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第三句.1.学习第一组的第一、二句,掌握肯定与否定的典型表达形式.先指导朗读,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相似文献   

9.
“最……之一”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P14有句。促进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读到此,心中产生疑惑:这个句子对吗?查阅http://sg.cam.net,发现含有。“最……之一”格式的论文已经有18篇(截至2008年2月1日)。经过综合研究发现:对“最……之一”格式的看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反对”(3篇):一种是“赞成”(15篇)。本文正是在对“最……之一”格式的研究述评的基础上认为:“最……之一”格式的用法要看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0.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谈到“特别(尤其)”的用法时说。“特别是引进的小句,其中的谓语如果与前面小句的谓语相同,可以省去。”实际上,如果我们把“特别”小句中省略的相同谓语补出来,不仅仅产生句子表达不简洁的问题,在语义上反而还显得不自足,即不能说只是对原文的省略,而还存在着更深的语义蕴含。我们可通过例句来证实这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般情况下,语言表达要清晰明白,不产生歧义,应该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否则岂不让人费解?可是,汉语中就有一些“是非不分”的表达习惯,已经“约定俗成”,就是最严肃的语言学家也是否认不了它们的“合法性”的。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没有清楚的认识,那么对语病的判断会有一定的影响。让我们看一些例子。1“.非”与“非……不可”例句:①我非出这口气!②我非出这口气不可!在这里,“非”与“非……不可”都是加强肯定的语气。2“.好容易”与“好不容易”例句:①他好容易才冲出了重围。②他好不容易才冲出了重围。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在现代汉语的学习中,经常会对一些形式相似、意义相近的关联词组感到困惑。"既……又……"、"又……又……"格式就是其中的一组。传统的分析认为"既……又……"前后两项有轻重之别,而"又……又……"没有轻重之别。本文通过典型例句,结合上下文语义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这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对表达离析或者融合效果的选择;二是对语体和使用环境的选择。同时,本文简单描述了这组关联词在表述多于两项时的形式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诊察病句时,有时采用“类比法”。所谓“类比法”,就是按照原句的格式另仿造一些句子,排在一起进行比较以诊察病句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用来解1994年高考语文(3 2)试卷第8题——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1)非经过批准不能动用流动资金。(2)非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B.(1)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2)除非你去请,他是不会来的。C.(1)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2)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  相似文献   

14.
“是……的”格式的句子,是判断句还是动作(行为)句、形容句,这是需要认真辨析的。要弄清“是……的”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未尾那个“的”在什么情况下是结构助词,什么情况下是语气助词(也叫“语气词”)。如果是结构助词,则属于判断句;如果是语气助词,则是动作(行为)句或形容句。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例句分析探讨了英语肯定与否定形式的语义错位现象。英语中有很多句子,它们寓否定意义于肯定形式及肯定意义于否定形式。这些句子主要通过词汇手段、习惯用语、固定词组、结构和修辞等手段来表述,使句含蓄、委婉、幽默及加强语气。  相似文献   

16.
否则句内的“否则”类连词,表示否定假设条件,它既起关联作用,又兼作表示否定假设条件的分句。否则句的结构应以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语义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认作并列关系或连贯关系比较合适。这样的确认,可以从否则句的相对格式找到佐证。  相似文献   

17.
“非……不……”是一种在语言形式上表示双重否定而在语意上表示肯定的句式。这是由于两个否定词彼此呼应、相互抵消而产生的表达效果。“非……不……”列举的两件事,前一件事往往是后一件事的必要条件。如:①……此事非有较高程度之呆气者不办!(邹韬奋《呆气》)②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周先慎《简笔与繁笔》)就例①而论,有较高程度之呆气者是办此事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无法办理。例②告诉我们,“繁”是足以达其妙处的必要条件,即只有“繁”,才能达到妙处。条件部分也可用代词“此”替代。如:③应该坚决地镇压那些坚决的汉奸分子和…  相似文献   

18.
研究《镜花缘》中的语言结构,有助于掌握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一些语言特点。《镜花缘》文本中有大量的“一V”形式类型,这些类型有的可以构成动词性的“一V”结构。由这种“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有的语义是自足的,我们把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叫完全句;有的语义不是自足的,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只能作为一个小句存在,还需要后置句作为另一个小句在语义上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整个语义才完整,我们把这类“一V”小句叫不完全句。在“一V”结构构成的不完全句中,后置小句与“一V”小句至少存在五种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虚词,“连”字在使用中总是和“也”或“都”相配合,形成一种固定格式。这种固定格式,我们称之为“连……也……”结构。例如: (1)上级派来的工作队,别说征求我们的意见,连门也不敢登。(《人民日报》1979年1月11日第四版) (2)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曹禺选集》398页) (3)爸爸死的时候,我连知道都不知道。(《人民文学》1978年11期30页)  相似文献   

20.
读贵刊在1999年第8期上刊登的《这个例句不恰当》一文,看到文中把“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这个例句析为“是一个连动句”,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它应该是一个连动兼语混合句。试析如下:“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这个句子的谓语部分“牵着毛驴在路上走”中有两个动词——“牵”、“走”,它们都是主语“东郭先生”发出的不同行为动作(很明显,动词“走”同时也是毛驴发出的),都可以连着主语单说:东郭先生牵着毛驴,东郭先生在路上走。每个动词单独跟主语构成主谓关系,从这一方面来说,它是一个连动句。我们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