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提高研究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关键是培养提升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以2008-2011届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围绕职业规划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三个要素开展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提出破解研究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应彰显“研”的特色,探寻其改革核心要素与关键路径。基于循证研究框架,以H省“双一流”建设高校27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结合专家访谈结果,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逐层编码分析,确定“实践”要素的核心地位,并构建“三维四阶”研究生实践育人框架模型,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实践育人成果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实践向度的研究生培养知行融合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参照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指出学习力是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并从学习力构成要素“个人学习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团队学习力”四个维度剖析了民办高校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障碍。据此,从“员工学习力的提升、知识信息的吸纳与传播、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的营建”四个方面提出了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背景下,国家数字战略对创新型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提出了重要挑战:数字化计算机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未明确,课程体系与目标不符,复合型人才培养缺乏经验,政产教合作缺乏有效机制,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优化、实践能力和培养质量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本文定义了培养体系的内涵和关键要素,构建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政产教合作平台为核心的“四要素”创新型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体系,探讨了要素间相互关联与影响,为优化数字经济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数字矿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为例,具体介绍四要素方面内容为提升高层次数字化复合型计算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自2014年开启了基于核心课程的研究能力培养改革,逐步形成了“以课促研”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改革模式,即以提升研究生研究能力为基点,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管理方式、考核方式等路径,对传统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进,以让研究生培养切实回归“研究”本体,确保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以“主动实践”为核心的材料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以材料类研究生为对象,分析了“主动实践”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必要性及其关键要素。同时,围绕“主动实践”这一理念,从构建导师团队、优化课程体系、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三方面,提出材料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科技信息供求失衡是造成科技传播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施拉姆的受众选择信息概率公式的基础上,提出科技报道应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决定传播内容,实现传而通;以公众接受能力为前提,确定传播形式,实现通而解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双创”文化具有引领研究生培养导向、激发研究生成长活力、展现研究生双创效能的重要价值。南京理工大学从壮大“双创”文化基因,提高研究生“双创”意识;融入“双创”文化要素,提升研究生“双创”能力;营造“双创”文化环境,提升研究生“双创”志趣三个方面入手,将“双创”文化融入研究生培养中。南京理工大学的经验表明要想发挥“双创”文化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高校一要凸显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和核心地位;二要优化活动组织,搭建“双创”文化平台;三要形成合力,构建研究生“双创”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9.
美国研究生STEM教育核心能力框架为其高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对《21世纪研究生STEM教育》报告中美国硕士与博士研究生STEM教育的最新核心能力分析,形成2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和26项三级指标的最新核心能力标准框架。跨学科多元教育要素整合的内生路径和多元利益主体协作的外促路径,构成了美国研究生STEM教育核心能力培养路径。我国研究生教育亟需构建基于类型和专业的研究生核心能力框架;强化学科能力各要素的关系研究,完善专业能力的内容与考核机制;明确可转移能力的具体内容,制定多元的培养路径;立足协同多元利益主体,建立研究生核心能力联动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场域—惯习”理论与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都以丰富的社会关系为根基,以充分社会实践为动力,达成客观型塑与主观建构的统一。结合实证调研数据和信息,遵循“场域—惯习”的主客观统一规律,高校要推动学校外在“场域”营造与研究生主体内在“惯习”养成的相互促进,紧扣课堂场域、科研场域、交往场域、校园文化场域,优化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思想情感转化为研究生行为实践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高职校报要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走出困境,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时代受众的阅读特点,明确“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的受众对象,确立“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编辑方针;以职业工作信息为核心,组织校报内容;以信息传播效果为核心,寻求校报传播新途径;以信息沟通互动为核心,实现校报网络化.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论述了图书馆品牌形象与核心能力塑造要素是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在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存取技术日渐成熟的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的关键要素是有一支具有综合知识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继续教育是提升人的综合知识素质的重要形式,本文提出以继续教育为手段、通才教育为目的,开展馆员继续教育,增强图书馆馆员自身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明确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并理解教学应以项目或主题为载体,通过项目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解密玩具汉诺塔”为例,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22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以线上的方式召开。本届论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生教育”为主题,围绕“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质量评价与监测评估”“导师指导与研究生成长”“招考选拔与培养改革”和“服务需求与创新发展”五个专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经过研讨认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服务国家需求,完善评价体系,立足立德树人,创新培养模式,不断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战略传播因适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各领域而备受政界和学界关注。通过追溯战略传播内涵的发展历程,探究现代公共关系学奠基人爱德华·伯内斯倡导的三大核心理念对战略传播的学理贡献,即目标群体的心理分析、打造标志性符号和科学的游说,聚焦里根政府对苏联战略传播的特点,深度剖析影响战略传播发挥效用的核心要素。研究发现:战略传播以“告知”为底色,以施加“影响”,改变受众的行为、为己所用为终极目标;战略与战术之间的协调一致,价值观与标志性符号的紧密结合,以及基于专业知识的劝说是确保战略传播成功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6.
从研究生育才环境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尝试定义了研究生育才环境,并初步分析环境客体的五个要素为师资队伍、学科群、信息资源、经费和氛围;环境主体(研究生) 的三个要素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问题,以及研究生教学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语言基础与专业阅读1983年原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外国语学习和考试的规定”中指出:“通过读、写、听、说四会训练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以阅读为主,正确理解、熟练运用外国语的实际能力”。根据我国当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阅读能力看作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毫无疑义的。培养以阅读为主的外语能力的终极目标是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获取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显然是通过阅读。我们认为在普通外语和科技外语之间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目标。在以工科为主的多科陛大学,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树立“教学辅助实验”的思想,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搭建“1+X”实践教学平台和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重庆科技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贴国家能源战略、石油与天然气以及安全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为主线,以综合改革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2461”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并结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些困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硕士研究生“学研创”培养模式,指出该培养模式的本质是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开展教、学和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论述了“学研创”培养模式的价值,以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为基础,对“学研创”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