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贽(1527——1602)是我国明代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以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战斗精神,受到后来人们的重视。李贽还有不少关于军事方面的著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李贽的有关军事的著作,散见于《藏书》的有关评论和《焚书》的有关论文、书信中,更集中表现在《孙子参同》这一专著中。研究《孙子参同》,探讨李贽的军事思想,有助于对李贽的全面认识。这里,我依据明朝陈氏继志斋刊本《李卓吾遗书》十二种中的《孙子参同》,对李贽的军事思想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囚禁在北京皇城监狱中的李贽,在吩咐侍者为他理发后,悄悄取剃刀割破了喉咙.侍者见他流血倒地,惨不忍睹,忍不住问他:"痛否?"李贽以手蘸血在地上写道:"不痛."侍者问他缘何自杀,李贽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直到次日子夜时分,李贽,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纯粹的思想犯,才血尽气绝,走完了自己坎坷而苦难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明代思想家李贽经历了近乎传奇的一生。李贽的生平铸就了他的人格。李贽《说书》两卷是其八股文的代表作,它们在八股文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八股文的文献中属于珍贵的文献。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李贽的八股文合乎儒家传统但不迷信圣人之言;始终坚持对于真理的追求构成了李贽八股文的思想基础;李贽将八股文与文学作品同等看待,主张八股文必须有澎湃的激情;保持纯洁的心灵是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勃勃生机的人格保证。  相似文献   

4.
(一) 李贽(公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年)号卓吾,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他出身于商人家庭,中年当过二十多年小官,奔走南北,“假斗升之禄以为养”,做官时,敢坚持正义,到处与上司抵触对立,屡遭困厄。李贽五十四岁辞官后,在湖北黄安麻城讲学。他长期“颠沛流离”,生活比较穷苦,自述:“受尽磨折,一生坎坷”。这种经历使他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较深刻的体验,因而他的思想比较接近下层群众。明末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斗争剧烈。各地农  相似文献   

5.
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于万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至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曾到山西一游。在这次为期一年的客游中,李贽写下了《明灯道古录》、《孙子参同》两部重要著作,特别是《明灯道古录》,鲜明表现了李贽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战斗精神,表现了  相似文献   

6.
李贽是明代后期名震朝野的异端思想家、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都是老年时期寓居并讲学鄂东期间完成的;他的思想特别是独特的教育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充分展示出来的。本文对李贽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爱国学者。他的一生,是追求学术、坚持反清的一生。自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因豪奴欺主,怒杀叛奴之后,弃家北游,足迹遍及鲁、京、晋、陕、豫等省。在康熙二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的六年中,他四次入陕,前后居住时间达三年之久。陕北的榆林、延安有他的足迹,关中的华阴,临潼、周至、西安、乾县、富平、大荔、铜川有他留下的文章诗篇。在关中,他结交了象王山史、李因笃、李二曲等著名爱国学者和反清志士。他们或一同吟诗喝酒,或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或北  相似文献   

8.
李贽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启蒙家,他提出的许多命题,既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具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性,因此,对他的著作的整理与注释,是“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组成部分。由首都师范大学“李贽研究中心”主任张建业教授主编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李贽全集注》,  相似文献   

9.
略谈李贽的反封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批判假道学、提倡个性解放、揭露封建王朝的腐败,其矛头都是对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是封建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不论是李贽曾经说过自己是“儒”,还是别人说过李贽尊奉“圣教”,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贽的思想体系和特征是否有反封建的内容。在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过渡之时新旧思想往往在一个人物身上同时表现出来。李贽思想资料中反封建思想是客观存在的,这并不等于说李贽思想中没有儒家思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李贽一直被认为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是反对儒家、孔子的。本文针对传统观念对李贽看法所存在的局限和盲点,通过对李贽著作的深入研读和他生活经历的了解,收集可靠的言论证据、重新分析李贽的信仰,认清李贽对道学进行激烈批判的实质以证实李贽并非真正反对孔子,他反对的是借孔子之名谋取自身利益的假道学,实质上是为给孔子正名,还孔子一个平民凡人的面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 ,明代后期的李贽是一位奇人。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 ,李贽被捧为“法家”,受到赞扬。改革开放以来 ,对李贽的研究似乎沉寂了一段时间 ,在一般人印象中 ,有一种李贽思想讨论得很多了 ,难于再深入下去的感觉。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99年 6月出版的广西师范大学任冠文博士的著作《李贽史学思想研究》一书 ,却是一部值得所有李贽思想爱好者一读的具有学术深度和创见的思想史著作。《李贽史学思想研究》全书 2 6万字 ,是任冠文博士在 1 994~ 1 997年于天津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 ,潜心研究李贽思想而完成的博士学位论…  相似文献   

12.
李贽(公元1527—1602),号卓吾。李贽祖上原籍河南汝宁府固始县,元末迁居泉州。泉州是一个宗教众多的地区,影响到李贽先祖的思想信仰也比较复杂。其始祖林闾和泉州的伊斯兰教徒关系很好,始祖母却给号称闽南佛国的开元寺塑造了一尊佛像。二世祖林孥“受戒于清净寺教门”。而他的胞弟林端却“敦诗习礼,绰有儒风,养心静素,乐意弦歌”。  相似文献   

13.
夸美纽斯(T·A·Comenius,1592—1670)是捷克的著名教育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他一生有250篇著作,其名著《大教学论》(1632)是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1633)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著作都是为了让旧的学校的崩溃与新的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因此,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伟大的教育改革家。我国学术界对他的学校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论的思想研究颇多,但是对他的学前教育思想研究极少。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奄、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福建龙溪,宋代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和心理学思想家。朱熹十九登进士第,六十七岁落职罢祠。他一生主要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吏九年、其余四十余年都以祠禄从事讲学和著作。他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学识渊博,著作浩翰,其中包含着丰富而又稍具系统的心理学思想。虽然他的心理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对于许多具体心理问题的论述却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朱熹著作多达数十种,他的《文集》、《语类》、《四书集注》等是研究其心理学思想的最重要的直接材料。  相似文献   

15.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不仅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文艺美学理论最为重要的奠基者。孔子的文艺美学观是他的整个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观点主要渗透在《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中。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也是他的整个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观点集中表现在美学专著《诗学》、《修辞学》中,此外他的《伦理学》、《政治学》等著作中也时有文艺美学思想闪现。孔子文艺美学观与亚里士多德文艺美学观的相似点,主要表现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批评的标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李贽的思想中存在着极浓的魏晋情结。他的多种著作对魏晋人物故事多加记载品评,魏晋名士饮酒放诞,风流自赏、任性畅情、狂傲不羁的种种行为,深得李贽赞赏,并引为同调。晚明“狂士”李贽与魏晋狂人的心灵默契,千古为友,实乃基于他们共同的反叛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自由的社会人生理想;这也是李贽魏晋情结的内涵及其意义之所在。当然,相比魏晋名士,李贽的社会人生追求更加高远明确,对专制社会的抗争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更加自觉和勇敢,因此他伟大。  相似文献   

17.
李贽(一五二七——一六○二),号卓吾,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他是明末法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在十六世纪高举尊法反儒旗帜的一个进步思想家。他出身于航海商人的家庭,从卅岁开始,做了二十多年小官。因为他不满明朝政治的反动腐朽,敢于反潮  相似文献   

18.
赵思思 《教师》2014,(33):127-128
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传统的封建思想与启蒙的平等思想始终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文章对李贽著作中的社会思想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贽(zhì志)(公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年),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家。李贽的祖先从事过航海经商事业。他自己二十六岁考中举人,三十岁起当过二十多年的小官。五十四岁时,由于尊法反儒思想与当时黑暗的官场长期格格不入,看不惯许多以儒家  相似文献   

20.
李贽(1527-1602) ,明代著名思想家。原名载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做过南京国子监博士和云南姚安知府。五十四岁辞官,专心著书讲学。因无情揭露与批判封建传统教条和理学,七十六岁时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入狱自杀致死。李贽著述甚多,其心理学思想主要散见于《焚书》、《李氏文集》、《初潭集》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