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了课程思政育人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的突破口和有力抓手。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培育和建设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方面,通过设立研究生课程思政试点项目从而探索出了三种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包括嵌入式、支撑式和补充式,说明了三种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教学设计与实现,阐述了研究生课程思政试点项目的课程思政育人特点和成效。  相似文献   

2.
古德莱德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式的课程经历了多次转换,各层次之间产生了差异。从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其原因在于:担当正式课程“把关人”角色的教师对课程的过滤与加工、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体中的干扰、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和加工。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在高职教学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四种关系。提出了在高职教学计划中应确立核心课程 ,开设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和双语课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学校既要规范化地实施好国家课程,也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形成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特色,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我区在2010年成立了课程资源建设中心,按照《杨浦区创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三年规划(2009~2012)》的要求,依托高校,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和推广了一系列区域共享校本课程,形成了区校联动共建共享的机制,调动了区内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依托高校和其他社会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丰富学生课程经历提供了保障。课程开发的系列成果为新一轮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课程结构的改革是本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英语新课程采取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了课程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双重特征,这将会给课程实施带来新的变化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杨新宇  侯新杰 《培训与研究》2009,26(2):104-107,111
文章简要地回顾了我国课程评价改革和物理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状况,对国外课程评价改革和科学课程评价改革的概况作了介绍。将国外课程评价改革和科学课程评价改革的状况与我国原有的课程评价和物理课程评价状况作了比较。指出我国课程评价改革和物理新课程评价改革刻不容缓,一线物理教师应该积极支持,加强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地回顾了我国课程评价改革和物理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状况,对国外课程评价改革和科学课程评价改革的概况作了介绍。将国外课程评价改革和科学课程评价改革的状况与我国原有的课程评价和物理课程评价状况作了比较。指出我国课程评价改革和物理新课程评价改革刻不容缓,一线物理教师应该积极支持,加强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曹军 《化学教与学》2010,(9):69-70,68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的思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限.给予了学校开发并使用适合本校课程的权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英国自1989年实施国家课程以来对国家课程不断进行调整与修订。2013年11月,英国教育部发布了新的国家课程框架,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订。文章分析了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背景,阐述并讨论了中学新国家课程的目标、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的调整,总结了新国家课程的特点。英国中学新国家课程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方课程是地方根据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开发的适应本地区学生发展并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难以涵盖的内容,克服了国家课程脱离地区实际的缺陷,解决了校本课程内容上相对单一、过于狭窄的不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因而,地方课程显现了不同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鲜明特色。探讨和把握地方课程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地方课程基本特点概述关于地方课程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已有一些研究。一般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取材角度、课程实施等方  相似文献   

11.
学科课程的合理性理解与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科课程是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既是课程理论和实践诸多问题的生发点,也是课程改革的立足点。但在当前课程实践中,一些教育工作者逐渐对学科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忽略甚至放弃了对学科课程的深化研究。追寻学科课程发展的历史,澄清关于学科课程的相关争议,理解知识与经验的关系,剖析学科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揭示了学科课程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为学科课程的存在给予了一定的理论阐明。  相似文献   

12.
古德莱德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式的课程经历了多次转换,各层次之间产生了差异。从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其原因在于:担当正式课程“把关人”角色的教师对课程的过滤与加工、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体中的干扰、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和加工。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理论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体育课程同样包括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性课程,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隐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文章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和实施原则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与具有普适性和偏重理论的课程原理相比,课程话语更加着重课程的实践性。课程话语体现了课程的语言性本质,其作为一种课程教学的普遍性交流媒介,承载了课程教学者最直接的课程思想和方法,而不同的课程话语也将起到不同的课程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教师参与课程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群体参与课程运作的权利,课程决策作为课程系统运作的首要环节,为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方向导引。要使课程决策符合课程实践,需要教师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应寻求合理的途径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林砺儒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课程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课程制定和教材编写,课程改革。就这两方面,林先生明确了制定课程和编写教材的工作性质,探究了如何进行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写,以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原因,提出了如何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探讨林砺儒先生的课程思想将对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浙江理工大学坚持将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举,以凸显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为导向,以网络平台二次开发为依托,以学习活动为主线,开发"活"的网络课程,构建了交互性好、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卓有成效地提高了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教学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试论校本课程与网络课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课程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网络课程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制高点。校本课程具有个性、动态性和资源优化性的特点;网络课程具有个性化、动态性和资源丰富性的特点。校本课程与网络课程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关系。两者的有机结合使网络课程的意义超出了远程教育的视阈,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获得了技术层面的支持,这对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和现代课程改革的步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苏旭勇 《山东教育》2011,(Z5):33-34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正式启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定了以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为基本框架的课程结构和选修制、学分制为课程实施形式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新的课程结构凸显了选修课程和模块教学在整个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也使"选课  相似文献   

20.
贾勇  尹一萍 《考试周刊》2011,(53):29-31
受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英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向来注重学术课程,相对轻视职业课程,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属于典型的分轨模式。政府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弊端,采取了很多措施,仍未能消除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对立状态。英国课程专家麦克.扬在《未来的课程》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英国分轨模式的不足,并从课程原则、课程策略、课程目标、资格制度四个方面论述了整合中学阶段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