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汉族接受、同化周边及外来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形式进行的,这种民族融合形式直接推动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繁荣共生的族群构成格局和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但是,我们同样应当对那些在不同背景下、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非主流形式的民族融合方式予以关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在西南边陲普洱市景东县衍化出的一种与传统民族融合形式迥异而又相反相成的新的民族融合类型,即汉族彝化。并围绕导致"汉族彝化"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客观原因等作分析论证,提出了自我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从我国民族融合的历史情况看,其中固然存在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它不仅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动力,而且是民族共同体内部产生凝聚力的纽带。本文对先秦、魏晋南北朝、宋元及明清四次民族融合高潮作历史考察:论证了经济因素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4.
陈炜  陈能幸 《历史教学问题》2010,(1):105-110,38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吸收,互相依存、融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贯穿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脉,昭示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融合对于华夏文明的承启和发展显示出其突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这是广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处的结果。由于居住在广西境内的人口多属壮族和汉族,因此广西民族关系主要表现在壮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上。从历史上看,壮族和汉族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两民族之间的差别日益缩小,壮族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逐渐地与邻近的汉族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壮族人民除了仍保留自己的语言外,无论是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在风俗习惯上,都和汉族相差无几。这表明,在我国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壮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来说,其步伐是比较快的。为…  相似文献   

6.
浅谈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吸收,互相依存、融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贯穿在古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脉,昭示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9.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是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广义讲,西起甘肃、青海两省边境,东止河南省中部,包括西倾山、岷山、迭山、终南山、华山、崤山、嵩山、伏中山等一系列山脉.狭义的秦岭仅指陕西境内的一段.秦岭是渭河、淮河和汉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关于地理分界线的知识,是很抽象的理性知识,应该讲一些秦岭——淮河南北的不同地理景观,使学生对“界线”留下深刻印象.讲述秦岭——淮河南北不同的自然条件时,要  相似文献   

10.
地理环境是民族融合的自然基础,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滦河流域,以其独特的锁钥地位和经济兼容性,成为古代历史上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缩影;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以神话认同为标志而形成的一体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内聚力的思想基础;经济依存是民族融合的根本动力,由于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互补关系,使长城成为中原与草原民族牢不可破的历史装订线;政治统一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从元上都到清代的避暑山庄,标志着中国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体系的空前统一及其巩固。避暑山庄不但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与巩固的历史见证,而且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及其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11.
关于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 ,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存在论与不存在论。二者中存在论是值得肯定的 ,但以往的存在论又过于绝对化。阶级社会里的民族融合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 ,实际上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 ,民族融合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它以特殊的形式———民族同化体现出来。民族同化是民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 ,蕴含着民族融合的逻辑旨归 ;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逻辑结果 ,两者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翻开中国地图你会发现,我国的省界线有不少地方是以自然地理区域为界。如河北和山西两省是以太行山为界,福建和江西两省是以武夷山为界,甘肃和青海两省是以祁连山为界,而广东、广西和江西,湖南也正好是以南岭这条天然的自然地域为界。因而,在讲到“秦岭——淮河线”时,很多学生都会认为秦岭同样是我国重要的省界线,这其实是错误的。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100 ̄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 ̄2500米。秦岭的南北自然条件迥然不同。在水系上,秦岭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线,北侧是肥沃的关中平原,南侧是狭窄的汉水谷地。…  相似文献   

13.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面,笔者通过表格的形式谈一下其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突出各少数民族为祖国的统一、繁荣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贯穿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原则。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充分反映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的内容,以揭示各民族间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缔造和发展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史主流。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着力表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始终贯穿民族融合的历史主动脉,客观地展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以昭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教材,对中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存在论与不存在论.二者中存在论是值得肯定的,但以往的存在论又过于绝对化了.在阶级社会里的民族融合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实际上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民族融合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以特殊的形式--民族同化体现出来.民族同化是民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蕴含着民族融合的逻辑旨归;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逻辑结果,两者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讲到民族关系时,民族融合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民族大融合,以及民族融合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式又如何?今天,正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陕西的秦岭和渭河最为重要和独特。先说秦岭。中国许多山虽然有名,但大多数山假如从不存在,对中国也没什么,可是假如没有秦岭,中国将不成其为中国。地理学家认为秦岭和淮河把中国分成南方与北方,但站在淮河边上,你很难看出两岸景观有南北之分,因为淮河作为分界线是中国南北过渡带之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大融合的重新组合过程,南下中原汉地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则是这个过程中历史意义最为深远伟大的一环.这次融合继承并总结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成果,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推向了高潮.中国南北的再统一格局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空前盛世,皆因这次鲜汉民族融合所带来的充满朝气的力量勃兴而透露最早的曙光.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南迁洛阳的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为主旋律,汉化是融合的基本特征;第二阶段的融合是随着北魏末年的六镇起兵而开始的,即六镇鲜卑与汉族的融合,经过胡化和汉化的反复扭缠达到统一是融合的基本特征.本文所论仅限于拓跋鲜卑与汉族融合的第一  相似文献   

20.
专题指导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还包括中国古代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等基本知识。 传说约4000年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构成了以后华夏族(汉族前身)的主干成分。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中国古代史的复习,要充分注意有关民族史的内容,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分布范围、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它们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复习时可采用空间方位与性质归类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东北、北、西北、西南、东南几个方位掌握边疆的民族分布和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和管辖。然后,再按性质归类掌握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和战关系。 论从史出。没有牢固的史实,就无法阐述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