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犍陀罗莲花型大构图雕塑,阿弥陀佛信仰的源流可以追溯至犍陀罗时期,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的祖型可能是犍陀罗的莲池型与笈多王朝的“舍卫城神变”图像在中亚融合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我打算通过巴米羊、克孜尔、敦煌的涅槃图象研究,找出它们与犍陀罗、印度的涅槃图象的差异,搞清中亚涅槃图象的特征,并对这种图象的中亚历史背景进行考察.表现释迦入灭的涅槃图象,最初出现于犍陀罗,后来经过中亚波及到中国、日本,并有很大的发展.印度早期美术"不表现佛陀"的时代(公元一世纪以前),已经相当丰富地表现了佛传的场面,但是,表现涅槃的场面除南印度的阿玛拉瓦提的一例浮雕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分析了若羌米兰、于田胡杨墩佛寺遗址壁画中的花纲人物图像,以及犍陀罗浮雕同类图像的继承和发展情况,认为米兰图像大体沿袭了犍陀罗担花纲因素,胡杨墩图像已从担花纲模式解放出来,并界定了二者年代;进而指出,米兰花纲人物具有右绕供养佛塔的设计意图,其翘脚担花纲者造型反映了古印度特有的供养形式,胡杨墩花纲人物依然属于佛寺供养内容,并非当前学界所谓古印度神话故事之表现。其人物形态灵活多变,在柔韧的线描轮廓中加入凹凸有致的晕染色彩,朝气无限的生命力跃然而出,展现出独特的于阗古国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统的契合,也是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例证。  相似文献   

5.
学术信息     
田边胜美《犍陀罗佛教浮雕中最早的波罗蜜多造像———对酒神节形象的新诠释》(发表于Silk Road Art and Archaeology,2003.9)  犍陀罗出土一种风格独特的装饰盘中所刻画的主题内容跟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和海生物密切相关,笔者曾认为这些浮雕像象征着死者灵魂到另一个世界,意思等同于佛教中的涅槃、极乐世界或佛国世界。本文通过对其与犍陀罗佛教浮雕中酒神节造像的比较研究,认为酒神节造像体现了佛教的来世论思想,这些酒神节形象就是极乐世界的比喻象征。之所以出现刻画酒神节形象的画面,是因为这种娱乐形式在贵霜时代的犍陀罗富人中非常…  相似文献   

6.
以公元1-4世纪的犍陀罗雕刻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图文互证,剖析这个时期犍陀罗民间文学的构成要素。认为犍陀罗民间文学的核心是印度民间文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杂糅了波斯民间文学、希腊罗马民间文学等外来民间文学要素。犍陀罗民间文学的多样性源于犍陀罗地区的多元文化语境。犍陀罗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历史上东西各种文明形态交替频仍,宗教信仰驳杂,各种宗教都利用自己的或他人的民间文学进行传教,于是造成犍陀罗民间文学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犍陀罗弥勒菩萨像的几个问题上原和著蔡伟堂译前言我不是陀罗艺术专家。但是,试想就陀罗佛教艺术中,特别是图像学研究中的弥勒菩萨像问题,不揣冒昧,在此提出新的问题。在探讨我国佛教初传时代与释迦如来像同时盛行的弥勒菩萨像的源流,并追溯朝鲜、中国、西域这条佛教...  相似文献   

8.
敦煌莫高窟的《涅槃经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涅槃图像是佛教艺术中的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题材,公元二世纪左右便在印发犍陀罗艺术中出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涅槃图像分布在东西两端。东在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中,西在新疆克孜尔石窟。连云港涅槃图像的画面长460厘米,西高230厘米,东高140厘米,共刻五十七个图像。释迦牟尼像居中,是利用一块肉红色山石的自然形状作成的高浮雕半身侧卧像,像面圆长,头有高肉髻,着圆领衣,身下有榻、毡罽类物,仰面而卧。其余图像是阴线刻和浅浮雕,分层逐段刻在释迦卧像周围的青灰色岩壁上,面向释迦卧像,神情悲慽哀痛中。一些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涅槃图像,时代约在东汉晚期。如果此说可以成立,那么我国涅槃图像的最早年代就与犍陀罗艺术中的涅槃  相似文献   

9.
印度在笈多朝时期 ,佛教艺术开始追求超越佛陀自身永恒的图像 ,称作“宇宙主的释迦像” ,是由初说法、舍卫城神变 (千佛化现 )、大光明神变发展而来的 ,传人中亚和中国 (敦煌 )再经发展 ,敦煌第 42 8窟一般称作卢舍那的佛像 ,应为这种宇宙主的释迦像。  相似文献   

10.
北巴克特里亚地区位于古代印度-犍陀罗与西域两地之间,是丝绸之路上佛教向北、向东传播的重要中转地,其早期佛教的发展对西域佛教的历史文化面貌产生了直接影响。本文从佛寺建筑的角度出发,对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佛寺的布局进行梳理和类型学分析,将其归纳为“印度式”“犍陀罗式”“巴克特里亚式”三种典型布局类型。进一步考察西域地区早期佛寺中的文化元素的来源,可以发现西域地区古代佛塔形制及佛寺整体的配置均与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佛寺布局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