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语言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武器,是信息系统的载体。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时刻离不开语言。 方言志在地方志中是体现地方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志帮助了解本地方言的面貌、特征、渊源、演变。 郴州方言志分郴州地区汉语概况、郴州地区汉语语音、郴州地区汉语词汇、郴州地区汉语语法。  相似文献   

2.
词汇的来源会关涉到民风民俗、地域特征、人口结构等方方面面,对其来源加以探讨可以了解其背后蕴藏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该文通过考查吉林省地方志中方言记录的情况,具体分析和考证了部分方言词语,试图找出吉林方言词汇的不同来源。  相似文献   

3.
"转型语言"是指由藏语言"转型"到汉语言的一种特殊汉语方言,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母语和当地汉语方言的共同影响,了解其现状并进而提出解决途径对这类汉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基础上,从语言事实出发,运用描写等语言研究方法,重点考察了蒙城方言中"来"作为语气词和方位词的用法,认为蒙城方言语气词"来"分布领域比较广,可以用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由方位词"来"构成的词,可以表示处所地点或时间。通过分析蒙城方言中"来"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对了解方言语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地方志是方言研究可资利用且尚待挖掘的重要文献资源。作为调查和研究汉语方言的材料,地方志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利于研究方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利于研究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有利于探讨方言形成、演变、方言接触等问题。由于方言条目在地方志的编纂中历来不受重视,而编修者的语言学素养又参差不齐,因此研究者在利用地方志中所录方言材料时,一定要注意甄别优劣,辨识正误,决定取舍。  相似文献   

6.
广州"撑粤语"事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讨论普通话推广过程中的语言协调问题,重点以2010年5至8月广州地区发生的"撑粤语"事件作为分析的个案.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件的简单回顾.事件本身起因可谓是一个"伪命题",但其引发的是一个"真事件".第二部分归纳分析本次事件中所涉及的九个问题,涉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文化与方言的关系、城市与方言的关系、媒体与方言的关系、学校教育与方言的关系、城市新移民与方言的关系、城市新生代与方言的关系、毗邻地区与方言的关系、海外侨民与方言的关系.第三部分是相关思考,认为应高度重视所谓"非关键"的问题,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中的语言协调问题,应该从语言生活、学界学理、社会公众文化、政治等不同层面来看待这次"撑粤语"事件并进行妥善应对,最后提出我们应该在语言政策上有所调整,在语言教育上有所引导,在语言普及上有所坚持,在语言服务上有所完善.  相似文献   

7.
专门辑录甘肃方言的文献最早见于清代,计有专书一种,地方志十种。现对专书《秦音》的体例、词条及涉猎的著述作了统计分析,对地方志中的方言文献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类方言文献的文献学价值与语言学价值给予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文学方言可以展现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生动地记录文学人物所在的时代语言,真实地反映文学作品所在时代的语言风貌。但到目前为止,对文学方言翻译的研究颇少。因此,笔者尝试从文学方言的语言功能角度出发,探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二语习得中的个人方言反映交际活动中个人的言语风格。英语中的"方言"(dialect)指不同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特征,是"不同使用者的一种语言变体。在同一语言社区,不同的人群操不同的方言"。有人以英汉两种语言区别"方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随着我国各级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深入开展,涌现出了一批质量很高的方言专志。张成材、朱世奎两位同志的《西宁方言志》就是其中之一。这部书的出版,是语言学界、方志学界的一大喜事。她有助于语言研究工作者尤其是方言研究工作者对语言现状和历史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西宁方言区的人民学习普通话,提高人民群众语文水平都具有现实意义;同时,通过西宁方言实际的忠实纪录,还生动具体地反映了这个地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利用现有的方言调查报告,描述现代汉语方言"产"字读所简切、楚简切的地理分布;二是根据韵书、字书、地方志等的记载,借助"语言演变时间线"的概念和方式,勾勒出"产"字声母从擦音变为塞擦音的演变轨迹以及时间序列;三是指出审母在汉语方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两条发展路向:主要的路向是古今都读擦音声母,次要的演变路向就是读塞擦音声母。"产"字由所简切演变到楚简切,遵循的就是审母字读音的第二规则。据此,不宜把"产"字声母的演变,简单看作是古代审母读音规律的例外字。  相似文献   

12.
昭通苗族所操语言主要是滇东北与川黔滇两个次方言。由于长期与汉、彝民族杂居,昭通苗语中夹杂着大量汉语和部分彝语借词。三大方言苗族都传说古时曾有文字,但均失传了。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到昭通传教,在石门坎研制了一种俗称"老苗文"的文字。1956年国家为三大方言区苗族创制文字时,对"老苗文"进行了改革,称滇东北苗文。改革开放后,一种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老挝拉丁字母苗文,传入川黔滇次方言苗语区。目前,昭通两个次方言的苗族面临着多种苗文的竞争与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歌谣是一种方言的文学,陕西近代歌谣中保存了不少近代陕西话的语音资料,是研究陕西方言很好的素材。本文以《陕西近代歌谣辑注》为底本,兼及民国时期《歌谣周刊》的部分陕西歌谣,分为"合音与分音"、"声、韵母的音变"两部分展开讨论,揭示近代陕西歌谣所反映的方言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临夏方言属于汉语西北方言中的一种特殊次方言,兼有兰银官话及中原官话的特点,还含有阿尔泰语成分。本文对临夏方言的"体"范畴(起始体、将然体、先行体、持续体、已然体、经历体、反复体、伴随体、短时体与尝试体)进行了探讨,并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对部分现象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5.
该文主要分析了清代地方志中记载的祁阳方言方音的直音字、反切字,并将其与官话、祁阳方言今读、北京话进行比较,以此来探讨140多年前祁阳方言部分音类的音值及其14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入声的消变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语音变化现象。研究汉语古入声在现代汉语不同方言中的变化,无论是对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还是对研究汉语方言的现状都具有重要意义。方言的地域性差异,常常是语言发展历史的投影,尤其是过渡地区的方言,许多语言现象或是产生或是消失,我们可以从这些方言共时分布的对比中看到语言发展和变化的脉络。江苏东北部的连云港市及其所辖赣榆、东海、海州、灌云等县(区),是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三种方言的交界地区,也是古入声从保留到消失的过渡地带。在这个地区,入声的变化类型、方式和走向复杂多样。从调类变化的角度,该地区可分为"北部方言"、"南部方言"、"边界方言"三种类型,此外还有两种情况需要单独讨论。从调值变化的角度,该地区可分为A/B/C/D四种类型。其中B类C类地区(包括D类)的短调和长调以及C类地区阴平、上声和入声的区别等问题需要着重讨论,并辅以语音实验的结果,说明调值现状的复杂性。此外,该地区入声韵类的归并和入声字的舒化及又读也值得重视和讨论。入声调类、调值、韵母三种变化相互关联,构成该地区入声变化的多样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诸多方言中,东北方言以其独特的语音、丰富的词汇成为方言大家族中较有地位的成员之一,其大部分词汇的字形和含义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但二者的部分差异又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以吉林方言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吉林省十个地区的地方志,通过分析其方言情况,整理了850余条方言词,从中找出了吉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构词方面的不同以及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语言库藏类型学是语言类型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语言类型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以此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文水方言中的小称范畴,通过文水方言中"重叠"和"圪"字头两种典型的小称手段,考察该语言库藏在文水方言中的表义功能及其范畴的扩张,从语法手段和语义功能两方面来分析小称范畴在文水方言中的显赫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工作的开展,能够唤醒方言保护意识并能养成保护方言之自觉。我们以临沂方言为窗口观察方言的变化,仅就部分语音变化而言,如中古入声的今调类、中古知庄章的今声母、尖团音、果摄一等见系开合口的今韵母等方面皆发生了较大乃至系统性变化。从变化的内容、幅度和程度而言,方言变化呈现出新老异读现象严重、方言变化分布不平衡两大特点。方言变化分布的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地理区域、社会领域两大因素的不平衡。方言资源亟待保护,具体工作有二:方言资源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语言资源的完备运行是语言服务的基础,而语言资源的保护能够更好地保障语言资源的完备运行及在运行中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依据内容与深广度,方言服务包括宏观和具体两种。宏观服务主要指地方政府有保证公民有学习和使用母语方言的权利,并享有获得母语方言服务的权利;具体任务包括方言数据库和文化资源库的建设。方言资源保护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二是方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三是方言与地方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平衡好这三种关系,我们才可以让方言放缓一下变化的脚步,按照正常的步伐行进,使语言和文化奏出更为和谐的旋律。唯有如此,方言资源则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20.
赵兵 《现代语文》2009,(9):95-97
在语言使用中, "否定"是对现实或意愿的否定性表达,是习见的一种语法意义,存在于各种语言与方言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中,所使用的否定词及否定表达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安徽无为蜀山片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方式既有普通话的共性,同时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就此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