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了小学第一阶段(一至二年级)的汉字学习目标:“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通过“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通过识字帮助阅读,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现行《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提高了认识汉字的量,降低了“会写”汉字的量。从目标的制定到教材内容的编排都体现了让学生“多认少写”,“早认字、早阅读”这一思想。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教师要通过识字教学,使…  相似文献   

2.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阅读写作的基础,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从阅读和写作。《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其中800~1000个会写,识字量占整个小学阶段的49%左右。由此可见,小学一二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识字与写字”作为小学一二年级阶段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所倡导的是“多认少写。提早阅读”的识字教学理念,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始终是一个重点和难点。打开语文课本,我们町以看到一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生字表(一)有400个汉字,再认真观察一下,会发现字特别难记,  相似文献   

4.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语文课程标准》因此将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占小学阶段识字量的60%,以这样的识字量来满足儿童阅读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实际教学操作上,就是把“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效的重要突破口。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及早阅读无论对学好各门课程,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并且能够正确地理解字意,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学习及习作。所以,不管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指出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最少要达到3000字,会写2500字。而第一学段(1—2年级)就要达到1600—1800字,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50%。  相似文献   

7.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语文课程标准》因此将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占小学阶段识字量的60%,以这样的识字量来满足儿童阅读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为3000字,其中要会写2500个汉字。而低年级要求学生认识1600~1800个汉字,其中会写800~1000个汉字。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多识字、少写字,而且把识字集中在低年级教学。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的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年级)对识字量的要求是1600—1800个,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3500个)的50%还要多。大量的识字任务是低年级孩子语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结合低年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为了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教育史上,识字向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对识字教学的重要定位,也是对十几年来识字教学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我认为新课标中的识字教学精神可以概括为这样十二个字:多认少写,把握规律,开放识字。一、多认少写尽早大量阅读是发展语言的最重要、有效的途径,而识字是阅读的基础。照原大纲的规定,1、2年级识字量只有1100多个,这样少的识字数量既不能满足儿童阅读、写作的欲望,也不能适应语文教学进度的要求。另据研究发现,儿童识字能力的强弱存在年龄差异,一…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其识字量达到了整个小学阶段的83%。”面对如此艰巨的识字任务,中低段的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在生字的认、读、写上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相似文献   

12.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旨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吴雨亭 《考试周刊》2014,(53):51-5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为3000字,其中要会写2500个汉字。低年级要求学生认识1600~1800个汉字,其中会写800~1000个汉字。多识字、少写字,把识字集中在低年级教学。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汉字学习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生要更好地开展阅读、写作学习,其前提就必须要打好识字基础。但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教师并未对识字教学予以足够重视,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难以有效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造成识字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提出几点提升识字教学效率的措施,以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石,已有的识字教学方法、经验都期望能解决识字与阅读的矛盾。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化了识字教学要求,提倡“多认少写”策略,目的在于提高识字效率,使学生尽可能早地进入阅读阶段。课改以来,有关识字和写字教学体系的确立、识字量的确定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论证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多认少写”的含义1.“多认少写”策略的提出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简化识字的教学要求为“认识”和“会写”两种。“认识”汉字,要求能读准…  相似文献   

16.
李伟忠 《辽宁教育》2013,(12):62-63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识字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起点,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现实中,教师和家长存在着对一年级学生识字的“贪多”和写字的“求早”倾向,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有的还产生了适得其反的结果。一年级识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农村小学在实现新课程标准精神的道路上存在很多困难,其中感觉最明显的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以小学语文为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求至少认识500个汉字。农村广大地区经济欠发达,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资源相对缺乏,要在第一学段“使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使语文教学尽快度过识字阶段”,仅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我们从农村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因地制宜,采取“两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推出后,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进行着变革。《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安排上做了较大调整,“低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会写1200个左右,”识字量占六年识字总量的60%。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还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那样,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练,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其产生厌学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识字量的多少、识字速度的快慢、识字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为了使学龄儿童尽早地进入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的要求,该学段认字量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20.
王珍 《湖南教育》2002,(17):33-33
一、增加识字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其实,早在40年前,我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李秉德教授就曾大声呼吁: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的症结在于学生识字数量少!过少的识字量既不能满足儿童阅读、写作的欲望,也不能适应语文教学进度的要求。许多教育家正是看到这一点,进行了各种识字教学改革实验的探索。结果证明:小学识字量增到3000,这是各种识字教改实验早已达到的数字。学生达到了课程目标,就具备了起码的阅读、写作能力及继续发展提高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