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关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第1期登载欧阳斌的文章《邓小平社会主义新人思想论》。文章说,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造就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多更优...  相似文献   

2.
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方面。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对于深刻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按“四有”标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根据邓小平关于培育“四有”新人的精辟论述,着重阐明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意义、“四有”的含义及其关系,初步探讨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正确途径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时代课题。邓小平同志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做了许多阐述,尤其在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方法和途径方面皆有创新。文章逐一分析邓小平同志在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方法和途径之"要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和法律相结合"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应注重个体的差异性"三个方面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简称“四有”)新人的思想,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正确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结合高校的实际把培养目标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初探刘五珍社会主义事业是全新的事业,全新的事业需要全新的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邓小平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性、目标、...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关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内涵丰富,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培育出与社会主义发展大业相适应的一代“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培育“四有”新人要从青少年抓起。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是在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过程中逐步提出和成熟的,其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探讨,思考人才的培养标准,为四有新人思想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在拨乱反正和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过程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并作了初步概括。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明确四有新人的内函,反复强调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性,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他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邓小平同志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教育,重在经常,不搞运动。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中最后讲道:“邓小平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的心中。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够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坚定不移,满怀信心,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要永远铭记小平同志所强调的培养四有新人、教育好青年一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等思想,。把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六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认为:科学世界观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的理论基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的主要内容,青少年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目标的重点,教育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教师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人的全面发展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的实质,广泛性、时代性、指导性和目的性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的显著特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厉以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总结,是引导我们继续前进的科学指南。邓小平同志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特别...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重要思想,我们深受鼓舞和启发。作为高教战线上的一员,对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时时不敢忘怀。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中尊知重教思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这一思想包括事实求是;优先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等内容。学习把握邓小平同志的尊知重教思想,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政治教育目标是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高职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学校通过组织实施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目的。培养“四有”新人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四有”新人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四有”新人的目标,江泽民同志在新形势下也多次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正是新时期我们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是教育者努力追寻的目标。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人才要求。我国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按照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人才规格,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现代的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以“三个面向”为主旨的邓小平教育理论体系中,德育思想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是指导我们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要把握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精髓,必须研究它的基本特点。邓小平德育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一)在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中,邓小平把德育放在突出的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是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指导思想。从1977年至1986年,邓小平多次论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1983年4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  相似文献   

17.
一、再谈理想教育对于高等院校的领导来说,讲政治有着非常确切、非常具体的内涵,这就是必须遵照党的教育方针,调动一切因素、利用一切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们办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国所有学校总的培养目标。以前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则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的要求,具体提出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相似文献   

18.
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两手抓”,这是邓小平同志多年来反复阐述的一贯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高瞻远瞩,极富指导意义,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要围绕“四有”这个主题,体现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中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19.
论邓小平管理心理思想肖余春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治国安邦的管理大师。他所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心理思想。探讨总结邓小平同志的科学管理心理”思想,对于建立...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择东思想,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的教育理论和观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纲领,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本文从十个方面,对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提纲契领,以窥其要,以学其精。一、曹重知识,重视教育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思想,仅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就有45处讲到教育。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四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