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以下几种倾向:教学理念重教师单向教育,轻双向交流沟通;教学内容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过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重课堂讲授,轻其他教学方法;考核方式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  相似文献   

2.
高校"两课"教学的实践性思维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两课”教学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由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点等因素决定的。目前,高校“两课”教学面临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对“两课”教学的实践性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在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缺乏实践性思维的引导,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主体需求的脱节、课堂灌输与实践引导的失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断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使政治教育与生活教育统一起来;在教学模式设计上,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起来;在考核方式上,使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行为考核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论述了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两课”教学如何改革的问题。笔者认为“两课”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特色论”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上,要妥善处理好“两课”之间的关系;在教材建设上,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杨薇 《教书育人》2006,(5):85-86
目前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两课”教学,一直被定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但目前并没有完全发挥主渠道的作用。长久以来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的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实践能力培养;重教师单向教育,轻双向交流沟通的现象。“两课”基本上都是合班上大课,大学生们对“两课”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在价值取向及多元化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与“两课”教学方式和内容缺乏变化形成的一对现实矛盾。“两课”也处于领导不太满意、学生不太满意、教师本身也不太满意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两课”教育教学从内容到方法上进行的改革和探讨多种多样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两课”教学如何才能真正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维定式和教学模式 ,如何才能真正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达到“两课”教学的目的 ,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在多年的“两课”教学实践中 ,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两课”教学新模式即“3 +1 +1”教学模式。旨在对“两课”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等全方位改革。一、“两课”“3 +1 +1”教学模式的基…  相似文献   

6.
“两课”是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干线,但目前的“两课”教学由于实效性偏低,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为了消除这些误解,应努力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渠道有:加强教师职业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促使“两课”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学生,切实做到“学与用”、“学与信”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张霞 《教育艺术》2004,(6):20-21
现实教育中的重“教”轻“学”、重“传授”轻“发现”的做法引发了许多问题,为此,必须给传统的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在内容上与步骤上重视:(1)确定教育目标;(2)分析学习者的特征;(3)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5)制定教学策略;(6)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7)进行教学评价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学教育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教育发达的英国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问题有:教学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考核方式机械化,考核结果有片面性;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忽视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有必要改革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浅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阻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即阻隔。这些阻隔分为客观必然阻隔和主观偶然阻隔。造成客观必然阻隔的原因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受不同的客观因素制约。造成主观偶然阻隔的主要原因有:重思辨轻实践,重归纳轻演绎,缺乏本土意识;孤芳自赏,排斥教育理论;因循守旧缺乏创新,观念虽新实践不足;教育概念不规范,教育命题“应然”当“实然”;教育评价只有终结性,忽视形成性评价。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贯通,要提高认识,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加强应用研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目前高校“两课”的教学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提高“两课”教师素质;增强“两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两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两课”的实践环节,改革“两课”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在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理论、课时萎缩、授课质量下降的多轮挤压下呈现出步履维艰的窘状。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是高职院校“两课”教育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必由之路,结合几年来一线教学的实践,就如何破解“两课”教学面临的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娟 《现代教育》2012,(9):93-93
一、护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三年制中专护理教育授学课程概括为:“四重”“四轻”,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护理:重学科,轻应用:重专业,轻人文。临床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推行的健康教育、礼区服务,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两课"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在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理论等多轮挤压下呈现出步履维艰的窘状。要走出困境,就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高职院校“两课”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当前小语教学重自主学习轻自主发展、重以读为本轻以读促悟、重思想教育轻教育艺术、重迁移训练轻迁移策略、重现代媒体轻媒体效益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深化小语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纪之交的小语教学改革正处于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小语教学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因材施教,这样才会取得小语教学的高效率、高激励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5.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前“两课”教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上座率低”、学生逃课、内容空洞、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引发了关于“两课”更多的思考。如何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抓住学生的心理是关键。应认真分析思考高校学生对待“两课”教育的心理现状及成因,有的放矢,真正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称“两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两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年来,人们对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已有高度认识,实践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两课”实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使“两课”实践教学难以广泛展开。要增强“两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研究制约“两课”实践教学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从高职人才培养的特征来看,实践教学应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内涵。从现代社会特征、应用型人才培养论述了“两课”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地位;从以学生为本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和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两课”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条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狠抓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a.更新教学观念。教学目标与内容上,要改变“五重五轻”的现象,即:重智商,轻德育;重书本、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重应试练习,轻与生活、技术、社会联系的应用实践;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轻升学无望的学生。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袭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设施和基本条件方面欠账太多,导致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专业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探索如何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重成器轻成人、重理论轻实践、重专识轻通识、重能力轻素质的“五重五羟”现象。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定位观由“教育层次”转向“教育类型”,目标观由“技术工具”转向”技术人文”,教学观由”工学分离”转向“工学结合”,人才观由“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生存观由“竞争发展”转向“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