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游牧业不仅是一种经济形式,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对7-8世纪中亚和东欧草原游牧民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综合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游牧民族社会发展具有共同规律:从没有土地和定居点的全游牧,到有相对固定营地和道路的半游牧,再到农耕与定居并行发展的半游牧,于是,具有统一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统一的政权机构和正规军队以及统一文化的草原国家出现了。我们认为那些更早或更晚的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一般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发展过程,并具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最先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东部,后来逐渐向两扩展,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广阔土地上。少数部落在北部和西部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多数部落在辽阔的草原上以放牧为生。同一部落的人共同游牧,每转换一处牧场,牧民们就支起毡帐,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族以游牧生活为主,具有独特的草原文化特色。文章从哈萨克族文学、宗教、习俗等视角分析哈萨克族服饰谚语中蕴含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及其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是一个英勇顽强的民族,他们自古生活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以车马为家“,常年逐水草迁徙。历史研究证明,新石器时代便是岩画与蒙古族游牧文化渊源的发祥地,在那个时候人类开始驯养野兽,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牲畜和骑乘。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为适应游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蒙古民族历来重视和酷爱体育竞技。  相似文献   

5.
游牧文化的经济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是依据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选择。与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不同,游牧文化的产生基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草原生态系统,游牧民族深谙其游牧文化独特的"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游牧文化因其在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而彰显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6.
草原游牧文化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是中华文化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作为适合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而形成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研究和挖掘,近年来取得一定进展。但文化不是单纯的存在,它的重视度和发展度不仅仅只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文化,它与其社会依存的各个环节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目前,草原游牧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境,我们需要理性的定位这种文化形态的内涵特征及战略价值,实现其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7.
新疆柯尔克孜族音乐文化属于北方草原文化范围,独特的草原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造就了该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类型。论文对柯尔克孜族传统民歌文化现象与音乐形态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草原荒漠化的成因,除了自然原因外更有多种人为原因。近20年来,草原荒漠化十分严重,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草原开垦及其背后的人口过快增长是一个重要原因。草原减负,转移草原超载人口和调整养畜规模,这是从根本上治理草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最具长远战略意义而又能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9.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使适应草原牧区的游牧化出现长期断裂,造成了垦殖型荒漠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重视发展的化维度,确立起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并继承游牧化精髓的主导化。  相似文献   

10.
从《突厥语大词典》看回鹘的畜牧文化邓浩1.0引言公元840年,回鹘举族西迁,遂逐渐由游牧型经济向农耕型经济过渡,开始“除去其游牧生活,而成所谓城郭之民。” ̄①彼时,回鹘一方面革故鼎新,转向农耕生产;另一方面仍保留了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史载回鹘:“养马...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草原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这就要求加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具体措施有;保护好现有的天然草场和草资源;大规模种草种树;重视和发挥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重构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进行生态建设的制度创新;深入研究并发扬光大蒙古族环境保护意识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饲草料储备制度,发展季节畜牧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制度,建立游牧畜牧业保护区,以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草原文化是依托草原和游牧业形成的具有强烈动态意识的文化形态,它以崇尚自然、讲求群体意识、倾慕自由、兼容开放为特点。草原文化对内蒙古会展业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目前草原文化内蒙古会展业发展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求草原文化在内蒙古会展业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诏时期牲畜的大量养殖,可以算得上是云南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已经成为南诏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牲畜在民间市场大量交易,活跃了乡村市场,南诏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丰富了畜禽品种,因而成为唐代最有活力的畜牧区域。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古代游牧业与农业——兼评畜牧业落后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于畜牧业。宜于农耕的土地面积只有其整个疆域的百分之一左右。这种草场面积远远大于农耕面积的状况,决定了农业的从属地位。蒙古人之所以几千年来经营和发展游牧畜牧业是因为他们深刻认识自己周围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果。在蒙古高原上大规模开荒的结果,已招致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只有适合于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才是最优越、最文明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反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在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然而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日益恶化的草原生态环境和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着它的发展。振兴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要遵循“三牧平衡”的规律,要采取深化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朗  李季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48-149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便及污水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试简要分析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的危害及造成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牧区经济在草场建设、畜业建设、畜产品流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应对畜牧业经济进行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兴牧;健全服务机制,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加强宣传教育,加大人力资源投资。  相似文献   

18.
汉代贵州的农牧业基本以“耕田,有邑聚”为主要特点,在贵州境内出土的汉墓中有:陂塘稻田模型、陶井、建筑模型;农作物、农具等;说明农耕业已初具规模。另外,在汉王朝的一次镇压反抗中,“获畜产十余万”,说明不仅农牧业确有一定规模,同时有些地区仍以游牧为主。  相似文献   

19.
汉代贵州的农牧业基本以"耕田,有邑聚"为主要特点,在贵州境内出土的汉墓中有:陂塘稻田模型、陶井、建筑模型;农作物、农具等;说明农耕业已初具规模。另外,在汉王朝的一次镇压反抗中,"获畜产十余万",说明不仅农牧业确有一定规模,同时有些地区仍以游牧为主。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沙苑地区的畜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时期沙苑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是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沙苑地区的畜牧业给唐宋朝廷提供了充足的牲畜产品和大批军用马匹。为了加强对沙苑地区畜牧业的管理,唐宋王朝在这里设置沙苑监施行管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沙苑地区出现了开垦牧地为良田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