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霞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0):68-72
概念重建是课程研究领域的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概念重建活动开拓了课程研究的新疆界,激发了课程学者的想象力.本文首先探讨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基本特点,其次从思 想渊源、理论观点等方面揭示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在此基础上对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利弊得失予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是当代北美课程领域中一支重要的理论流派。它以现象学、诠释学为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派纳的“概念重建主义”、范梅南的“现象学课程研究”以及史密斯的“诠释学教育学”反映了其基本主张。这一理论在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及师生观等方面给基础教育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本世纪初博比特(F.Bobbit)发表《课程》(“The Curriculum”,1918)、查特斯(W.Char-ters)发表《课程编制》(“Curriculum Construct-ion”,1923),直到本世纪中叶泰勒(R.Tyler)发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The Basic Principi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 ction”,1949),逐渐确立起课程研究的主导范式——“科学研究范式”(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该范式是受哲学中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而产生的.6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该范式的过分推崇而导致课程中的“技术理性”(technicalRationality)膨胀——重“效率”、重“目标”、重“控制”,最终导致了课程的“非人性化”(dehumanization).在此背景下,本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了一股对“科学研究范式”进行激烈反思和重建的思潮,从而诞生了课程研究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 (Reconceptualism).“概念重建”(Reconcep-iualization)是“美国课程研究中的一种范式转换.它反对课程理念中的泰勒原理(Tyler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课程与教师一直是教育学领域的主导话语,但对二内在关联性的思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觉、深入和广泛。本以课程研究域的转向为背景展开的教师化重建的讨论,便是这样一种朝向的努力。自从库恩的“范式”理念被引入课程界,关于课程“范式”的冲突与变迁始终没有间歇。概念重建运动的领军人物派纳,以北美课程领域的变迁为视角,概括地提出了两种课程范式:课程开发范式与课程理解范式。总体上,派纳把1970年以前的课程研究称为“开发范式”,在此期间,课程研究的兴趣致力于普适性和技术化的模式开发与程序设计,尤以泰勒原理为极盛。所有理论与实践工作旨在“维护课程秩序并将之组织得井井有条”,追求操作的科学、量化  相似文献   

5.
论课程研究的诠释学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课程研究的诠释学取向是对传统课程开发范式所体现的“工具理性”的一种反动。它致力于以“现象———诠释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体系重建课程理论 ,追求意义的建构以及“交互主体”的对话与理解 ,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课程探究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概念重建运动大致经历了兴起、发展和反思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推动了现代课程开发范式向课程理解范式的转变,并彻底改变了课程研究领域的哪原始面貌.从某种程度上说,概念重建运动为课程研究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概念重建运动发展的历史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概念重建运动的基本立场与理念,并指出了未来概念重建运动发展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7.
泰勒原理是现代“主导的课程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概念重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泰勒原理进行了批判、解构和重建,动摇了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但对泰勒原理“整体推翻式”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应当辨证地看待泰勒原理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充分认识二者的互补而非取代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泰勒原理予以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8.
极具冲击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课程的过程价值,突出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的作用,突出了体验的意义。这是历次课程改革所不具有的举措。一、作为过程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研究,它倾向于把课程看作是“学校材料”,认为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史密斯、斯坦利与肖尔斯的《课程开发的基础》,经20世纪60年代塔巴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到20世纪70年代坦纳夫妇的《课程开发:理论到实践》,泰勒研究取向获得进一步完善,并逐渐在课程研究中占统治和控制地位。这种研究倾向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来探究课程的规律与程序,属于“工艺学模式”,在它看来,课程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是“价值中立”的。自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不再局限于对课程开发技术的争论,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寻找课程的意义。这是一种“理解”取向的课程研究,该倾向的课程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概念重建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领域广泛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等哲学社会学理论对课程进行探究。这些理论倾...  相似文献   

9.
文章按照综合课程发展的历史演进,通过分析二元论主导下的“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分立、连续理论主导下的“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统整、概念重建主义主导下的综合课程范式转换、整体有机论主导下的体验课程.展望了基于核心概念理解的综合课程时代。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分别从德文与英文翻译过来的两个不同的教育概念。尽管其各自的研究都共同指向课堂教学,但由于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它们在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以及对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规定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两种难以通约的研究范式,前者根植于德国深厚的新人文主义的"教化"(Bildung)传统,属于欧洲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范式;后者则与课程论以及不同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相联系,属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科学"范式。清理20世纪我国从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引进的教育学科的概念,弄清不同概念的含义及其在我国语境中的变化,是新世纪重建教育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钟启泉 《教育研究》2005,26(5):36-42,49
教学是师生之间沟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中学科教学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以这种活动作为源泉,引发学生的文化性发展。学生的活动得以形成的基本理论——“活动理论”,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活动与意识动态联系的观点,综合了理解人类行为的多种学术领域,发展出超越“个体”与“环境”的二元论的“活动”概念。建构性教学的“活动理论”是实践“学习者共同体”的理论框架,可以为我国新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制度的确立,归根结底为学校的合作文化的重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更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综合性教学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快乐体育”理念的提出,能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这门学科的快乐,对运动产生全新认知,这是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应用原则,然后分析了“快乐体育”理念应用效果,最后提出了有效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学科学教学技能"是小学教师的必修教法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小学科学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但据调研,本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目标达成度并不乐观。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教学实际,提出基于从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技能"课程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4.
赵建英 《天津教育》2021,(6):141-142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尝试,凸显出生本智慧,在多维互动中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本文以该理念为研究核心,定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就该理念与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契合度展开分析,发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提出的新要求,也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征。深度挖掘该教育理念的内涵,从音乐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等角度出发,搭建一个完整的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框架。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融洽师生关系。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有其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来源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模式,改革和完善评价方式等。要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必须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着手,建立完善课堂规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把握课堂教学管理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杨明 《天津教育》2021,(8):78-80
目前教育形势不断发展、变化,高中英语教学中,新课标对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英语学习活动观有透彻的解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和英语思维的发展,最终达成高中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先学后教:高中文言文自主学习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费时高耗低效一直是困扰师生语文学习的难题。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先学后教的自主学习理念优化了文言文的教学,拓展了文言文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新时期师生教学文言文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师范生对语文教师理论知识的静态学习更为关注,而对语文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动态习得、智慧性生成关注不够,把理应在教师职前培训阶段解决的问题推到了职后阶段,大大削弱了高师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的现实转化价值。高师语文学科教育出现了"理论优先"、"学科本位"的尴尬境况,探究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为传统高师语文学科教育注入时代活力,关注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提出高师语文学科教育"实践—反思"型课程模式的理论构设,致力于高师语文学科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结构及教学模式的革新,探索重构语文教师职前教育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时期以来,新课改开始在各地高中学校进行。与此同时,学案导学法也随之被提出。学案导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符合了新课改、高中生和素质教育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客观要求。反思这种教学模式,发现学生自身自主和合作能力缺乏、高中政治教师不能很好地践行和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学校提供的教学硬件无法满足学案导学法的需求等。为此,年级备课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提高备课的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教材和大纲编写优秀的学案;同时,学校更要提供学案导学法所需要的教学设施条件以及通过多样性的途径对教师进行教学培训;最后,要让学生转变学习理念,自觉、自主、主动地学习,从而不断完善学案导学法。  相似文献   

20.
高师数学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对师范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关系着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储备,而且关系着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高师数学专业"教育课程"中,传统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发生变化,以致于形成了师范生不了解新课程的理念、模仿老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实践能力差、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社会现象。本文以江西教育学院为例,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有效地改善这一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