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素养培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培养和发展学生全面的体育素养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体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人类有意识活动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即它是自觉的、有目的、有倾向性的活动。体育目的决定着体育活动的运行方向和发展方式。不同的体育目的追求,所对应的体育过程是不同的。翻开世界体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有着各种不同的体育目的。体育学家们在理论上也描绘了各种不同的体育理想,在体育实践中总结出各式各样的体育价值追求。整体性体育首先是体育观念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指体育目的转换。整体性体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整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它的直接目的是帮助人养成整体性的体育素养,使人能够主动参与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  相似文献   

3.
陈强 《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57-158
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体育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实现。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中心工作,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质量是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不仅是普通高等教育也是高校体育继续教育永恒的主题。为此,高校体育继续教育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以保证和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青少年体育,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青少年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保障。青少年体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体育,而我国却面临着学校体育不足以成为竞技体育的源头活水。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原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在很大程度上却共同存在、独立发展。这也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青黄不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稀缺且不足支撑我国竞技体育的蓝天,因此让"体育回归教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陈志刚 《考试周刊》2010,(12):148-149
本文作者通过对赫哲族体育项目的研究,理清目前对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在分类上的混淆,以民族学和民俗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相关概念作了深入分析.合理地把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区分开来,得出赫哲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民间体育包括了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又包括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赫哲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基本因子。  相似文献   

6.
浅谈体育美与体育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美与体育创造是相辅相成的。体育美是体育创造的目的和积淀;而体育创造是体育美的表现形式、方法、动力、源泉:通过体育运动把体育美体现出来,创造更高层次的体育美,使人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终身体育?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相关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根据以上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构成的终身体育的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国家教育司曲宗湖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8.
郑永健 《考试周刊》2011,(71):152-152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生受益。它包括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方面。而学校体育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教育过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各自的目标、任务和特点。学校体育教学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对学校体育的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  相似文献   

9.
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生体育实践的重要形式。随着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课余体育活动将打破学校界限,与社会和家庭体育相融合,未来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竞技体育都将纳入课余体育活动的体系中来。就我省小城镇而言,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0.
周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2):126-127,140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点、起点和基点。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的载体。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对社区体育而言,可以缓解社区体育实践中缺乏场地器材、缺乏体育指导员的矛盾;对学校体育而言,也可以发挥社区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延伸作用、支持作用,为学校体育的实践提供空间。因此,探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模式,让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它们的共有实践,既是体育事业实践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们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它是通过体育知识的深浅、体育技能的优劣、体育技术的好坏、体育意识的强弱、体育个性的突出与否来表现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本文就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意见。一、通过体育教学,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体育文化素养一词是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创造的新词汇。但“体育”“、…  相似文献   

12.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山西省高校开展课余体育受体育设备的配备情况、体育教师的状况、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山西省高校应高度重视开展课余体育的力度,丰富课余体育的内容,充分发挥课余体育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赵毅 《中小学电教》2007,(11):56-57
<正>体育是一门力与健、健与美结合的教学课程。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审美教育,同时审美又使体育教学更为丰实、完美。研究体育教学的审美价值,无疑将引起人们对审美欣赏和评价的重视,对推动现代体育教学有重要意义。一、体育教学和体育审美体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体育教学过程不但是相互交流过程,同时也是审美交流过程。体育教学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有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社会道德教学内容、身体  相似文献   

14.
体育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体育价值观是决定其体育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基础。充分了解、激发和挖掘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体教结合的概念体育与教育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体育活动也是教育活动。一般意义上的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指广义的体育与狭义的教育相结合,即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的结合。体教结合中的体育,是指我国体育系统  相似文献   

16.
郭向阳 《新疆教育》2012,(5):70-70,68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成,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构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的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学管理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构建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一、体育教学评价的视角体育教学评价的视角是多方面的。从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方面,随着教育部新一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执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正向着多元化的趋势转变,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  相似文献   

18.
家庭体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归宿。幼儿家庭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开端,本文综合了幼儿教育、家庭教育、体育教学的特点,详细地阐明了幼儿家庭体育的概念、特点、内容、功能、实施的注意点,对幼教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均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德国学校体育的社会化与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并被纳入日常生活。当代德国学校体育凸显了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活动的源头、大众体育是社会体育的核心、竞技体育是社会体育的进步的本质。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经济的发展,体育科学和体育教育应以满足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增进生命质量为主题。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体育意识包括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体育能力包括身体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体育保健能力、适应环境和条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