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体育教师聘任制和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契约化劳动关系逐步得到确立,体育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不仅体育教师的资源性获得了真正的认同,而且体育教师能力在教育资本构成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教育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确立能力考量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理念,探索能力考量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实现对体育教师能力的有效继续教育,将成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更是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当前高校体育师资建设中仍存在缺乏高素质的体育教学人员、缺乏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对体育教师的激励不足、体育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完善高校体育师资建设长效机制应严把体育教师招聘关,提高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激励,完善对体育教师的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以高校体育教师未来的发展为导向,对体育教师进行分层逐级评价,旨在促进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体育教师的成长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科学管理.该评价体系的模式设计及其过程控制具有客观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心理契约与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是体育教师与学校关系的心理纽带,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文章探讨了学校与体育教师之间心理契约的满足和违背对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产生的影响,从隐藏的心理关系上把握体育教师的心态变化.并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提出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可操作性建议.指出,建立和谐的心理契约是增强学校凝聚力、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构建学校与体育教师之间良好劳资关系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师职业流变是中小学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流变的现实与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对体育教师职业流变认知方式转变、保持体育教师职业流变健康发展、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待遇、注重体育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等方面,提出顺应体育教师职业流变趋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娟 《华章》2011,(13)
实践性知识是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的理论",主导着体育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实践性知识是体育教师职业独享的知识体,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对体育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促进中职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可以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强化教学反思、注重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实践性知识是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的理论",主导着体育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实践性知识是体育教师职业独享的知识体,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对体育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促进大学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可以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强化教学反思、注重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逐步实现,体育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并将成为重要的社会角色。因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体育教师专业化为目标,明晰现代社会专业要求对体育教师专业的影响,成为当前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研究江西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的能力水平,是其得以顺利和有效地完成一切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最直接、最基本的保证。文章从现阶段体育教师队伍实际出发,提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不断完善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德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激励机制和健全体育教师考核制度,拟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分析,在探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策略:应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模式;优化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理论与体育专业实践的结合;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伦理教育;完善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政策可以划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横向教育政策是针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整体所确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包括教育公平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教育国际化政策。纵向教育政策是针对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育所制定的具体行动依据与准则,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的教育政策。基于我国横、纵向教育政策关键问题的本质、特征与原因,应依据党的十九大对教育事业做出的总体部署,从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估体系、人才资历框架构建、教育内涵发展模式转变、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产学研融合发展等方面制定颁布、修订与创新教育政策内容。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全民普及环境教育的要求,环境教育必须融入面向全民的社区教育之中。针对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提出明确社区教育各参与主体的环境教育职责,提升社区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师资力量,构建社区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教育的积极性等路径。  相似文献   

13.
郑金洲 《教育研究》2021,42(2):35-44
黄济先生和瞿葆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教育学家,两位先生晚年围绕劳动教育进行的对话式探讨,是教育学史的一段佳话,也为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应与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并列;瞿葆奎先生认为与智育、美育、德育、体育相比,劳动教育是另一类别或者说另一层次的教育,不应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单独类型。两位先生的分歧主要是分析劳动教育的角度不同,从学术逻辑的角度看,劳动教育确不宜和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并列,但从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角度看,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有其合理性。在劳动教育定位问题的研究上,推进学术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是当前面临的突出课题。  相似文献   

14.
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蓬勃发展,直播教育作为在线教育发展的新形态,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直播教育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可以划分为广播直播教育、电视直播教育、互联网直播教育、高速全媒体直播教育四个阶段。相较于传统在线教育,直播教育在情感交流、临场感、交互性、教学资源时效性、个性化学习体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5G时代教育信息的高效传播,将激发直播教育活力,重构直播教育体验,创造直播教育产业价值,从而使直播教育成为变革传统在线教育、创新教育教学形态的重要力量。5G时代直播教育系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直播教育媒体、超高清直播教育资源、超高速信息传播通道等要素构成的直播教育传播系统,可以应用于大规模教育、慢教育、课堂教育、AI合成教师教育、全景教育、全息教育等教育模式。尽管5G时代直播教育蓄势待发,潜能巨大,但是目前尚不成熟,尚未形成直播教育产业链和生态链。未来可以在政策支持、标准研制、产业助推、资源建设、质量监管以及隐私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以感性教育为主,品德课教育以理性教育为主,审美教育和品德课教育在实现德育目标上是相通的。审美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弥补了品德课的缺憾,使学校德育体系多元性、完整性、实效性得到体现,使德育品位实现升华。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德育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美术教育。  相似文献   

16.
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是指,德育传导者的德育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促进德育对象接受德育传导者所传导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作用。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具有内在的机制,表现为人格导向、动机激励和环境感染等作用。德育工作者应通过培育自身德育情感,充分展示德育情感,巩固德育情感的德育功效等途径去发挥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仍属薄弱环节。美育是生命意象化育,包括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人文美育等内容,其功能在于成人之美。学校美育实践应注重各类美育元素整合,走学校美育课程化实施之路。学校应基于美育的本质思考美育课程的理念,基于美育的功能定位美育课程的目标,基于美育的内容搭建美育课程的模块,探索多元化的实施路径,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品格和学识两个方面,品格教育包括德化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品质教育、人格教育、作风教育等范畴,反映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学识教育涵盖实学教育、全面教育、学习方法、游学教育等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的展现。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教育的基本内涵,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有德育育人的职责。调查大学生借阅图书的道德素养、在图书馆的公共道德素养、网络道德素养以及接受图书馆德育教育的意愿,在调查基础上,构建了合力育人、制度育人、服务育人、宣传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思政育人、从始育人的高校图书馆德育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有其特殊性。高职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隐性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已经越来越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因此,探讨五年制高职班主任隐性教育的实施策略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人格塑造隐性教育、制度建设隐性教育、环境创设隐性教育、人文关怀隐性教育、教学渗透隐性教育、方法创新隐性教育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