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微课程"资源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当前web2.0和移动技术支持下的在线教育尤其是开放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研究从开放大学的视角探讨微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开发建设方法并构建内容建设模式,结合开放大学现实设计了基于微课程资源的学习投送平台架构,分析了基于微课程资源的"微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学习情境导向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学习是社会对话的过程"的观点,通过对我国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发展阶段的梳理,讨论了web2.0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新特征.通过对"鸢尾花(IRIS)"校际网络学习项目案例的介绍,展示了web2.0条件下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方法,进而提出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必将由教师预设的、固化的、对应知识点的创设方式,转变为依托web2.0对话工具进行各种资源松散式集成的、师生共创的、关注学习过程的资源生成和社会对话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创设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WEB2.0技术学习的课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以名为"网络社会互联技术与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web2.0技术学习的普及推进,提出并回答了课程建设目标与内容设置问题、以课程形式进行推广教育的作用与意义问题、如何进行课程教学实施组织的原则与方法问题,并对课程教学可能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享。如何加速和深化对互联网web2.0技术的学习与运用,需要以课程形式系统化有组织进行,从而才能更有可能释放和发挥你(YOU)的学习力、创造力,加速推进互联网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4.
个性化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难题。近些年来,Web2.0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互联网格局,同时也给教育方式和手段带来了变革。本文在分析个性化学习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院校公共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研究,介绍如何利用Web2.0环境建构个性化学习创新模式,以及在该模式下对学习路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设计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探索和研究基于WEB考核模式的开放教育测评体系,是开放教育为适应新时期的考核需要所做出的重大举措之一,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先进性、预期目标、运行条件、预期功能、预期效果等方面,它将现实生活的非结构化引入到开放教育学习评测理论中,更好地适应了开放教育动态、真实的"随到随学、随学随考"的需要,从而为国家开放大学课程考核和测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Web2.0改革了传统的学习方式,Web2.0不仅支持协作学习、分布式学习还有利于建立学习共同体。web2.0时代的教育教学对教师和学习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为例,根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本着有利于科学测评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有利于测评教学质量为目的,在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操作练习,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考核,积极探索远程开放教育工科课程“教、学、练、评”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正猛烈地冲击着高中学生的课程学习。传统的“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的学习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课程资源范围极大扩大,使课程资源共享的愿望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人们向往已久的个性化、个别化教学、“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将成为可能。在基于校园网和 Internet 教育网络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会发展成一种有可能适应新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对远程开放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测评方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构建了"引领式学习及测评模型",为建立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工科课程的测评模型提供了一个支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法,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为案例,在总结开放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定义和模式框架.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包括七个方面:学生与学习需求分析、设定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分析、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与支持服务设计、学习测评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管理问题.关于此模式框架的研究对于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随着学习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索,课程教学设计模式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1.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指"跑道"。后现代课程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角,从课程的本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选择到课程实施中的师生关系以及课程评价诸方面,都需要我们重新追问课程的内涵,对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整个20世纪,美国高中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失衡发展”到“基础振兴”的轨迹。美国高中课程之所以“失衡发展”,主要有五方面原因:课程及其功能的泛化;教育哲学流派影响的强弱变化;“民主平等”“社会功效”和“社会流动”三种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学科中心、社会中心和学习者中心三种课程观的影响;学校系统对课程改革固有的阻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中课程改革呈现出“振兴基础”的发展轨迹,以实现教育优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实施,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需求。课程改革十年",校本课程"既取得了显著成果,也遭遇到空前挑战。其间原因错综复杂,而校本课程内蕴的多元课程文化与当前教育体制、学校管理一元文化之间的冲突,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文化与当前预设、执行的教师专业文化之间的冲突是极为重要的原因。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变革固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课程改革激起的新课程与学校原有制度的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即教育体制、学校制度不进行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改革,校本课程将难以为继,"新课程"还将退回原有的课程状态,以维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变化、融合教育的倡导实施、原有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培智学校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北京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研究方法对该校与社区互动的原因、历史、具体举措、效果及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课程方面培智学校都有其与社区互动的机制。培智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特点有:“双赢”是培智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基础、“利益共同体”是培智学校与社区互动的表现形式、“改革发展”是培智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动力。要更好地促进培智学校与社区互动,不仅需要协调学校内学科课程与社区课程的冲突、突破学校改革和质量发展的瓶颈,更需要处理好学校、社区、家庭、政府在培智学校与社区互动中的支持服务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我国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新课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三大新理念的指导下,在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三个结合"为内容的改革探索;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遵循"三个注重"的原则,以实现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16.
将建构主义作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新课程体现出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自觉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继承劳动教育的同时,对劳动的涵辽做了拓宽和发展,使课程贴近了现代生活。然而,有论者却无视这一事实,在对新课程的责难中出现了“新课程改革不问国情”“违背教劳结合的教育方针”“变废为宝,把别人的垃圾捡回来蒙骗国人”等不注重事实的观点。这些误解如果不及时加以澄清,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日本最长执政首相安倍晋三在第二次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在课程改革方面,第二次安倍政权不仅继承了"宽松教育"时期的"生存力"核心素养理念,而且通过更加具体化的"资质能力"概念完善和发展了"生存力"核心素养理念,并通过建立面向社会的课程体系、提倡"主体性对话性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强化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等三大举措加以具体落实。虽然安倍课程改革也并未真正解决培养核心素养的难题,但它基于日本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和国际社会的潮流而坚持了培养核心素养的大方向,因此,分析和研究第二次安倍政权下的课程改革对于理解当今日本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然而,在实践中,教师的课程“代言人”和“技术熟练者”角色以及缺失批判反思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新课程改革精神失真并造成部分教师抵制改革。因此,教师角色的重建,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建。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随着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课程实施的异变问题已或隐或现地存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课程实施中的异变,就是事先设计好的课程理想或预期目标在课程实施中逐渐发生变化,实践层面实施的课程在性质、状态或情形上不同于改革前所预先设计的那样。课程实施中存在两种异变,即超越性异变和衰减性异变。引起课程异变的原因,主要来自课程自身。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尽量促进超越性异变的产生,避免衰减性异变,这是确保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组织与课堂教学模式。“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是实现传统的数学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整合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此项改革使零散的课程得到整合,课堂更富生机,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实现了为基础教育培养适用数学师资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