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陈曦  任晋军 《精武》2012,(17):26-2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未来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走培养高校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管理成为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关健。本文着重以山西省高较高水平办学的成功典范——太原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有关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等相关问题,对高水平运动队学习和训练的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学训矛盾”给予合理化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美国高校运动队和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全国已有53所院校重点试行这一计划。高校培养优秀运动员,是世界体育先进国家的一个特点。本文拟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美国高校运动队和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从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可行性。(二)高等教育与竞技运动在美国,大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  相似文献   

3.
"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79  
运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体教结合”应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应该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最佳模式。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其内在动力,体育部门提出的“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两个部门存在的分歧与困惑,提出建议,认为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波 《精武》2011,(A1):86-86
运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体教结合"应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应该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最佳模式。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其内在动力,体育部门提出的"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两个部门存在的分歧与困惑,提出建议,认为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应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和访问调查法,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业余训练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校业余训练向高水平竞技训练方向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竞技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体育管理模式,走教体结合的道路,逐步把发展竞技体育的中心引入高校,是我国今后培养高级竞技体育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体教结合"这一政策的不断推进与实施,使高等学校参与到竞技体育运动中成为可能;同时为竞技体育走进高校校门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纵观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跆拳道运动队的开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跆拳道运动项目特点的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高校组建高水平跆拳道队意义、办队模式、运动队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从生源结构、教练员现状、运动员学籍管理、运动队训练竞赛现状、资金来源等方面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跆拳道运动队的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俎晓梅 《精武》2012,(2):60-60,62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则是高校体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高水平运动队如何管理则是高校中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体育人才梯队建设的战略措施,对高校如何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不少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总结了许多比较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可行的,而对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招收、管理与培养是一项策略性强、难度大,影响面广又具有特殊性的工作。笔者通过几年的带队经历,总结经验之后发现对运动员必须实行制度化、长期化、人性化的管理以及运动训练的经费、组织的充分保障才能快速促进运动队竞技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出口"不畅必然导致"进口"不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江苏省17所高校的2008届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从社会、高校、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运动员就业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和完善就业的对策,为职能部门和运动员如何提高就业率提供参考,以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运动员训练行为的因素分析,来研究和揭示影响高校运动员训练行为的因素,旨在探求推进高校运动员训练的对策。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天津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其中“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应满足下列条件:有正式学籍、在校学习、训练且运动水平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以上的大学生运动员。2.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对含有高水平运动队的天津市所有普通高校(共有12所)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对问卷的发放采用了按比例的随…  相似文献   

10.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学校,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提高学生运动竞技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增加大中学校的交流,结合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需要招收部分高水平运动员,是高中特长生通过体育测试进入高校的一种方式,合理地安排好训练与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普及的两种不同形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是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分别代表着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前后两种不同的体育普及形态。系统地认识和比较了“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形态特征,以及两种体育形态更替转换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由体育美学的视角审视阳光体育,从"阳光体育"的身体健康美,"阳光体育"的游戏运动美,"阳光体育"的精神品格美,"阳光体育"的人文和谐美等方面,研究探讨"阳光体育"的体育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关于“体育产业”界定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结合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这三个简单要素,认为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也具备这三个要素.体育产业从经济学角度讲应该是指体育服务业,即体育产业是通过对体育本位功能的开发,为了满足社会对健康劳动力的需求、满足民众的健身和娱乐需求,而专门从事体育服务生产和经营的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总结分析淮北业余体校参加全省九运会的得失 ,提出备战全省第 1 0届运动会的基本思路和初步设想。从奋斗目标的确定 ,基本措施、备战手段以及分阶段实施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运动制胜”到“运动致趣”向俗回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运动技术学科的教材研究中,运动项目教材的建构以"运动制胜"为出发点,很少涉及运动兴趣培养和运动快乐获得问题,其原因是受早年竞技体育教学观和机械还原方法论的影响。基于运动项目教学理念的思考,对"运动制胜"与"运动致趣"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在当前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现实社会,除专业运动队外,均应在大体育观下以"运动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转俗成真"的运动项目教材研究要"向俗回转",建构适应多元教学目标需要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我国体育总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客观的对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育虽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要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除了采取适当的形式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以外,还应该加大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力度,解决我国体育发展中的弱势部分。  相似文献   

17.
质疑"体育人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学者对体育人口及其指标的研究,已历20年,到目前,所提之指标判定标准在科学性、可行性或可操作性等方面,还存在着致命的内伤,很难实施。领导方面应缓提倡,至于去留存废,还待看情势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现有休闲概念和休闲体育概念的理性分析,指出目前休闲体育概念定义上的不足以及"休闲体育"这种提法的不合理性。在支持"体育休闲"这种提法的同时,通过对体育休闲概念的解析,提出相对全面和客观的体育休闲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20.
浅谈“快乐体育”之不快乐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桂玲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1):114-115,119
“快乐体育”表面上看似一句口号,但实质上却有着极其丰富的理性内涵和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因此,“快乐体育”口号的提出是严肃的、沉重的。“快乐体育”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不是教学的手段,它应当是“体育”与“快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