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学拳之人,大都知道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为病之说,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由于《太极拳论》文字简短,对何谓"双重"未加详尽说明,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说:"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这是从行拳者自身用力方法来说的。有的说:"如对方打来,立即还手抵抗,那就犯了双重之病。"——这是从对打双方的用力方法来说的。  相似文献   

2.
经典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由此可见,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杨式太极拳先师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练习谈"说"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走步的脚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曲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刊载薛蔚昌先生《体会太极拳的“松”》一文,文中说:“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上、起’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其中所引拳论“偏沉则随”应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4.
李滨 《武当》2012,(10):34-36
山西科技出版社《太极拳源流之谜》(2009年10月第1版)一书中,刊出中国武术协会康戈武秘书长《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第010~022页,以下简称"康戈武解读"),该文曾刊发于《中华武术》杂志(2007年第12期第7页),康先生在文中对王宗岳进行了解读考。现就康戈武先生的"王宗岳考",径予驳斥。一、康戈武"王宗岳考""康戈武解读"说:"把太极拳与张三峰(丰)连在  相似文献   

5.
张升 《精武》2004,(9):23-23
本人习练太极拳二十余年,略有心得,并对《太极拳论》有所研究,深知理论与练拳相结合的重要性,不明理而练拳是不会出功夫的,错误理解拳论,更是一谬千里。因此,"呼吸"与"气"是习练太极拳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人研读过一些文章和书籍,包括一些名家专著在内的习拳心得及对"呼吸"与"气"的论述,对"呼吸"与"气"有了自己的体悟,于是斗胆写了这篇文章,还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7.
荆力 《中华武术》2000,(9):50-50
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及有关太极拳的资料中常常提到练习太极拳要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才是有了一定的功夫。这五个字的出处有两处:一是《打手歌》:“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其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二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教学实践并运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剖析了太极拳动作要领“沉肩坠肘”的理论涵义,研究和实践表明“沉肩坠肘”动作要领可理解为,练习时肩部关节放松、下沉,胸背撑开,并有意识地使两肩胛骨向外横撑有相合之力,在保持肘窝拧裹向上的同时,肘尖下垂,不可外翻。通过对内涵和外延的剖析和理解,可以很好的对太极拳的教学和练习提供多学科的理论依据,领悟太极拳动作要领“沉肩坠肘”的内涵,使教学者和练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拳理。  相似文献   

9.
"子欲不死修昆仑",这是《黄庭经》上的一句话。"昆仑"乃山名,道家以此喻头顶,并称头顶为"泥丸宫",修炼此处可神清气爽,益寿延年。太极拳重视"顶上功夫",有文字记载的始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自武秋瀛(澄清)清咸丰年间在舞阳县得王氏论著后,一百多年来,众多名家对其中"虚领顶劲"的理法与练法论述颇丰。在理法方面,大体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纲举目张"说。许禹生认为"头顶为全身纲领,纲举则目张,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偶有动作,全身一致,左右前后无掣肘之虞矣"(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16页)。  相似文献   

10.
马原年 《武当》2001,(1):16-18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下简称《王论》),对各派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其中有两句话,即“所向无敌”和“从心所欲”却被人忽略了。如何达到这两句话的境界,更少有人去研究。因此,我想就太极推手如何走向“所向无敌”之路,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有人问:练习太极拳可以同时练习气功吗?《中华武术》杂志已请专家做了解答。我是既练太极拳,又练养生站桩功的,想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认识,以资交流,并向专家请教。  相似文献   

12.
刘月兰 《武当》2013,(8):25
我自幼喜爱武术,自1991年开始习练太极拳,在多年的太极拳习练和教学过程中,使我深刻体会和认识到,练太极拳要想出功夫,那就必须练好"沉"劲。"沉"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沉"是太极拳的本质,松是方法,沉是目的。至于气和腰裆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人身除了脑袋以外,所有肢体和部位都应练出沉劲来。简单的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如若没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会有撑劲。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胯上下沉,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裆劲下沉。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3期刊登《橡皮筋、气球在原地双手正面前抛实心球教学中的应用》(简称《抛》)一文,认真看该文后发现作者没有详细介绍其动作要领,但是在练习中则是"投"练习。可以看出文中的"抛"并非一种练习方法,而是对这个项目的命名表述。在互联网上输入相关的关键词也发现把实心球定义为"抛"。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则是"掷"实心球。  相似文献   

14.
高东祥 《中华武术》2007,(10):55-55
太极拳很简单,也很难练。要想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老师,还要有一定的天赋,再有自己的勤奋苦练,一定能达到登堂入室之境界。在练习太极拳中要做到"三个明白"。第一谓之"心明";何谓"心明"?就是心里要"明白"。不管初学者还是练习数年、数十年的太极拳练习者,都要做到"心明",要明白太极拳的理论和她的运动规律,明白自身练习中已经解决了  相似文献   

15.
从太极拳双重问题与《体育系统仿真》的科研方法与理论成果进行了大胆的横向联合,借用《体育系统仿真》这门新兴学科的科研理念与方法,探索性地研制太极拳双重仿真模型,寻找认识理解太极拳双重问题的最佳方法,探求解决太极拳双重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松绪金 《武当》2008,(12):19-20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  相似文献   

17.
程元江 《武当》2016,(4):33
在太极拳习练中,以腰为轴,胸的含展,身手的运转,是为练习的根基,如何习练出功夫,要看习练者对太极拳这些要素吃透多少,运作如何。《十三势歌诀》起首即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就可知道腰隙在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不解腰隙何指,问至  相似文献   

18.
王文国 《武当》2015,(3):26-27
时下,一些太极拳书上说练习太极拳要有声有韵,许多人看字取义,片面理解,一边播放着音乐,一边练习太极拳,认为这就是有声有韵练太极,殊不知这是对太极拳声韵的错误理解。一、太极拳声韵的含义太极拳声韵的基本含义是指动作的节奏感和连续性,而不是指伴奏音乐的声韵。随着功夫的提高,由外形动作的声韵慢慢配合人体生理运行上的声韵,再逐步提高到体内精气神上的声韵,继而再提升到太极内劲的声韵,最后提高到意念上的声韵。因此,功夫层次决定了声韵的层次,声韵不是练习太极拳的方法,而是检验将各种太极拳要领是否练习到位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一)旧题重提用意不用力是一个老话题,是杨澄甫口授《太极拳术十要》之六,是一条练习太极拳的基本法则,也是内练一口气的门槛。这本来是一个明白易懂的练拳方法,只要老老实实按照用意,不用力认真做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就会逐步体会到它的妙用和深刻道理。然而这个方法到了有的人口里,却变得难懂起来。  相似文献   

20.
张宝银 《武当》2012,(9):21-22
太极拳"五字诀",是指"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也,乃武式太极拳宗师李亦畲先生所著。现根据本人多年练拳之心得,谈一些对"五字诀"的练用体悟。心静心静,就是心里宁静,心思专一,专心致志。太极拳推手练功,首先要求心静。只有心静,才能专心一意地体察对方动静、虚实变化。推手练功务必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不可自我伸缩。如果心不静,意不专,主动妄动,则会自我被动。推手只有心静,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