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侯付禄  朱军 《精武》2012,(16):84-85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评价目益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评价对象上看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评价标准上看由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评价效果上看由增强体质变向“健友第一”为主。那么。给合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如何评价一堂体育与健康课是当前体育教学研究的的又一新课题。我们在教研的基础上认为,要评价体育与健康课,须做好五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在此趋势下各地教育行政或研究部门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条条框框地勾画出了一堂“好课”的轮廓。  相似文献   

3.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教学评价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光 《体育教学》2002,(1):38-39
新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名称为《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的制订是我国体育教学的一大飞跃,是体育课程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也是与国际体育教学接轨的尝试。如何对《体育与健康》课进行评价,也就是成绩考核成为体育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大纲》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的成绩考核,应体  相似文献   

4.
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立“素质教育”、树“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但学校体育其健康教育还停留于形式上,还没有完全从原有的模式跳出来。学校体育改革就是要我们去做一种与以往不同、但能达到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从大众体育健康的角度,忽视或不要去刻意追求过去哪种生理“波峰”的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5.
体育课堂与教学的改革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超越技能,强调学生主体的构建。“乐学”是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搭建丰富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主动乐于参与学习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慧动”是在“乐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自我教育与发展的过程。研究尝试从“注重知识与技能”走向“关注学生”、从“单一管理”走向“协同管理”、从“课堂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从“体育课堂”走向“课外体育”四个方面实现体育课堂中的“乐学”与“慧动”,发挥体育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6.
身体活动的健康运动阈与健康体质运动阈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健康”与“健康体质””和“健康运动阈””与“健康体质运动阈”概念及研究状况的比较分析表明,在新世纪体育工作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这种提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是指导我们体育工作永远不变的航向。  相似文献   

7.
目前,素质教育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使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现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进行研究,并用它指导体育教学的改革。本文试图以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以下统称为“新课标”)作为切入点,并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构设视觉及基本走向作一理性思考,以求建立较为完善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系,服务于日常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重要指导作用。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增强体质为主,对精神明建设起积极作用;同时,它又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基础;而体育教师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诚实践。  相似文献   

9.
试论体育教学的效益与“过度教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学的效益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 完善和健康发展的,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改善教学环境,消除“过度教学”现象是当 务之急。现行体育教学“过度教学”现象主要有3种情形,即:(1)体育课中内容上的“过 度教学”现象;(2)过多的动作技术环节教学;(3)不恰当的批评和赞赏。本文针对体育 教学“过度教学”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消除对策。  相似文献   

10.
邵桂华 《体育科学》2005,25(7):72-78
体育教学的目的论,是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点问题,对体育教学其他问题的探讨,往往要回归到对体育教学目的论的反思和重构。从我国古代的“自然养生体育思想”,再到建国后的“以政治为中心”、“以体质为中心”、“以技能、技术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和“以健康第一为中心”,我国的体育教学目的论几经变革,一直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传统的体育教学目的论,以“工具主义”为其核心,往往将体育教学导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而摆脱恶性循环的途径,则在于坚持新的、以自组织为核心的、本质上不同于“工具主义”的体育教学目的论。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并总结加拿大运动训练专业能力本位(CBE)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专业能力.按"CBE"确定办学理念;按"CBE"要求开发与设置符合教练员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实施;采用课程嵌入式评价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等.以此为借鉴,可以从5个方面思考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的改革: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确立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教师团队,为学生的发展共同负责.  相似文献   

12.
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心理学中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称之为“学习迁移”。在形成和掌握各种运动技能过程中,先前学过的动作和现在学的某些动作往往会发生相互促进作用,此为正迁移(简称迁移):发生消极、干扰作用的,为负迁移(干扰)。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促进正迁移的实现。避免、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无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逻辑分析、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探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微信”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健美操选项课中的应用,以期为高校公体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新模式下,学生的健美操总体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从过去单纯被动学习到主动去发现和自我纠正的转变;内容更为直观清晰、人性化、多样化;学生对新模式教学效果持认可态度,认为新模式更优越、更灵活,更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就个人看法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提出宝贵建议。互联网+“智能手机+微信”教学模式适用于高校公体健美操选项课,此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5个学习领域划分的意义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应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出发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批判了“学生的健康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获得”、“各学习领域可以分别教学”、“健康主线的学习与体育主线的学习相脱离”等错误认识,以促进体育主线与健康主线协调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脉络和范式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随着人性观的嬗变、知识观的转型和学习观的转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从"外在客体式"到"内在主体式"再到"交互主体式"的范式转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结合并超越理智取向(外在客体式),走向反思—实践取向(内在主体式)和生态取向(交互主体式)的主体性发展道路,"内在主体式"与"交互主体式"应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翼共生共长。体育教师应通过反思、合作等主体实践活动,成为重建体育教学生活、改进体育教育实践的自觉主体。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多能一专”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多能一专”进行理性思考,阐述现代教育“厚基础、宽口径”以及“多能一专”与培养方向的局限性。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专业技术课程”(简称术科)学时递减后体育基础困难生现存或可能出现的专业素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山东体院体育系2004级田径专选班理论课教学中,采用说课这一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教学能力进行实验研究,证实这种方法可以改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更多的主动权,学生从以前的“老师要我这样学”变为“我自己要这样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理论课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改革的设计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增减,改革教学进程,突出重点内容的教学,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对部分教学内容所需时数作相应地调整。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结合信息传感理论,采用“喊练”教学方法,对比研究排球普修课的主要基本技术教学.结果表明:在师生间建立“喊—领会—练习”的教学平台,有利于加快教与学信息的传递,提高学生观察、判断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掌握、运用技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效果,体现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谈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课程的功能转变,应该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给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素”,还给教师确立了新的教育目标,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